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解五大主力部队时,王耀武所指挥的整编74军被誉为“御林军”,是蒋介石极为依赖的精锐力量。王耀武本人出身黄埔军校第三期,曾是黄埔军校中首位出任方面军司令和省政府主席的将领。国民党中许多高级将领中,他的才干无疑是最为出色的之一。然而,尽管他才华横溢,最终他依然未能避免败局的降临。在带领军队战败之后,王耀武也成为了阶下囚。
很多人认为,作为国民党高级将领,且深得蒋介石的重用,王耀武的家庭应该富裕有余,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他的家中并没有丰厚的家产,甚至连一座豪宅也没有。相反,他家仅有两辆保养得非常完好的拖拉机,这让人不禁感到十分惊讶。陈毅对这两辆拖拉机产生了疑惑,便询问王耀武:“你藏着这两台拖拉机做什么?”王耀武的回答却令陈毅既感到好笑又有些无奈。
那么,王耀武为何会收藏这两台拖拉机呢?王耀武的经历与许多国民党军官截然不同,他出生于山东泰安一个贫寒家庭。年轻时,他也曾短暂地上过私塾,但因为父亲和哥哥相继去世,家中经济困难,无法继续支付学费。无奈之下,王耀武辍学回家,肩负起家中的重担。他曾深知贫困的滋味,看着母亲为了一顿饭辛勤劳作,因此从小便有一个梦想: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再也不用为生活的温饱发愁。
然而,在这个梦想还未实现时,王耀武由于生活的压力,19岁时便决定离开家乡,前往天津投奔亲戚。在亲戚的帮助下,他进入了一家租赁的烟草公司做工,勉强维持生计。虽然这段工作帮助他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却远远不足以养活一家人。王耀武无奈之下再次南下上海,在远房亲戚的介绍下,进入了马玉山的糖果公司当伙计。渐渐地,他的生活有所好转。
长期的艰难生活让王耀武养成了敏锐的洞察力。他能察觉到别人忽视的细节,总能在别人没有意识到时完成任务。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日常生活里,王耀武那种八面玲珑的性格和机智应对,使他在同僚中赢得了高度评价。然而,这位脚踏实地、处事果断的王耀武并没有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要实现这个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国家动荡不安的背景下,王耀武意识到,唯一的出路或许只有参军,只有国家安定了,百姓才能过上安稳的日子。因此,在1924年黄埔军校第三期招生时,王耀武毫不犹豫地辞去了刚刚稳定下来的工作,借了些钱前往广州报名参加考试。凭借坚定的决心和一腔热血,王耀武成功考入了黄埔军校,成为了第三期的学员。
重新回到校园的王耀武,满怀激情和期待。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每当有空余时间,便埋头书本,或向老师请教,探讨军事战略。王耀武的勤奋与努力很快得到了老师的认可。1926年,王耀武从黄埔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三团四连,担任少尉排长。
在这支军队中,军长是蒋介石,师长是何应钦,团长是钱大钧,个个都是响当当的军事人物。凭借多年的社会经历和在黄埔军校积累的经验,王耀武在军中展现出了不凡的才华。他被赋予了许多重要任务,很快便展现出卓越的组织能力,尤其是在纪律建设方面,王耀武不遗余力地推动部队的纪律管理,使得所领导的部队成为了国民党军中最为严谨的之一。
在1932年,王耀武参与了国民党对红军的“围剿”战役。在这场战役中,王耀武不顾蒋介石的命令,决定放弃突围,因为他判断,死守阵地或许能够保存一线生机。最终,他与32旅旅长柏天民坚守了24天,成功迎接了援军的到来。
接下来,在抗日战争的战场上,王耀武的表现更为突出。1938年7月,王耀武带领部队在江西万家岭与日军展开激烈对抗,成功击败了日军,给敌人造成了四千余人的伤亡。这一战役不仅极大地提振了国内抗日力量的士气,也为王耀武赢得了蒋介石的极高评价。他迅速被任命为整编74军副军长,开始进入蒋介石的视野。
王耀武凭借不懈的努力和优秀的指挥才能,在随后的战斗中不断崭露头角。无论是长沙会战、上高会战,还是常德会战,王耀武带领的74军都屡创佳绩,几乎没有败绩。1945年,王耀武率军在湘西雪峰山击败日军,取得决定性胜利,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和解放战争的爆发,王耀武的运势却发生了变化。在国共内战期间,由于蒋介石的决策失误,王耀武未能按照原计划回到山东,而是被迫转战南京。他的74军也在与我军的对抗中接连失利。最终,王耀武的军队在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中遭遇重创,致使他失去了许多兵力。
面对国民党的不断败退,王耀武提出放弃济南、巩固兖州的建议,然而蒋介石坚持要求他死守济南。最终,王耀武未能守住济南。济南城的失守,标志着王耀武军事生涯的终结。他带着一小支部队匆忙撤离,并企图逃往台湾。经过一番艰难躲藏,王耀武最终因一细节失误而被我军捕获。
在被捕后,王耀武表现得相当恭顺,并表示自己不愿参与内战。经过思想改造后,王耀武在1959年获得特赦,后来成为全国政协委员。1968年,王耀武因病去世,享年64岁。他的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