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后来都很称赞李牧,因为他真的值得大家这么夸他!
说实话,长平之战打完后,赵国之所以能再坚持几十年,很大程度上多亏了李牧,他的功劳至少占了一半!
要是从中国历史的大角度来看,李牧可是至少留下了两大重要的功绩。
首先,他把匈奴打得元气大伤。这样一来,当秦始皇忙着吞并六国时,就不必太担心北方的威胁,能专心致志地统一中原地区。
另外,要说把骑兵用得出神入化,李牧绝对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的头号高手!他的出现,让骑兵这个兵种变得异常强大。在与匈奴作战时,他还琢磨出了一套专门对付骑兵的战术,这对后来很多名将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因此,像李牧这样的人,不管后人怎么称赞他,一点都不为过。
李牧这位赵国的大将军,是在长平之战打完之后才慢慢出名的。有历史学家后来说,长平之战那会儿,李牧估摸着还年轻着呢。再说了,他那时候正在北方守着,忙着对付匈奴呢。所以啊,长平之战他压根就没赶上参加。
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国又去打邯郸时,正史上并没有说李牧参加了邯郸之战。这主要是因为那时候李牧还没那么出名,赵王也不觉得他能起多大作用。而且,当时北方防匈奴的任务也很重,所以李牧可能就没被调回来打邯郸之战。
邯郸之战过后,虽然秦国被打退了,但赵国也伤得不轻。先是长平大战,紧接着邯郸又被围,这两仗打下来,赵国差不多一半的壮劳力都没了。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牧开始在赵国的军队里崭露头角,慢慢挑起了赵国的大半担子。
之后的十多年,李牧主要在北方带兵守着,防止匈奴来捣乱。这期间,他很少主动出击。就算匈奴来挑衅,李牧也只是加强防御,藏好粮食,不让敌人占到便宜。这样一来,匈奴就误以为李牧是个好对付的软柿子。
李牧这么做,说白了,后人看来就是有两个打算。一来呢,长平之战后,赵国壮劳力大减。所以那时候,李牧的头等大事,并非是在北边打败匈奴,而是要想法子保持长久的安宁,好让赵国人能多生娃娃,让那些小家伙快快长大,填补长平之战的空缺。
看看赵国后来的发展,很明显李牧达成了他的目标。仅仅过了十多年,李牧守护的赵国北境,就重新集结了近二十万精兵。这些精兵,后来成了赵国在即将灭亡时,对抗秦国的主力军。
第二,李牧得让匈奴觉得他挺容易被打败的。只有这样,匈奴才会大胆地把所有兵力都拉过来,攻打赵国的边境。
中原王朝跟游牧民族打交道时,最难搞的不是真刀真枪地干架。要是真找个地儿,两边都豁出去拼个你死我活,那中原王朝多半能赢。毕竟,中原王朝在造武器、运粮草这方面,比游牧民族强多了。
真正棘手的地方,是怎么逮住游牧部落的大部队。他们跑得快,打不过就开溜。要是让他们的大部队溜回大草原里头,中原的军队再去那里追,那花费可就太大了。汉武帝后来就是这么干的,虽然打胜了,但也快把汉朝前几代人辛苦积累的家底给掏空了。
就连后来一统天下的汉朝也是这样。假如那时候李牧只是打跑了匈奴,让匈奴的大部队逃回了大草原,那赵国之后恐怕就得年年跟匈奴干仗了。这样一来,赵国就得在北方安排好多好多的士兵守着。到时候秦国要是再趁机打过来,赵国可就真的完蛋了。
所以那时候的李牧,目的不仅仅是打败匈奴,而是想要给匈奴来个狠狠的重创。
就这样,过了好多年,李牧在北方积攒了近二十万精兵,感觉自己能一举打败匈奴主力了,他才决定动手。他先派了一小队人马,把匈奴大军诱进了赵国的陷阱。接着,李牧让战车排成一列,形成一道坚固的防线,挡住了匈奴的正面猛攻。
接下来,李牧又让大批骑兵上阵,堵住了匈奴的退路,同时还派出了擅长射箭的士兵,从两边包围过去,用弓箭远远地射杀匈奴人。这种打法,后来差不多成了中原王朝打游牧民族的标准做法。以后好多中原的名将,在对抗草原游牧民族时,采用的都是这个策略。
结果,李牧在那场战斗中一下子干掉了十多万的匈奴精兵,给了匈奴一个狠狠的打击。那时候,匈奴还没把草原全占下来,人数其实并不多。所以,打完这场仗,匈奴在接下来的十年里,都不敢再大规模跑到赵国的边境来捣乱了。
