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朝的火器问题,一直以来就为一些黑清朝历史专业户所诟病,认为是清朝不注重发展火器,最后才完全落后于西方世界的。甚至还衍生出一些奇葩且自相矛盾的“历史梗”,比如有人曾说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清军还在大量使用大刀和弓箭,拿出来的火炮和鸟枪还是清军入关时候的“老古董”。
这个尚且能够理解,毕竟清廷火器迭代比较慢,有一些二流三流的军队拿一些“老古董”也很常见,但是为了黑清朝统治者,又有了花样翻新的段子。
说是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后,打开清朝的军火库,发现清廷的装备比他们还要先进,是清廷不让士兵使用。如果清朝统治者把这些火器发放给军队或者老百姓,八国联军根本就打不进北京。
总之一句话,清朝统治者就是不注重火器发展,反正最终清朝在对外战争中屡屡败北,最后被推翻,就是不注重武器发展的结果。
其实,清朝的火器一直都在发展,在晚清时期的军队中,士兵持火枪比例,和部队拥有火炮的比例是不断上升的,并非逆世界发展大势,而是与世界发展大体相同的。
差别就在于,由于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清朝与世界脱钩,在缺乏工业革命做支撑,以及缺乏天敌的情况下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使得清廷的火器发展速度比不上西方。
注意重点,是发展速度比不过西方,不代表不发展。
再回到清初的雅克萨之战的话题,看看这一场战争究竟是怎么打的。
17世纪沙皇俄国疯狂向东方扩张,到世纪中叶的时候,开始入侵到清朝东北部,1650年(顺治七年),沙俄大约有450名士兵侵占了中国的尼布楚和雅克萨等地,为了永久性占据这些地区,沙俄开始在这里大肆构筑堡垒,以准备抵挡可能来自清军的进攻。
当时清军主要的任务是清扫全国战场,巩固在全国的统治,一直到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在清除了明朝的残余势力,平定各种反清因素后,才腾出手来解决沙俄的问题。
当年五月,康熙派遣一支三千人的军队从瑷珲出发,对雅克萨发动猛烈攻击,仅仅三天击毙二百多人,俘虏二百多人,沙俄投降。
但是让清廷始料未及的是,在清廷撤退后不久,沙俄又卷土重来重新占据了雅克萨,并且增加了军队及火器。
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清军在此出动两千多人,展开对雅克萨的进攻,由于沙俄构筑城堡比较低,工事比较坚固,不利于火炮轰击,在缺乏更大火力的炮火情况下,清廷始终难以彻底攻克,在这样的情况下,清廷选择长期围城的策略,通过长时间切断物资补给,沙俄士兵大量死于坏血病,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不得不投降。
康熙为了应对与准噶尔的战争,希望早点解决与沙俄的领土争端,为此在1689年与沙俄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内容从现在看来有些吃亏,但是当时的情况下,康熙可能过于担心与沙俄、准噶尔同时开战,而不得不与沙俄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妥协。
从两次战争的情况来看,第一次打的还算痛快,但是第二次打的比较艰难,一直被认为是清廷火器不足的锅,从一些资料上看出,在第二次雅克萨之战中,清廷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携带火枪不足100支,一支在清朝地位最高的八旗军队,持枪比例竟然只有5%,实在是让人唏嘘。
