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下诏命大画家阎立本绘制24位功臣画像,存放在凌烟阁。这一举措是效仿西汉的麒麟阁和东汉的云台二十八将,用以纪念那些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然而,与云台二十八将通过开国时的军功排名不同,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是依据他们的功绩进行排序。与数字化的军功不同,功绩是无法用具体数据量化的,通常需要通过个人感受来评判。
军功是有明确标准的,比如攻占城池、斩敌数目、俘虏数量等,都是可以量化的;而功绩则更具主观性,只能通过人们的评价来决定。唐太宗根据自己的感知,将这些功臣排定了严格的顺序,这一排序并非随意,而是依据他们的功绩大小来进行的。
以下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排序:
第一位: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
第二位:司空、凉州都督、河间郡王李孝恭
第三位:司空、莱国成公杜如晦
第四位: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魏征
第五位:司空、梁国公房玄龄
第六位: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
第七位: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敬德
第八位:特进、卫国公李靖
第九位:特进、宋国公萧瑀
第十位: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段志玄
第十一位: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
第十二位:尚书左仆射、蒋忠公屈突通
第十三位:陕东道行台右仆射、郧节公殷开山
第十四位:荆州都督、谯襄公柴绍
第十五位:荆州都督、邳襄公长孙顺德
第十六位: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
第十七位:光禄大夫、吏部尚书、潞国公侯君集
第十八位:左骁卫大将军、郯襄公张公谨
第十九位: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
第二十位: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
第二十一位:户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
第二十二位: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
第二十三位: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李世勣
第二十四位:徐州都督、胡国公秦琼
这些功臣中,文官有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萧瑀、虞世南;武将则有李孝恭、尉迟敬德、李靖、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刘政会、唐俭、李世勣和秦琼。值得注意的是,文臣明显比武将少,但他们的排名往往高于武将,这反映出谋略的作用被唐太宗视为更为重要。
若从纯军事能力来看,李靖无疑是最具战斗力的武将,他屡次领导唐军征服敌国,功勋卓著,但他排在第八位。秦琼虽然是武将中最为勇猛的,屡屡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但却排在了倒数第一,甚至不及一些其他武将。尉迟敬德虽然战功不如李靖显赫,却因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功劳被唐太宗看作是决定排名的关键因素。
唐太宗将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排列时,极为重视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因为这是他一生中最为关键的转折点。尉迟敬德因此得到了较高排名,尽管他在军事上的贡献远不及李靖。此外,唐太宗对功臣的个人情感也有所影响,他的决策并非完全依据军事成绩,而是综合了各方面的因素。
例如,魏征虽然是太子李建成的谋臣,在玄武门之变后转投李世民,但由于他对唐太宗治国的重大影响,排名甚至高于房玄龄。这一排序方式往往引发争议,但从唐太宗个人的视角来看,这种安排并不难理解。
对于尉迟敬德与李靖的排名,背后有着复杂的考量。尉迟敬德参与玄武门之变,立下头功,得到了李世民的高度认可。而李靖虽然在战争中的贡献巨大,但由于未参与这一关键事件,排名被尉迟敬德压在了后面。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秦琼,常常被认为是排名最不公的。他勇猛无比,屡次为唐朝立下战功,但他排名靠后,主要是因为他并未在玄武门之变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且在变后长时间未再参与战斗,最终只能排名倒数第一。
总的来说,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排序体现了唐太宗在评定功臣时对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不仅仅是战功和谋略,还有个人的忠诚、贡献和历史地位等,这样的排列方式虽然带有主观色彩,但也真实反映了唐太宗如何看待与自己共同打下江山的这批功臣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