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晚清状元怒怼李鸿章,国仇家恨,这一次一并清算
创始人
2025-09-03 04:02:34
0

1894年5月28日,乾清宫,阅卷大臣们捧着殿试前十名的试卷进入大殿,光绪皇帝坐在金銮殿中的金色大椅上。大臣们按照既定顺序,拆开封套,宣读考生的名字。

另一边一大早,这些参加殿试的进士已经齐齐等候在乾清宫门外听候宣召。“一甲一名张謇(jian)上殿!”

张謇顿时手足无措,他从15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26年苦苦追求,在他41岁时这个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他脚步踉跄地进殿跪拜,三呼万岁,光绪皇帝给了他一个翰林院编修的职务。

这个新科状元在几个月后,上奏弹劾李鸿章,在《推原祸始防患未来请去北洋折》奏折中,列举了李鸿章的7大罪状,致使李鸿章下课。这个新科状元跟李鸿章到底有什么仇?我们还得从十几年前说起。

一、初次见面

故事回到1881年,当时还属于大清朝藩国的朝鲜发生王室内乱,邻国日本借口帮助朝鲜平定内乱出兵朝鲜,叛乱平定后小日本就不肯走了,朝鲜不得以向清王朝求援。

当时手握兵权的北洋大臣李鸿章正因丧母在家丁忧,北洋事务由两广总督张树声代理。张树声派海军提督丁汝昌邀请浙江提督吴长庆一起到天津,商量解决朝鲜问题的对策。张謇那时在吴长庆军中做幕僚,跟随吴长庆一起到了天津。

商议决定由吴长庆带领六营大军奔赴朝鲜战场,随军同去的有张謇,还有袁世凯。他们8月16日出发,9月8日朝鲜动荡的政局基本稳定。9月9日李鸿章丁忧期满,回去复职,吴长庆接到消息,立刻带着张謇赶回天津汇报工作,把袁世凯留在朝鲜处理善后事宜。

经过这一战,张謇意识到朝鲜的军事地位,他认为目前朝鲜的内乱是平息了,但是日本的野心不得不防,写了多篇政论文章。其中这篇《朝鲜善后六策》,张树声放在交接材料里一并交给了李鸿章。

李鸿章看了之后,说了一句“多事”,便把这篇文章丢进了垃圾桶。张謇的一腔报国热情,被生生憋了回去。张謇的提议未被接纳,心中难免有点郁闷,但接下来的事让他差点小命不保。

二、结下梁子

张树声的儿子休假时,在父亲的营帐中发现了张謇的这篇《朝鲜善后六策》,就把它偷偷抄下来带到了北京,私下里在同僚之间传阅。这种有关政务的文章,就相当于国家军事机密,是不能乱抄乱传的。

张謇的这篇文章传来传去,传到了清流派手里,就成了弹劾李鸿章的奏本,递到了皇帝和太后那里。当时朝中官员分三派,皇室宗亲为首的守旧派,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还有就是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

皇帝和太后没把这当一回事,也没有责问李鸿章。这件事后来辗转传到了李鸿章耳朵里,这可不得了了,但当时李鸿章瞧不上张謇这种无名小卒,认为吴长庆是始作俑者,要给他一点教训。

李鸿章放出话来,说要把长庆军交给老部下马建忠管理,吓得吴长庆立马辞职。长庆军的军饷有一大部分本来就靠李鸿章接济,现在李鸿章直接把长庆军的军粮缩减了一半,吴长庆和他的长庆军度日艰难,张謇感觉自己在军中混不下去了,于是告假回乡。

李鸿章没有因为张謇的离开而放过吴长庆,1884年李鸿章把长庆军解体,吴长庆看到自己的毕生心血被毁,憋屈中病倒,临死前写信约张謇一见。

吴长庆可以说是张謇的伯乐,赏识他的才华,给了他工作,还带他到处见世面,对他有知遇之恩。看到病入膏肓的旧领导,想到自己仕途暗淡,张謇不免心中悲愤。

三、剧情反转

经过《朝鲜善后六策》这件事,张謇在社会上也有了一些名气,吴长庆死后,张謇失业了。时任的两广总督张之洞,立马派出自己的部下重金聘请他,邀他加入两广总督幕僚。

原本对张謇不屑一顾的李鸿章,听到人们说张謇如何如何厉害,加上张之洞老是在他面前提到这个张謇,于是也派人去请。

张謇字画

面对这两个大人物的邀请,张謇一口回绝。张謇自认自己是个有骨气的人,你李鸿章前脚刚把我恩公搞死,现在又来挖我墙角,我不削与你们这帮害死我恩公的人为伍。

张謇的这一举动,让他在社会上又赢得了“南不拜张,北不投李”的好名声。

四、状元登科

在之后的十多年里,张謇参加过四次礼部会试都落榜了,对仕途心灰意冷的他回家推广桑蚕事业,一没钱,二没势的他,事业上也是困难重重。

同一时间里,清流派的首领潘祖荫,翁同龢,出于政治斗争需要,极力要提拔这位敢说敢干的张謇,但又不能太明目张胆。一伙人想暗地里帮他快速走完科举之路,却屡屡看走眼,4次会试都没看出哪一张考卷是张謇的。