这样一来,赵国就能从北边调来更多厉害的军队,去应对中原的其他国家了。
匈奴被打跑以后,李牧一下子就成了赵国里,除了老将廉颇以外最厉害的大将。因此,从那以后,赵国就改变了国家策略,慢慢把北方的精兵强将调回来,转而攻打燕国。在李牧的指挥下,赵国很快就从燕国那里,抢占了好多地盘。
对赵国而言,打败燕国真的挺重要。赵国军队挺能打,但粮食问题总是拖后腿。特别是跟秦国这种大国打仗时,粮食补给就成了赵国最头疼的事儿。所以李牧去打燕国,就是想多占点地,给赵国多弄点农田种粮食。
李牧特别厉害,几仗打下来,他帮赵国抢了好多地盘,自己这边士兵却没咋受伤。这样一来,赵国靠着打仗就养活了自己,还越来越强。
李牧这个人,他不仅是个赫赫有名的将领,更是个非常出色的战略大师。
要是能给李牧多点时间,他说不定真能一点点把燕国都攻下来。要是真把燕国全占了,赵国的情况立马就大不一样了。地盘大了,耕地也多了,到时候秦国来犯,赵国也有底气跟它耗下去。
可问题是,李牧根本没得到秦国给的机会。
正当李牧打算攻打燕国那会儿,赵国碰上了两件大事。头一件,老将廉颇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离开了赵国。廉颇这一走,赵国可真是元气大伤啊。从那以后,赵国就少了位顶尖的大将,只剩下李牧一个人在苦苦支撑了。
另外,廉颇离开赵国几年后,李牧好不容易才从燕国那里争回了大片土地,让赵国的实力恢复了不少。可就在这时,秦国的秦始皇也开始亲自掌权了。
过去的十多年里,秦国之所以没啥大动静,主要是因为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里吃了大亏,得缓口气,恢复元气。再加上这阵子,秦国连着换了四个国君,新上台的秦始皇又年纪轻轻的就当了皇帝,这使得秦国国内人心不稳,都觉得国君太年轻不可靠。
因此,得等到秦始皇长大自己掌权了,秦国才又重新向外攻打其他国家。
秦始皇掌权后,他首先把目光投向了赵国。他觉得,在东方那六个国家里,赵国最能打。虽然之前的长平之战让赵国吃了大亏,但经过这些年,赵国慢慢恢复了元气,战斗力也悄悄升到了战国七雄里的第二名。
因此,要想征服整个天下,第一步得拿下赵国才行。
很多人看秦始皇的故事时,心里都会嘀咕:从秦始皇长大成人,到他攻打韩国,也就是灭掉东方六国的头一个国家,中间竟然隔了快十年。这十年里,秦始皇这么有头脑和能力,他到底都在干啥呢?
换种说法就是,这几年,秦始皇一直跟赵国较着劲。赵国之所以能跟秦国周旋这么久,最关键的就是因为有李牧在。
因为李牧的战斗能力真的超强。
就算碰上了厉害的秦国,李牧也一点不怵。那时候,秦国里能打得过李牧的,除了王翦就没几个了。秦始皇还试过派出三支军队,让王翦、杨端和、桓齮这三位大将分别带队,从不同方向去攻打。
最终,李牧靠着手下骑兵跑得快的长处,先打败了桓齮,还给了桓齮带领的秦军一个重创。接着,他又指挥赵国的军队,抵挡住了王翦和杨端和的攻打。这就是有名的‘肥之战’故事。
反正啊,在秦赵两国打了好多年的仗里,赵国虽然一直处于劣势,但多亏了有李牧,还能正面跟秦国抗衡,没吃什么大亏。后来秦国实在没办法打败赵国,就使了坏心眼,用了反间计,在赵国传李牧要叛变的假话,赵国这才把李牧召回,最后还冤枉地杀了他。
李牧一走,赵国前线的防线很快就垮了,再也抵挡不住秦国的进攻了。
只要李牧还在,赵国就能勉强支撑下去;可李牧一死,赵国第二年就垮台了。
要是没了李牧,说不定秦始皇能早五年就把天下统一了。可要是赵国没撤李牧,一直让他在前线守着,那秦始皇可能一辈子都统一不了天下了。
有人认为,历史上的人物能分成三类。一类是对历史没啥大作用,一类是能在某个时候,给历史稍微添点波折。还有一类特别厉害,能一个人就左右历史的进程。
李牧很明显就是属于那第三种情况的人。
只要他活着,赵国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勉强维持。但他一走,赵国很快就垮了,秦始皇也就能顺利统一六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