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常显得渺小无力。从古至今,人类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挑战一直没有停止过。在生产力尚且落后的古代,面对极端自然环境时,人类的生存往往变得极其艰难。
翻开明朝的历史,可以发现明朝时期的极端天气现象频发,尤其是冰雹和寒灾的发生频率非常高,甚至多于清朝时期的一半。这让许多人将明朝与所谓的“小冰河”时期联系起来,究竟那时候的寒冷有多强烈呢?
对于寒冷的北方来说,冰雪覆盖、暴风雪肆虐的景象并不罕见,但对位于南方的地方,尤其是广东,雪景几乎只能在影视作品中看到。对于这些南方地区,尤其是广东来说,看到鹅毛大雪纷飞几乎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
最典型的例子出现在广东,尤其是当时的潮州。根据历史记载,明朝末期,潮州连续几年都遭遇了大雪的侵袭,最严重的一年大概是1506年,积雪的深度达到了1米。这对于现代的交通出行已是困难重重,更别提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古代,房屋如何承受如此厚重的积雪呢?
现代由于温室效应等因素,气候变化使得像1米深的大雪这种景象只可能在像黑龙江、吉林等寒冷地区看到,而南方的降雪量通常很难超过30厘米。
秦岭-淮河一线被认为是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也是1月零摄氏度等温线的分界线。通常,在这条线以南的地方,1月的平均气温都不会低于零摄氏度,冬季几乎不会出现结冰现象。然而,根据当时的文献记载,明朝时期长江一度出现了长达一个月的结冰期,连洞庭湖的冰层厚度也超过了30厘米。对于我这样生活在南方的人来说,长江结冰并且长达一个月,实在是难以想象。如此长时间的冰封,意味着当时的气温是何等刺骨。
在这样的极寒环境下,当时的人民不仅面临着寒冷的挑战,房屋建设水平低、保暖设施匮乏,更是身陷生死困境。没有充足的资源和设施,如何度过那样一个又冷又长的冬季,能不让人感到绝望吗?
如果南方的广东已经如此寒冷,北方的情况则更为严峻。北方的冰雪覆盖一片,连绵的暴雪和冰雹肆虐,甚至连享有“火炉”之称的南京,也出现了大雪纷飞的情形,百姓的生活十分艰难。
长时间的寒冷天气使得江河都被厚厚的冰层封住,数日无法解冻,这样的景象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或许看上去像是一个免费的滑冰场。江西的柑橘在当地非常有名,品质上乘、产量高,因此每年柑橘的丰收不仅是农民的喜悦,也是向朝廷上贡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连年的低温,许多柑橘树都被冻死,农民失去了主要的收入来源,只能转而种植一些更耐寒的作物。
“小冰河”时期的寒冷天气,除了降雪和冰雹之外,还有典型的旱灾现象。所谓的“干冷”,正是指寒冷而又干燥的天气。明朝末期的中国常出现寒冷干燥的天气,农业生产在这种恶劣环境下受到严重影响。作为农业大国,气候的变化直接决定了粮食的生产和百姓的生计。
当崇祯皇帝登基后,华北地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干旱。极长的干旱时期和极少的降水导致黄河断流,华北大地几乎颗粒无收。若只是寒冷的天气,百姓或许还能稍微忍受,可是缺乏水源则让一切变得更加无法承受。
连年的干旱带来的不仅是农田荒废,更影响到了日常生活。水源的匮乏让百姓几乎无法维持日常生活,连最基本的饮水都成了问题。地方志中有记载,民众不得不挖树根、食用树皮,夫妻互相喂水保命,甚至出现了相互食子的惨状,死亡人数不断攀升。
与此同时,旱灾的持续还伴随着蝗灾的肆虐。由于干旱使得土地贫瘠、植被稀少,蝗虫的繁殖找到了最佳的生长环境。明朝史料中记载,蝗灾的发生频繁,整个明朝期间蝗灾共发生了900多次,几乎年年都有。尤其是在崇祯年间,蝗灾的影响极为严重。民众原本希望能在丰收的季节得到一些喘息,然而蝗虫的出现几乎让所有作物无一幸免。农田几乎被彻底摧毁。
面临蝗虫灾害,礼部尚书徐光启曾指出,蝗灾的破坏程度不亚于旱灾。当蝗虫入侵收获季节,几乎所有绿色植物都被一扫而光,田地一片荒芜。粮食供给严重短缺,物价飞涨。虽然一些富人手中有钱,但也难以购买到粮食。最为悲惨的,莫过于那些底层百姓,他们只能依赖土地生存,然而如今面对寒冷、旱灾和蝗灾,他们的生计被彻底摧毁。
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自然灾害频发、生产力极度低下,再加上社会秩序的混乱,民众的苦难已经到了极点。为了生存,部分百姓选择逃离家乡,前往长城以北的蒙古地区开垦荒地。大草原的开垦破坏了生态环境,并使人们与老鼠的接触频繁,鼠疫因此蔓延开来,导致大规模的死亡。
由于医疗水平低下,瘟疫的蔓延几乎无法控制,许多人在逃难过程中感染了瘟疫,死亡人数不断上升。即便是驻守北京的士兵也未能幸免,明朝的军队战斗力严重下降,国家的统治力量逐渐衰弱。朝廷想要赈灾,却因粮食短缺而无力支援,灾情进一步加剧,很多地方几乎家破人亡。
在这个极端寒冷与灾难交织的“小冰河”时期,百姓不仅要抵御严寒,还要应对旱灾、冰雹、蝗虫和瘟疫等接踵而至的自然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