1894年慈禧太后60大寿,为筹办太后大寿,特开了一次“恩科会试”。此时,张謇对科举已经不感冒了,但经不住年事已高的父亲哀求,决定最后再试一次。这一次,清流派为确保万无一失,翁同龢偷偷让收卷官直接把张謇的考卷交到他手上,才有了开头一幕,这次终于尘埃落定。

五、李鸿章垮台

同年7月,朝鲜又一次发生内乱,清军再一次派军前往朝鲜平定内乱,结果被一直虎视眈眈的日本打了个措手不及。清军节节败退,李鸿章对战事不是瞒而不报,就是将战败谎报说成获胜。

最终还是纸包不住火,大家都知道李鸿章在东北吃了败仗,弹劾他的奏折一本接一本地递到了太后面前,到了不得不处理的地步,太后也只是象征性地扒了李鸿章的黄马褂,并没有实质性的惩罚。

墙倒众人推,清流派的人联合57位朝中官员联名上奏,要求启用恭亲王代替李鸿章。这一招有了一些成效,但还不足以撼动李鸿章的地位,清流派紧接着又让翰林院的35位兄弟,再次联名上书。

张謇从袁世凯那里了解到李鸿章在朝鲜时的用兵策略,这些策略在张謇看来都是错的,在这一次翰林院联名上书时,张謇以自己熟悉朝鲜事务为由,自己单独写了一本奏折,列举了李鸿章的7条罪责:

1.李鸿章自任北洋大臣以来,凡遇洋人侵略中国,李鸿章必定坚持和议,主和误国

2.这次朝鲜丢失都是李鸿章1882年签订的矛盾协约造成形式上的失利,让大清处于被动,失去了朝鲜这个保护屏障(当时合约中即同意朝鲜独立,又确定朝鲜是大清属国。)

3.在上一次朝鲜内乱时,吴长庆东征平乱后,多次请李鸿章加强防护,却被说成“多事”,吴长庆因为得罪了李鸿章,长庆军被一分为二,使吴长庆积愤而亡。李鸿章后来还将驻守朝鲜的军队一一撤回,为日军敞开了大门。

后面4条基本写的都是李鸿章用兵策略的错误之处,这里就不一一赘述,总之李鸿章下课,憋在张謇心里的这口恶气终于一吐为快。

李鸿章下课没多久,张謇就后悔自己“逞口舌之快”,他原本锄“奸臣”只是为了救国,但当时的清王朝除了李鸿章已没有别的可用之才,至此张謇想通过仕途救国的梦想彻底破灭。

故事出自千江月所著的这本《张謇传》。怒怼李鸿章只不过是张謇这长长一生中的一个片段,这位身无分文,却心怀天下的状元,救国梦还没完成,接下来他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在实业救国的道路上,又有多少磨难?《张謇传》中做了详细的记录。

相关内容

旅游媒体|在华第100家戴...
时尚广州新媒体讯:在酒店业的宏大棋局中,真正的“地标”早已不是建筑...
2025-09-03 00:49:17
金大川雎晓雯一家三口去迪士...
搜狐娱乐讯 9月2日,有自媒体曝光一段金大川雎晓雯带女儿去迪士尼的...
2025-09-03 00:48:50
中国沾河平台:让黑龙江旅游...
在中国东北大地上,有一片被森林群山环抱的秘境,这里四季分明,夏季绿...
2025-09-03 00:47:40
景德镇陶瓷景科院院长梁子轩...
在景德镇这座千年瓷都,梁子轩的名字如雷贯耳。作为景德镇陶瓷景科院院...
2025-09-03 00:34:18
原创 ...
汉唐时期的封建社会由于统治制度不完善,中央集权相对较弱,以至于有些...
2025-09-03 00:34:17
邓小平说他是我军一位猛将,...
1973年10月,邓小平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到韶山,在一位烈士遗...
2025-09-03 00:34:09
原创 ...
在14世纪时,一场声势浩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先在意大利各城邦兴起,后扩...
2025-09-03 00:34:06

热门资讯

原创 盘... 哈喽大家好!今天小编来给大家盘点一对三国名将父子,父子二人皆是不分上下的杰出名将还都被评 入武庙七十...
原创 秦... 胡亥, 秦始皇的 第十八子,秦朝第二位皇帝,所以也叫秦二世。 说起胡亥,我觉得再也没有比他更败家的皇...
原创 公...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十大帝王,这十位都创造了无人能超越的卓越功绩,对中华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秦...
原创 李... 隋朝末年民不聊生,隋炀帝荒淫无道,残暴不仁,百姓纷纷揭竿而起,李世民跟随父亲李渊一起四处征战,立下赫...
原创 鲁... 相信大家对鲁班还是有很深印象的吧,虽然说鲁班距离我们几千年,但是他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地位那是极其高超的...
原创 魏... 士人既可借此获得名声以便出仕,亦可借此在危难之时全身而退。但是,同样是魏晋之际,同样追求名士风度,家...
原创 美... 众所周知,二战爆发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美苏各自率领一帮小兄弟,建立了两大阵营,为了抢占...
原创 魏... 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终于拿下了顽抗的赵国。赵国灭亡后,秦王嬴政的野心不断膨胀,继而想要统一六国。...
原创 晚... 晚清后下落不明的4件国宝,许多人心心念念,却只闻传说不见踪影 我们都知道清朝的皇帝们几乎都喜欢收藏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