相比之下,沙俄的持枪比例就有点吓人了,在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中,450名沙俄士兵拥有300支火绳枪,而第二次雅克萨之战中,有备而来的826人沙俄军队,除了100支火绳枪,还拥有850支更加先进的燧发枪。
因此,可以得出一个共识就是,清军能够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的胜利,主要还是以多胜少,虽然取胜,但是赢得较为艰难。
有历史学者认为,这场胜利蒙蔽了清朝统治者的双眼,让清朝统治者对沙俄一直有心理上的优越感,认为沙俄不足为惧,使清朝统治者没有认识到火器的优势,始终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当中无法自拔。
这种论调是有一定的警醒作用的,落后就要挨打,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但是在具体细化上,其实还是有一些问题的,那就是雅克萨之战后,清廷的火器是明显发展的,只不过发展速度较慢,这才是我们更应该惊醒的问题,相对于原地踏步不发展,发展过慢更容易让人陷入幻想,而被人甩在身后。
很多人包括清朝统治者都认为骑射是清廷立国之根本,是因为骑射才让其入主中原,事实上,真正使得清军入主中原的是驾驭了火器。在明末清初的战争中,通过骑兵野战,火器攻坚,才使得清军能够屡挫明军和农民军,一路势如破竹。
在清朝入关之后,对火器其实是十分重视的,只不过更重视火炮的发展,而不是火枪。在第一次雅克萨战争中,清军虽然缺乏火器,但是当时雅克萨城城堡建的不算特别坚固,在清军最为信赖的红衣大炮到场后,一顿狂轰乱炸只用了三天就彻底打服了沙俄。这更加巩固了清军对火器的发展思路,那就是火炮胜天的理论。
在第二次雅克萨战争中,由于沙俄大规模采用燧发枪,比火绳枪是先进一点的,但是这种差距并没有完全显现出来。
因为清军攻坚过度依赖火炮,在火枪的问题上不如沙俄给清军更直观的感觉,并非燧发枪比火绳枪强,而是沙俄几乎100%持枪比例,对比清军5%的持枪比例,傻子都知道谁厉害。
当然,两次雅克萨之战,参战人数都没有过万,对于当时的清廷来说,不过是边境冲突而已,远远没有上升到国本之战,其影响不过如此。
但是在此之后,清朝并没有停止对火枪的制造,恰恰相反,由于对西北准噶尔战事的兴起,使得清朝陷入国本之战,一旦对准噶尔战争失败,清朝的统治将会岌岌可危。
准噶尔的实力并不一定比沙俄强,但是在西北战场而言,动辄几万骑兵的准噶尔大军远远比沙俄在远东不足千人的军队要厉害的多。所以,清廷从开始就很重视,康熙将对准噶尔的战争当作是关乎清朝统治危机的战争。
不过准噶尔是真的不好打,不仅是人家骑兵多,更主要的是大量准噶尔骑兵拥有火枪,清军依赖的火炮主要作用是攻坚,在应对以骑兵为主的准噶尔军队上显得无力,人家跟你玩速度,打游击,火炮在草原上太过于笨拙。
康熙已经意识到,想要战胜准噶尔,必须依赖火枪,于是清廷开始大力制造火枪,清军的持枪比例不断提高,正是依靠这些火枪,清军才能够在西北战场与强大的准噶尔有得一拼。
由于准噶尔内部出现危机,康熙在第二次亲征后,得以顺利击败其领袖葛尔丹,但是对准噶尔的战争还未停止。
这就像是我们常说的鲶鱼效应,挪威人为了吃上一口活的沙丁鱼想尽了办法,给了沙丁鱼各种舒适的环境,但是沙丁鱼还是会死在途中,也不知道是哪个祖宗,在运输沙丁鱼的时候,把以专吃沙丁鱼为主的鲶鱼放到里面,沙丁鱼为了躲避鲶鱼,活蹦乱跳,得以补充氧气,在到达目的地后,反而存活率更高。
清朝在面对准噶尔这样的敌对国家时,始终在加强国防建设,尤其是在雍正时期,对准噶尔汗国的战争彻底失败后,更加激发了清朝在国防建设上的投入。在雍正时期,清军普遍持枪比例已经达到30%以上,每三个士兵中,就有一个是拿着火枪的。
清朝国防止步不前,其实是发生在乾隆时期,由于彻底击败准噶尔汗国,以及解决到周边地区的领土争议,清朝统治阶层陷入固步自封的思想中,采取放马南山,减少了对火器的研发。
本来清廷火器已经落后于西方,乾隆这么一搞,不但火器得不到研发,由于统治腐败,制造的火枪反而一茬不如一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