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开无田/图网络图片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自秦始皇建立起统一的帝国,确立了一个真正的大一统概念。《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也正是在这种观念之下,中国分裂的结局都是实现力量的再次整合。而这种权力的再分配,都会导致王朝的更替、兴衰、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所历时370年,在作为中原“衣冠”,在经历了政权内部的相互倾轧,五胡乱华等等政治事件之后,在西晋因为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被灭,东晋则趁机由北方士族支持之下,建立。而这种源自对西晋的继承,则是建立在西晋仅仅50年而亡之上。这一点作为同样衣冠南渡的政权,南宋则在北宋王室遭受了毁灭性打击的靖康之耻下,由赵构建立,而南宋的建立距离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也不过150年左右,那么南明的建立距离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又是多久呢?以弘光政权建立为限,已经足足有250年之久。
50年,150年,250年。这一串数字的背后,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事实上,它给出的答案,是明朝较之西晋、北宋在实现统一,政权巩固之上更加成功。
但为什么我们又会说,恰恰是这种更加成功的明朝政治模式,让南明这样看似实力并不弱小之下,却又不堪一击呢?
我们会将这些因素细分到中央决策、财政供应、军队掌控之上,但是事实上这些因素更是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在历史长河之中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反馈。而时间越短,更能容易纠正影响国祚的因素;时间越长,则对于沉珂更甚的王朝政治而言无异于自杀,这一点明朝、南明的命运更加明显。
在东晋时期,南宋、南明面对的几乎都是来自于北方的少数名族。而西晋被灭,逃亡南方的除了皇族司马氏,还有来自于北方的门阀以琅琊王氏、陈郡王氏等为代表,他们有没有发生内部战乱,王室倾轧呢?显然,有。但是即便是在皇室衰微之下,东晋也至少实现了国祚延续,为何?
史臣曰:晋氏不虞,自中流外,五胡扛鼎,七庙隳尊,滔天方驾,则民怀其旧德者矣。(《晋书·卷六·帝纪第六》)
在西晋虽然因为被五胡乱华而灭之下,东晋政权集聚了当时的体制精英,四大门阀世家,而身处底层的民众尤其以渡江而躲避五胡乱华屠杀之下的民族更为有向心力,面对经济的发展,一批虽然有着内斗但并未离心更不能实现单一的政权把持(随着时间的发展,恰恰是这种趋势会被进一步打破),民众基础,也就造就了即便是恒氏与谢氏,能够互相掣肘,但更能够在面对前秦苻坚大军时,由谢安指挥,大破前秦。
赞曰:宋之亡征,已非一日。历数有归,真主御世,而宋之遗臣,区区奉二王为海上之谋,可谓不知天命也已。然人臣忠于所事而至于斯,其亦可悲也夫!《宋史·本纪第四十七》
而观察南宋,如果说是靖康之耻,让民众团结,也并不为过。而且更为意外的结局便是这场耻辱的背后让宋高宗赵构成为了唯一的合法继承者。那么南宋的积弊沉重吗?沉重。但与之对应的却是在地方行政体系并没有被其破坏,体制内的士大夫群体也更没有因此而出现集体化的分化(投敌),而军事上更是可以说几乎保全了南宋的绝大多数武装力量。也正如上面元脱脱所述,作为胜利者,他依亦感怀宋朝臣民之忠心。
那么让我们看看,当封建社会发展到了高度集权,皇权逐步达到了顶峰之时,明朝又有什么资本去应对正处于上升期的清朝呢?
明自世宗而后,纲纪日以陵夷,神宗末年,废坏极矣。虽有刚明英武之君,已难复振。而重以帝之庸懦,妇寺窃柄,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明史》
万历年的党争也更使得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之内的士大夫,离心离德,而利益面前人心思变,这也是为什么当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一路凯旋,作为摇摆人他们更多是关心能够获得的既得利益,李自成打来归附,清朝多尔衮打来归附,但对于已经大厦将倾的明而言却难以倾心,而地方行政的桎梏,以及这种反馈在历史进程之上,随着时间延长,土地这种生产资料的进一步集中,土地兼并这种螺旋式的发展,也让民众彻底的丧失信心。
无力挽狂澜者,而在皇族内部,从弘光帝朱由崧,再到永历帝、鲁国政这些人并没有合法正统唯一性,各个派系的林立,也使得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结合之下,尤为明显。即便是在李定国两蹶名王之下,如同烂枪头一般,南明有的也只能是时间的早晚。即便是清朝八旗并不显著优势,但与内部外部的众叛亲离,却又显得优势明显。
此行除暴救民,灭贼以安天下。勿杀无辜、掠财物、焚庐舍。不如约者,罪之。”——《清史列传·多尔衮》
而不得不提及的是清朝统治者的收买与杀戮。在入关之内便杀戮了五十余郡王,皇室成员更是多达1万余人(《清兵入关与明朝宗室》),事实上,即便是民众并不买账南明,但对于清军而是亦是十分憎恨,非我族类。但可惜的是沉珂太重,明朝的皇室再也找不出像其祖宗朱元璋一般的枭雄。
也正是基于前任朝廷的存续长短,以及其背后所诱发的社会背景才让我们有了为什么南明这么“强大”却不能延续明朝国祚的假象,事实上,它们也都是前朝前任的延续而已,不只是继承了其政治、经济、军事,更继承了前任的弊端,只不过这弊端有能致命,亦有能够剔除的。而南明则回天乏术。
参考资料:《晋书》、《宋史》、《明史》、《南明史》、《清史稿》、《清兵入关与明朝宗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