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德宗光绪皇帝,亦即末代皇帝溥仪的前任。他的一生充满了懦弱与无能,几乎整个人生都在接连不断的失败中度过。若细细回顾他的历史,便可见他身上那一连串的悲剧。
1874年(同治十三年),年仅四岁的载湉被选定为继承大统,成为光绪帝。然而,年纪尚幼的他早早便成为了傀儡,由慈禧太后和太皇太后共同执政,进行垂帘听政。
进入光绪十三年(1887年),年满十六的光绪帝名义上开始亲政,然而,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实权。慈禧太后改变了垂帘听政的方式,设立了“训政”,并且规定,光绪帝处理朝政事务时,必须先将重大决策向她禀报,并得她同意后才能行事。尽管形式上看似亲政,实际权力却始终牢牢把握在慈禧手中。
为进一步控制光绪帝,慈禧太后做主为他选择了皇后,将自己的侄女,统桂祥的女儿叶赫那拉氏嫁给了光绪帝。光绪虽然无奈接受,但对于皇后的感情并不深厚。婚礼按传统举行,履行完婚姻责任后,光绪几乎再未召见这位皇后隆裕,夫妻关系十分冷淡。
甲午战争爆发后,光绪帝虽然竭力主战,试图捍卫国家利益,但最终在内外交困的局势下彻底失败,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国土沦丧,民众失望。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光绪帝踌躇满志地发起了“戊戌变法”,尝试进行一场变革,然而此举却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激烈反对。在无奈之下,光绪帝试图依赖袁世凯来牵制慈禧的权力,但最终袁世凯背叛了他,导致光绪帝被幽禁在中南海的瀛台,直至其去世。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带着逃往西安,在这一过程中,目睹了自己深爱的珍妃被慈禧派人推入枯井致死,而他无力营救。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帝病重,而慈禧太后也因病卧床不起。慈禧太后深知自己死后可能遭到光绪报复,最终命人下毒致使光绪帝早逝,年仅38岁。其后,慈禧太后命年仅3岁的溥仪继位,过继给同治帝,成了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
从一个客观角度来看,光绪帝在位期间也曾经历过几件重要历史事件,如左宗棠收复新疆,台湾建省,以及中法战争中的镇南关大捷等。然而,这些成就与光绪帝的实际功劳关系并不大,更多的还是历史中的一段传奇。
有人认为,光绪帝的历史地位之所以非凡,主要是在于他是“戊戌变法”的发起者。在他长期的傀儡生涯中,曾把握住短暂的机会,努力推动改革,虽然未能成功,但却为中国的百年变革拉开了序幕。
那么,光绪帝在1909年又为何会引起这么大的动静呢?其实,发生在1908年10月21日的事情才是关键。那天,光绪帝在慈禧太后之前去世。尽管他作为皇帝,却因长期未掌握实权,未能为自己修建陵寝。光绪帝去世后三天,他的亲弟弟、摄政王载沣以新皇帝溥仪的名义下令,由陈璧、溥伦等人前往东、西二陵选定光绪帝的安葬地点,开始筹建光绪的陵墓。
1909年3月12日,光绪帝的葬礼终于在陵寝修建到一半时举行。尽管当时财政状况困窘,朝廷仍咬牙为光绪帝举行了盛大的国葬,葬礼的规格非常隆重。
根据记载,光绪皇帝的葬礼按照传统举行,遗体从紫禁城出发,最终送往120公里外的清西陵。根据清朝的规定,皇帝出葬当天,首先需要焚烧“大法船”,然后用小杠抬棺木,队伍会经过东华门。在送葬队伍前方,64位引幡人高举旗伞,后面跟着由1628人组成的仪仗队,队伍里的人手持各类兵器、幡旗以及纸扎物品。
葬礼中,光绪帝的棺木上盖着圆顶的棺罩,四周布满了绣龙帷帐,被称作“吉祥轿”。抬棺的杠夫一共60班,每班128人,还有4人作为候补。棺木后面是武装护卫,接下来则是宗室成员及百官,最后是一群自发的民众,他们都在参与送葬。
光绪帝的葬礼路径经过卢沟桥,这是个历史悠久的桥梁,早在金朝时期便已建成。然而由于桥面过窄,无法承载庞大的送葬队伍,朝廷决定临时拆除石栏,并搭建木桥来扩大桥面,确保队伍顺利通行。事后,桥面恢复了原状。送葬队伍花了四天时间才将光绪帝的遗体送至清西陵。
然而,光绪帝的陵墓并未完全建成,他的棺柩只能暂时安置在陵寝的正殿,直到1913年民国初期才正式下葬。历史上的卢沟桥也是一座极具历史意义的桥梁,曾是中国抗战的见证地。1937年,卢沟桥发生了“七七事变”,成为抗日战争的开端。
据说,1938年,一些不明身份的武装分子曾闯入光绪帝的清崇陵,盗走了陪葬物品。2008年,专家通过光绪帝遗留的一缕头发鉴定,确认他确实是死于砒霜中毒。
感谢各位朋友阅读《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可以点击“订阅”或“关注”。让我们一起分享更多历史趣闻,回味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