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攻城作战,一旦成功占领一座城池,便意味着取得了重大胜利。在那时,城墙往往修建得极为高大,坚固,以至于敌人难以攻破。相传,古人不怕被攻占的说法正是源于此,而城门则被视为城池里最脆弱的部分,因此需要格外小心守护,同时必须想办法阻止敌人对其的摧毁。既然要进行防御,为什么还会使用木门呢?难道就不怕敌人以火来焚烧它吗?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古代攻城的几种常用方法。例如,抬柱撞门是其中一种,此外还有冲车、弩车以及火箭等多种进攻手段。在许多电视剧中常常可以看到的云梯攀登,实际上这种方法要求进攻方具备较强的人力支持,才能有效逼迫敌人作出反击。即便如此,损失仍然会相当惨重,有点类似于在游戏中频繁送人头。古往今来,智者有“草船借箭”、“空城计”以及“三十六计”,而爬云梯无疑是其中最愚蠢的一计。对方可以毫不费力地用石头、弓箭,甚至是纵火来击退攀爬而上的士兵。
问题来了,既然城门是防守上最薄弱的环节,为什么不直接用火来烧呢?这时候,我们不能低估古代人的智慧与创意。我们要明白,城门可绝不会仅仅是用几块木板搭成的简单结构。他们会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制造出最适合自身防御的“铠甲”。
首先,城门的木材通常会选用百年老树的木头,像桦树或枣木这样坚硬的树种成为优选。这样的优质材料往往具有一定的防火性能。如果敌人单凭火焰来攻城,那实在是轻敌的做法。历史上也确实存在用火烧城门的实例。例如,在公元1461年,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吉祥联合公石亨在京师策划谋反,企图加害明英宗朱祁镇。此次阴谋因走漏风声而被迫在深夜展开,当他们袭击城门时试图用火焚烧,然而事情并未如他们所愿。对方灵机一动,想到了为大火不断添加柴木,从而让火势愈演愈烈,最终导致叛军未能成功进入城池。
在城门的构造上,除了使用木材外,古人通常还会在门面涂上一层防火漆,以抵御火焰的侵袭。同时,他们会在城门上加装许多铜钉和铜条,使结构更加坚固与耐火,确保敌人的攻击难以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