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苏联的工业水平基本恢复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状态,尽管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美国在“咆哮的二十年代”经济繁荣的辉煌成就以及德国经济复兴的卓越成就相比,苏联的工业化进程显得相对滞后。斯大林深感焦虑,急切希望通过一系列措施,缩小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差距,扭转当前不利的局面,推动国家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困境,苏联决定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该计划的核心目标是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工业化的迅速完成。具体来说,计划不仅强调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还希望通过快速的工业化步伐,推动国家经济的现代化与深刻转型,彻底改变经济结构。
然而,苏联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如何积累起足够的资本来支持工业化。最终,解决方案落在了农民身上。为了筹集资金以促进工业发展,斯大林在1929年11月推出了农业集体化政策,强制农民将土地、财产及牲畜交给国家,参与集体农场的建设。到1933年底,几乎所有苏联农民(99.8%)都被迫加入了集体化进程。
尽管如此,农民们对这一政策产生了强烈的抵制。许多农民认为,失去土地和财产就像失去至亲一样痛苦。虽然他们摆脱了沙皇的压迫,但却迎来了斯大林这个新独裁者的暴政。斯大林明确表示:“任何反对集体化的人,都是共产主义的敌人。”对于那些不愿配合的农民,国家施加了严酷的惩罚,或是枪决,或是被流放到遥远的西伯利亚。
在这种高压政策的逼迫下,农民们最终不得不放弃土地,加入集体农场。然而,许多农民依然以极端方式进行抗议,屠杀自家牲畜、焚烧农具和种子等行为频频发生。这一行为不仅加剧了苏联的农业危机,还引发了大规模的饥荒,导致约600万至1000万人丧生。尤其是在乌克兰,约300万人因饥荒和政策暴行而丧命。
尽管如此,斯大林对此毫无悔意,认为这些牺牲是为了苏联的未来,认为这是为了建设强大苏联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在这一过程中,国家的农产品产量下降了7.8%,但国家对这些农产品的收购量却增加了150%,且以极低的价格进行收购。这种低价收购的方式为苏联提供了用于工业化的原始资本。
在资金与设备的筹措方面,苏联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密切合作。1930年代初期,美国正处于“大萧条”时期,经济陷入衰退,工人失业,资本缺乏去处。斯大林看到了这一机会,向美国发出邀请:“生产吧,我买!”美国企业对此表示出极大的兴趣,随即提供了超过70个技术援助项目。到1931年,这一援助项目的数量增加到了124个,涵盖了冶金、机械制造、农业机械、航空等多个领域,援助金额累计达到4000万美元。
事实上,许多美国工程师在生存压力下选择参与苏联的工业建设。例如,第聂伯河水电站建设时引入了美国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高尔基汽车厂获得了福特公司的大力支持。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设备则是从美国拆解并运往苏联,甚至哈尔科夫拖拉机厂的总工程师也是美国人。与此同时,苏联还从欧美国家购买了大量难以销往其他地区的设备,约一半的这些设备流入苏联,并从这些国家获得了17亿美元的贷款。
美国对于向苏联提供贷款并不在乎意识形态上的对立,而是更关注从中获取利润。正如一句俗语所言:“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随着资金与设备的到位,苏联又面临着如何高效利用这些资源的问题,以保证经济能够持续发展。斯大林决定实施强制性的计划经济政策来推动这一目标。虽然计划经济本意是为了确保经济有序地发展,避免出现过度生产等问题,但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计划经济逐渐变成了一种严苛的命令模式。所有工业企业都被组织为“一长制”体系,所有决策和命令都由斯大林亲自下达,下级必须严格服从上级的指示,任何不服从命令的行为都可能导致劳动改造或枪决的严厉后果。
为了激励工人奋力生产,苏联采取了一系列奖励措施,例如实施8小时工作制,并优先分配面包、米面等基本生活物资给工人。在严苛惩罚与丰厚奖励并存的双重驱动下,苏联人民纷纷投入到工业化的伟大进程中,共同追求国家崛起的梦想。
到1937年,苏联成功超额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钢铁年产量达到1770万吨,煤炭年产量达到1.28亿吨,电力总产量达到了365亿度。同时,苏联新建了超过6000家企业,涉及钢铁、航空、汽车、化学、重型机械等多个领域,不仅推动了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还使苏联在全球工业总产值中占据了10%的份额。到1941年,苏联的年均工业增长率高达17%。
在这一时期,苏联重工业在总工业产值中的比重从39.5%飙升至61%,机械制造业产值占总工业产值的比例大约为30%。可以说,斯大林的目标得以成功实现,苏联完成了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到强大工业国的伟大转型。而这一切的背后,大部分功劳应归功于美国提供的技术和设备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