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兵马俑那可是世界闻名的第八大奇迹,大家一般都把它当成陪葬坑的典型代表。官方媒体、博物馆,还有教科书,差不多都是这么介绍的。可事实真是这样吗?咱今天就来好好唠唠。
秦陵兵马俑到底叫啥名儿?
咱先问个问题:秦始皇陵兵马俑在当年到底叫啥?
好多人可能觉得,“兵马俑”这名字一直就这么叫着,没啥好怀疑的。但其实啊,“兵马俑”这仨字是现代学者给起的。在古代的文献里,根本找不到“兵马俑”这个词儿。就好比咱现在说的“稻草人”,两千年前的人可不这么叫,他们管那叫“刍灵”。用草扎的“狗”,在古代叫“刍狗”。《道德经》里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这意思。
那秦陵兵马俑当年到底叫啥呢?别急,后面咱再揭晓。
接着再问第二个问题:
兵马俑真是给秦始皇陪葬用的吗?
有人可能会说:“兵马俑是在秦始皇陵附近发现的,不是给秦始皇陪葬,还能给谁陪葬?”可几年前,有个学者提出了个特别惊人的观点,他说兵马俑是给宣太后,就是电视剧《芈月传》里的芈月做的。
虽说我这人经常对主流观点有不同的看法,但这种说法我实在接受不了。其实我想问的,不是兵马俑是给谁陪葬的,而是它到底是不是陪葬品?
不少朋友可能心里犯嘀咕:“兵马俑嘛,不管是陶俑、木俑还是石俑,不就是用来陪葬的吗?”而且兵马俑是在秦始皇陵的陪葬坑里挖出来的,还能是啥别的玩意儿?
要是把兵马俑当成俑,那确实能理解成陪葬品。毕竟俑最开始发明出来,就是为了代替活人陪葬的。可要是它们的用途不是陪葬呢?
这个问题咱后面再讨论。下面我先给你爆个猛料:
兵马俑,其实根本不是陪葬品。
先别急着反驳我,我一条一条给你解释为啥。
为啥说兵马俑不是陪葬品?
理由一:距离秦始皇陵太远
兵马俑和秦始皇陵之间足足有1.5公里远呢。要是按专家推测的,秦始皇想在地下世界重建一个兵团,接着实现他的帝国梦,那这位置可太远了。要是六国的亡魂想找秦始皇报仇,兵马俑离得这么远,根本就挡不住啊。
理由二:建筑结构不像陪葬坑
百度百科上介绍了兵马俑坑的建筑结构,它是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啥意思呢?就是先挖个大概5米深的大坑,在里面建土隔墙,把不同的方阵隔开。
去过兵马俑博物馆的人都知道,每个方阵之间都有厚厚的土墙隔着。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些土墙旁边还立着木柱,木柱上支着横木和棚木,棚木上铺着苇席,再盖上黄土,就成坑了。这个顶棚离地面有2米高,兵马俑在地下坑道的深处,坑道深大概5米。这么算下来,从兵马俑脚底到顶部,足足有7米高。这空间比好多现代厂房都宽敞。
理由三:建造时间对不上
兵马俑的制作时间比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间还早。在兵马俑坑里发现的约4万件兵器,全是秦国本土造的,没有一件是从六国弄来的。而且其中最晚的兵器是公元前228年造的,离秦始皇统一六国还有七年呢。这就说明兵马俑的制作和秦始皇统一六国没啥直接关系。
从兵马俑的服饰、装备来看,它们肯定是秦国士兵,不是六国的。而且兵马俑颜色可鲜艳了,其中最贵重的是紫色,这种紫色是人工合成的,叫“汉紫”,当时只有中国能造出来。
理由四:没有类似的陪葬坑
考古学家在其他大墓里,根本没发现像秦始皇陵这么大规模的兵马俑坑。就算在汉代的阳陵,也找到过陶俑,但和秦陵兵马俑的规模、精致程度比起来,那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
这些证据都说明,兵马俑不是陪葬品,而是有别的用处。
兵马俑的真相:秦帝国的忠烈祠
根据上面这些理由,咱能得出结论:秦陵的兵马俑坑其实不是陪葬坑,它是秦王朝的忠烈祠,是专门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士兵的地方。每一个陶俑都代表了一个曾经为秦帝国浴血奋战的士兵。这些士兵的遗体虽然没办法带回故乡,但秦国人民通过这些栩栩如生的陶俑,向他们致敬,缅怀他们。
从兵马俑的建筑结构看,这更像个祭祀的地方。这里提供了祭祀和凭吊的空间,不是简单的陪葬坑。要是陪葬品,直接埋土里就行了,根本不需要这么复杂的顶棚和结构。
为啥忠烈祠后来被当成陪葬坑了?
可能当时秦始皇会来祭奠这些英勇的将士,给他们举办祭祀大典。这样的荣耀肯定能激励更多的秦国小伙投身军队,保卫国家。可秦始皇去世后,天下大乱,项羽又搞破坏,这个忠烈祠就被误当成陪葬坑了。项羽的军队进了咸阳后,说不定就把这个忠烈祠给毁了,把兵马俑砸烂,还放火烧了,这也是为啥好多兵马俑都破损的原因。
兵马俑当年到底叫啥?
你可能会问,孔子都说过人俑是用来代替活人陪葬的,为啥我觉得兵马俑是纪念英烈的呢?
在《史记》里,咱确实找不到兵马俑的记载。但从1975年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里,咱找到了线索。原来,这些陶俑在秦国叫“鬼立”,意思就是给死者立个像,供奉死者的灵魂。
这些陶俑可能不是简单的陪葬品,而是对为国牺牲的忠臣烈士的一种纪念。
通过这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和史料分析,咱或许能更接近兵马俑的真实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