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与东吴激战后失利,身心俱疲,最终病危于白帝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刘备意识到大限将至,含着泪水向诸葛亮托付自己的儿子刘禅。《三国志》记载了刘备给诸葛亮的遗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是刘备对诸葛亮深深的信任与期望。
刘禅作为刘备的长子,刘备当然希望他能继承自己的大业。然而,刘备清楚地认识到刘禅的能力,深知儿子可能难以担当如此重任。为了蜀国的长远发展,他选择放下个人情感,不愿因为自己的私心将这样重大的责任交给一个并不出众的继承人。因此,刘备痛哭着对诸葛亮说,如果阿斗能够成才,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能胜任,你便自取其位,自己担起这个重任。
这一番话深刻表达了刘备的胸怀和大义,旁观者无不为之动容,纷纷感叹刘备的远见卓识以及他对蜀国未来的深切关怀。同时,这也体现了刘备与诸葛亮之间深厚的情谊,刘备对诸葛亮的极高信任与托付。诸葛亮也被深深感动,泪水涟涟地回应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他誓言以忠心捧起刘备的遗志,誓死忠诚。
刘备深知诸葛亮的忠诚,于是再度下达了一个诏令给刘禅,告诫他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从此,刘禅在处理朝政时,事事以诸葛亮为先,并且将其视为“相父”,也表示诸葛亮是自己值得依赖的父亲般人物。
然而,刘备真心愿意将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交给诸葛亮吗?虽然诸葛亮的能力毋庸置疑,但刘备作为正统的汉室后裔,身份显赫,拥有正宗的中山靖王血脉。曹操等劲敌都承认他是汉室宗亲,刘备自称“刘皇叔”,这不是虚夸。所以,即便他的儿子刘禅不甚能干,刘备也绝不会轻易将江山交给外人。因此,刘备的托孤之言,或许更多的是一种场面话,是对诸葛亮忠诚的考验。同时,刘备的托孤并不仅仅只有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也在场。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除了表忠心,别无他选,只能誓言不会觊觎蜀汉政权。
李严虽然在场,但他岂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即便当时他是见证者,未来诸葛亮可以随时找理由将其废除。事实证明,李严因押运粮草失职,并错误地将责任推到诸葛亮头上,最终被诸葛亮废除,成为平民。
既然刘备托孤只是表面话,那么他自然还留有后手以防万一。他的后手就是赵云。有传言称,在刘备托孤之际,赵云暗中待命,若诸葛亮有任何背叛之举,刘备只需咳嗽一声,赵云便会出手斩杀诸葛亮。虽然这只是流传的说法,刘备必然不会因这样一番话杀掉诸葛亮,毕竟在刘备去世后,刘禅必须依赖诸葛亮稳固蜀汉政权。而且聪明如诸葛亮,怎会不察觉到刘备托孤言辞中的深意?
然而,刘备的确有一番话是留给赵云的,他十分信任赵云。刘备对赵云说道:“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这番话赋予了赵云极大的权力——刘备对赵云的信任甚至超越了对任何人。在桃园结义时,赵云并未参与其中,但随着关羽和张飞的去世,刘备最信赖的兄弟一个接一个地离去,赵云成了刘备最后依靠的心腹。赵云曾在长坂坡之战中,孤身深入敌阵,救回了刘备的妻儿,这样的情谊,刘备自然是深信不疑的。
刘备通过对赵云的托孤,实际上赋予了赵云一个非常特殊的任务——一旦有人对刘禅动手,赵云必须毫不犹豫地杀掉对方。赵云听到这番话,感动得泪流满面,答道:“臣敢不效犬马之劳!”
诸葛亮旁观这一切,心中明了刘备的良苦用心。虽然他深知赵云忠诚无比,但刘备专门托孤给赵云,无疑是在为蜀汉的未来做足了准备。刘备的托孤安排不仅是为了政权的稳定,更是为了蜀汉血脉的延续。赵云虽然未完全理解,但他依然将自己视为刘备忠诚的下臣。而诸葛亮则早已看穿其中的深意,嘴上未曾再多言。
刘备虽然自身能力平平,但他无疑是一个极具心机和远见的统治者。蜀汉能够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站稳脚跟,靠的正是刘备善于识人、用人的智慧。他懂得如何拉拢各方势力,确保自己的政权能够长治久安。刘备不会将所有的权力交给一个人,而是通过分散权力、互相制衡的方式来确保刘禅的安全。
刘禅继位后,赵云权力大增,掌握军权,只听命于刘禅。然而,诸葛亮始终安分守己,忠心耿耿地辅佐刘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为刘禅留下了锦囊,细心安排后续事宜。或许刘备的担忧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作为一位君主,在当时的局势下,刘备的这些安排无疑是他为了国家未来能够想到的最周全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