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在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1885年9月4日)终于收到清廷同意他回老家养病的旨意。此前,他曾多次提出请病退,但都未得到批准。最终,他写下了五篇奏折,详细交代了离职的各项事宜。
左宗棠的奏折内容概述
这些奏折分别是《恩准交卸回籍谢恩折》、《遵旨交卸差使折》、《闽省军务肃清所有出力文武员弁恳准择优保奖折》、《裁撤沿海渔团片》和《委员分带营勇专护炮台片》。在之前的内容中,我们已经讨论了前四篇奏折,主要涵盖了以下三个问题:
归家的强烈渴望
左宗棠在短暂的幕府生涯中虽然曾回过家,但自从领兵之后,他已整整二十年未曾归乡。尽管在此期间有过几次因公出差的机会,但他心中对故乡的思念始终未曾消减。此时的左宗棠已经73岁高龄,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身患重病,归家的愿望愈加迫切。他早已决定,如果要死,他也希望死在故乡。
对清廷的失望与忧虑
对于晚清的未来,左宗棠的失望情绪溢于言表。有人认为,如果没有中法战争,左宗棠或许能多活十年。虽然这一点无法证实,但从左宗棠的心境来看,中法战争对他的打击无疑是深刻的。自1853年起,他便投身朝廷,立志用自己的才华为中华崛起出一份力。然而,作为封建社会的官员,左宗棠虽有志气,却无权力改革根本问题。身为抵抗派的领袖,他始终无法改变晚清官场中势力的格局。中法战争本是左宗棠期待的契机,认为可以通过此役壮大洋务派,削弱慈禧的权力。然而,慈禧与李鸿章的合作彻底败坏了这一战略,晚清的前途也因此注定了沉沦。
对民间武装的重视
左宗棠与林则徐一样,深知官军内部的问题,特别是腐败现象对战斗力的削弱。两位大臣都认为,单靠朝廷的正规军已经无法有效抵抗外敌,因此必须依靠民间武装的协作。左宗棠在奏折中多次提到,民间武装的成长对于国家防务至关重要,既能弥补官军的不足,又能增强抗敌的决心和能力。
援台军事力量的功绩
第五篇奏折则专门针对台湾战事作出论述。左宗棠在临终前,对自己和下属的遭遇深感不公,尤其是对胡雪岩、王德榜以及驻守台湾的刘璈等人的不公平待遇感到愤慨。他坚信台湾援军在这场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应该得到清廷的嘉奖。
尽管有人认为中法战争已经是败局,然而左宗棠认为,作战无论胜败都应得到应有的奖励。这不仅仅是对军人的肯定,更是对战斗精神的鼓励。虽然清廷在表面上宣称获得了胜利,但对于台海的局势依然严峻。尤其是在刘铭传、刘璈的带领下,台湾的防线在战斗中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局势,尚未陷入彻底崩溃。因此,左宗棠建议朝廷应当对参与战斗的部队给予奖励,以此激励他们的战斗精神。
左宗棠的遗折:对光绪的期望
五篇奏折过后,左宗棠不久便去世。在他临终时写下的《遗折》中,他表达了对中国未来的深切关注,尤其是对光绪帝日后治理国家的期望。他写道:“越事和战,中国强弱一大关键也!”这不仅是对战事的深刻反思,也透漏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左宗棠对光绪皇帝有着极高的期望,特别是希望光绪能更加专心治理国家,保持廉洁节俭,以此帮助国家度过时艰。
左宗棠的《遗折》并非他亲自写作,而是由亲属和下属根据他临终前的意愿代为撰写的。通过这篇遗折,我们能够感受到左宗棠一生的信念以及他对未来的期盼。他虽未亲自见证晚清的改革成功,但他的一生已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左宗棠的历史地位
作为晚清的民族英雄,左宗棠的贡献不容忽视。他走的“自强”之路代表了晚清的一部分改革力量,而他的抵抗派立场也为中国的未来奋斗。在一个浑浑噩噩的时代里,左宗棠的坚持显得尤为珍贵。晚清的自强之路有三种可能:一种是拒绝学习,固守旧制,最终因腐败与懦弱而失败;另一种是学习西方,吸取其长处,进行必要的改革;还有一种是全面西化,放弃自我。然而,左宗棠代表了第二种路径,他通过改革自强,推动了晚清走向了一条更为希望的道路。
无论如何,左宗棠所走的这条道路,为后世所继承,并且在某些方面得到了实践。尽管他所生活的朝代未能完全实现他的梦想,但他坚持的理念依然影响深远。73岁时,他依然心怀理想,渴望在退休后回到故乡颐养天年。可惜,这位老者未能如愿,他最终带着未竟的梦想离开了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