1945年10月8日晚,一场盛大的酒会正在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大礼堂举行。会场内宾客云集,大家畅饮欢笑,暂时放下了国共两党的分歧与矛盾。就在这时,一名警卫员急匆匆地走向周总理,低声告知:“李少石同志被枪击,现正在医院抢救。”
周总理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他沉默片刻后,平静地对警卫员说道:“你先回去,稍后我会与你一起前往。”说完,周总理继续与其他人交谈,似乎并无异样。然而不久后,他借口有事匆忙离开了宴会。
那些与周总理交谈的人显得有些疑惑,周总理一直以彬彬有礼著称,今天却突然如此匆忙离去,似乎有什么紧急之事。那么,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呢?
此时,外面守候的警卫员神情紧张,因为他深知此事的严重性,任何疏忽可能引发国共两党的冲突,甚至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周总理离开会场后,警卫员小声问道:“是否要将此事告诉毛主席?”
周总理低声回应:“暂时不要告诉毛主席,此事非常敏感。你们在这里待命,确保毛主席的安全。”
周总理没有多说,径直走向停在外面的汽车,向司机简短说道:“去金汤街市民医院。”司机见状,立刻启动车辆,没有多问任何问题。车内,周总理紧皱眉头,眼神中透露着深深的忧虑,低声喃喃道:“少石,你一定要挺住。”
李少石,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的女婿,也是周总理在十八集团军驻重庆办事处的得力助手与秘书。李少石在青年时期便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投身于革命事业。经过多年的奋斗,他不仅在共产党内部担任重要职务,还在重庆期间,与周总理建立了深厚的工作关系。
李少石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1925年考入岭南大学,随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政治生涯充满了艰难与波折,包括在香港、上海等地的秘密工作及与廖仲恺家族的联系。与周总理的关系更是通过廖仲恺建立的,而李少石也很快成为了周总理的重要助手。
在1934年,李少石曾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逮捕入狱,尽管饱受折磨,但他并未丧失斗志,直到国共合作才得以释放。此后,他继续为共产党工作,直至1943年被调至重庆,成为周总理的英文秘书,协助其处理大量繁忙的外交事务。
李少石的妻子廖梦醒,对于丈夫的安全一直非常担忧。得知李少石中枪的消息后,她悲痛欲绝,几乎崩溃。周总理赶到医院时,李少石已经因失血过多离世。周总理的愤怒和悲痛难以言表,他严令警卫员立即召集国民党方面的安保人员,要求他们对此事件作出交代。
当国民党宪兵司令张镇赶到现场时,面对周总理的怒火,他感到无比紧张,不敢直视其眼睛。周总理愤怒地质问:“你们国民党就这样办事的吗?”气氛十分紧张,张镇也只能低头表示歉意,承诺将立刻展开调查。
“他是我们的同志,是我们的家人!”周总理一边哭泣一边说道,抱着李少石的遗体,心中充满了深深的痛惜与悔恼。
尽管心中极为悲痛,周总理知道此时毛主席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他命令张镇确保毛主席的安全,然后带着警卫员离开医院,赶往军委礼堂。那里的国民党军官们同样紧张不安,周总理立即提出抗议,要求彻底查清事件真相,避免误解升级为国共两党的冲突。
张镇随后表示,事件可能是一场误会,或许是因为常见的冷枪事件。周总理对此并不认同,强烈要求调查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他的怒气进一步激化,令在场的军官们纷纷感到压力山大,深知任何不慎的话语都可能导致一场灾难。
周总理坚持要求由张镇亲自保护毛主席的安全,同时确保全体警卫人员的警觉,防止任何意外的发生。在一切安排妥当后,周总理迅速返回了共产党驻地,召集紧急会议讨论此事。
会议上,许多人认为这是国民党一方的刺杀行为,认为李少石与周总理长得相似,可能因此发生了误杀。更有人提出:“二十年前,李少石的岳父廖仲恺就惨遭刺杀,今天李少石也惨遭暗算,国民党必须给我们一个交代!”
郭沫若则愤怒地说:“这显然是国民党试图撕毁协定,发动攻击的信号!”周总理心中也有此顾虑,但他冷静地要求大家听取不同的意见,深入分析情况。
正当气氛凝重时,一位年轻人提出了另一种可能性:“会不会是车子差点撞上国民党的兵士,逼不得已才开枪?”
这个建议引起了广泛讨论,尽管许多人觉得这只是巧合,但周总理的眼中闪过一丝思考,认为这并非不可能。他立即命令调查事故现场并调查相关车辆。
次日,蒋介石对此事件作出回应,表示自己并不知情,并且连忙下令展开调查。经过多方核实,最终确认这起事件是一场误会,并非有预谋的暗杀。
随着时间的推移,舆论逐渐平息。国民党方面公开道歉,并声明此事是一起偶然事件,而共产党也表态称这是一场悲剧性的意外。在周总理的带领下,双方最终达成和解,签订了《双十协定》,国内恢复了相对平静的局面。
周总理在此事件中的果敢和冷静,展现了他对和平的坚定追求。我们将永远铭记李少石同志为革命事业付出的巨大牺牲,愿他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