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玄武门之变对这个帝国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因为这场政变导致了接班人的更替。李渊最初确定的太子是他的长子李建成,但正是在此期间,秦王李世民策划并实施了政变,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逼迫李渊退位。对此,有人质疑,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中的真正目标究竟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太子李建成,或是李元吉吗?
事实上,李世民的首要目标就是太子李建成。如果未能铲除李建成,李世民发动政变便是毫无意义。然而,玄武门之变的目标并不仅仅限于李建成的死去。在成功斩杀太子之后,政变并未就此完结,李世民还需要进一步的行动,逼迫自己的父亲立自己为新太子,并最终促使李渊退位。这个过程中,玄武门之变的真正意义在于李世民完成了自己的政治目标。
回顾李渊建立大唐的历史,长子李建成与次子李世民在其中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有观点认为,李世民在许多方面的功劳远超于自己的哥哥。在国家建立及统一的过程中,两人的角色分工明确,李建成作为太子,主要负责辅佐李渊处理国家的政务,而军事行动和统一战役则让李世民全权负责。实际上,此时的情况并不能仅用功劳来评判,只是职责划分不同,形成了各自的工作重心。
然而李渊心中渴望绝对的公平,经常向李世民发放封赏,结果导致兄弟二人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李建成心中不满,认为自己付出了许多努力,却受到父亲越来越多的重视,心里难免感到嫉妒。而李世民同样也有着不满,尽管他在战场上辛辛苦苦,却感受到自己像是在为哥哥牺牲,内心难以平静。
最终,这种矛盾引发了玄武门之变。然而,对于李世民而言,发动政变并非因为李建成有动手的企图,也不是单纯的兄弟争斗。他的真正目的在于夺取权力。因此,即便李建成只是个太子,而非真正的皇帝,最后能否成功掌握权利才是关键。我们都知道,如果太子不接班,他的一生始终都会停留在“太子”这个身份上,而无法更进一步。
然而,对于李世民而言,杀掉太子李建成只是踏出了迈向权力的第一步。毕竟,杀掉了太子的接班人,李建成的威胁随之消失。但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李世民必须继续前行,逼迫李渊退位,这一步则是至关重要的。
李渊并非只有李世民这一位儿子,自从登基为皇后,他还陆续生下了多个儿子。尽管李世民在许多方面的贡献显著,但这并不足以保证他必然会被立为太子。即使李世民最终成为了太子,但如果李渊醒悟,选择将其他儿子立为太子,那么对李世民来说,无疑会是一次巨大的损失。毕竟,政变是一种突如其来的行为,并不一定谁在军中的影响力就一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