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孝陵的主体建筑“陵宫”之内,有一座独特的碑刻,这座碑道出这座陵园的重要性,也将墓主人的巨大功绩彰显无遗,这便是康熙皇帝御笔亲题的“治隆唐宋碑”,康熙皇帝为何对明太祖朱元璋有如此高的评价,这位一生励精图治的清朝皇帝又为何多次下江南祭拜明孝陵,他此举有何深意呢?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讲过明孝陵的主体建筑分为两个部分:前面是
神道,
后面是
陵宫。
这一篇就讲陵宫建筑。
孝陵陵宫的正门(南门),进入陵宫之后的第二道门叫“
中门
”,也叫“
享殿前门
”,它跟前面的宫门不一样,前面都是
券洞式
的,而它是
宫殿式
的。这个中门相当于
明十三陵
里的
临恩门
,但是很可惜,这个门在清朝时就毁掉不存在了。
清朝康熙和乾隆皇帝都多次下江南,南巡时都到过明孝陵祭陵,都曾留下了大量碑刻,在中门的位置都立下了康熙、乾隆祭拜孝陵时的碑。正中的碑叫“
治隆唐宋
”碑,这是对明太祖朱元璋的表彰,说他治理国家比唐宋还要好。
康熙皇帝为何对朱元璋有如此高的评价?
其实康熙来祭拜明太祖朱元璋,意在安抚人心。清初满汉矛盾还很激烈,特别是江南一带的士大夫他们不认同清朝的统治,康熙借下江南祭拜孝陵的机会,表达对明太祖的尊重,赢得了江南士子对清朝统治的认可。
孝陵的前面有神路,为什么叫神路呢?因为是明太祖走的路,他下葬的时候走的。
然后左右各有一条窄一点的石道,左边的这条路,也就是说从陵墓本体来说是左边(我们看是右边),也就是东边那条路叫“
左御道
”,是明朝的后任皇帝(嗣皇帝)来祭陵的时候走的路,因为中间的神路是祖先走的他不能走,他走东边的左御道,表示对祖先的尊敬。右边的那条路,是诸王来祭陵的时候走的,叫“
右王路
”。
康熙皇帝是清朝的皇帝,他来祭孝陵的时候走的是东边的“左御道”。
康熙皇帝祭陵的时候,是从东边进的孝陵,表示我对明朝是一种继承的关系。康熙祭陵的时候,有很多明朝的遗老遗少跟着看,看到这个场景他们很感动。
康熙皇帝这样做是承认清朝是明朝的继承者,起到了安抚人心的作用,本来明朝很多的遗民不认同清朝的统治,也逐渐认同了。
明孝陵的享殿为何很小,台基却很大?像一个大人戴了顶小帽子,很不匹配!
过了中门以后,就是孝陵的大殿,也叫“
享殿
”或者“
献殿
”。明孝陵享殿的规模很大,现在看到的殿座有三层,全部是青白石砌成的,三层共有三米多高。
其实最初的这个大殿是仿宫中的正殿建的,
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皇帝九五至尊)
。当年这个建筑很雄伟,很可惜,在太平天国与清军交战时,大殿被毁于战火。
在清
同治皇帝
时,又重新建了一个小殿,因为每年要祭祀明太祖,总得有个祭祀的地方吧!但如果按原来大殿的规模建,工程量太大,就建了一个三间的小殿。
看起来很不协调,殿座很大,殿却很小,像一个大人戴了一个小帽子,但是没有办法,就是为了祭祀用。现在保留的还是清末建的这个小殿,但台基上面的柱础还看得很清楚。
享殿,
在唐宋皇陵中有没有,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但不管有没有,规模都没这个大。明孝陵的享殿完全是仿宫中正殿来建的,在明朝皇陵中,只有
明成祖朱棣
的
长陵,
是按照这个规模建的,其它的皇陵享殿规模都没这么大!
明楼之后就是朱元璋的坟丘,朱元璋是否葬在这里?
出了这个院落就是孝陵的核心位置了,穿过城门就是墓葬所在。他的墓是就着山来建的,
紫金山下一条山脉,有一个地方叫独龙阜,下面有个小山包叫玩珠峰
,就是就着这个地方来建的孝陵。
孝陵建成以后,把这个山稍微修补一下,然后周围用石条做了墙基,上面用城砖整个把陵墓给围起来,这个城很大,大体是圆形的,就一个很大的圆城。
圆城的南侧中间有一个进出的一道门,叫
明楼
,明楼建的就是城门形象,整个明楼共分为两个部分:下面是台基,城台;上面是长方形的城楼。
城楼的南面开有三个券门,上面是黄色的屋顶,这个屋顶也曾毁于战火,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后来修建的。
在城台下面正中有一个券门,券门里面有坡道,可以进去,一直通到里面,可以看到孝陵的坟丘,两边的坡道可以上到明楼上面。
那么朱元璋死后是葬在这里吗?有疑冢吗?
答案是肯定的,朱元璋就葬在此处,后来的种种传说,说朱元璋死后有多少个城门一起出殡,这些其实就是民间传说。正史记载,包括《明太祖实录》里的记载,朱元璋驾崩后,丧礼就是按部就班进行的,不存在多少个城门一块出棺这种情况。
明孝陵的陵寝建筑基本上就是这些。
明孝陵作为明朝开国皇帝的陵寝,对后世皇陵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一改前代传统,开创了明清皇陵全新的面貌,无论是明十三陵还是清东陵清西陵,都以它的规制为基础精心打造。以明孝陵为起点的明清陵寝制度延续了五百多年,为后世留下了无数建筑、艺术、文化财富,也让我们看到封建社会君主制度顶峰时期皇家陵寝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