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位历史人物起初都处于极高的起点,但他们后来的官职却较为平庸。他们分别是谁呢?
在革命战争时期,人才的选拔主要依靠真本事。如果一个人具备真正的才华和能力,他基本上都能为革命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同时也相应地担任更高的职务。以大家熟知的人民军队总司令朱老总为例,在南昌起义爆发之际,他的职务并不算高。然而,在危急关头,他义无反顾地站出来,力挽狂澜,成功挽救了这场革命,保留了南昌起义的革命火种,最终推动了井冈山起义的发生,并由此奠定了他作为人民军队总司令的地位。像朱老总这样的情况,虽然起点不高,然而由于其不凡的才能,最终却成为了三军的统帅。
另外一种情况则是起点高的人,他们在组织内部的地位几乎是顶尖的,比如身居红军高级职务的秦邦宪,亦称博古。他是来自江苏无锡的革命者。虽然现在提到博古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会感到有些陌生,但在1931年至1933年间的革命初期,他却是红军的重要领导者,担任中央总负责,全面负责政治工作,是那时的核心人物。然而,在他的领导下,他过于依赖来自共产国际代表李德的意见,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惨败,使红军遭受了重大的人员损失,并不得不踏上艰苦的长征。
在这样的局面下,红军的将士们对博古和李德的能力产生了质疑,认为他们不再适合继续担任重要职务。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博古最终被解除最高领导职务,从此远离了权力核心。虽然接下来他继续担任其他职位,但已不再是领导层的一把手。
再谈到王稼祥,他是一位杰出而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红军时期,他的职务非常高,担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政治局委员及军委副主席,与张闻天、博古并列为红军三大领导人。在当时,王稼祥的起点和地位几乎无人能敌。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博古正式退出了一把手的位置,而王稼祥由于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并没有被边缘化,他与毛、周二人组成了中央的军事指挥小组。
然而,随着长征的结束,王稼祥逐渐远离了权力的核心圈子,无论在职位还是影响力上,都显著下降,主要负责队伍的宣传工作,担任代理部长。在革命战争胜利之后,他转向了外交领域,成为新中国驻苏联的第一任大使。
第三位是王明,许多人对他可能并不熟悉。尽管如此,这位在革命战争年代的风云人物却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作为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之间的重要“传声筒”,并担任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的负责人,拥有有效的否决权和人事任命权。年仅27岁的王明于1931年11月,就成为我党早期的最高领导人之一。加之其身份是共产国际代表,使得他在党内的权力更为显著。在抗战时期,王明担任了长江局的书记,而副手则是周恩来,如此安排可见王明在当时的党内地位之高。
然而,由于王明过于依赖共产国际的指导,他在革命战争中犯下了“左右”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对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尤其是他擅自以高级领导者的身份发表声明和讲话,引发了恶劣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