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5月28日,乾清宫,阅卷大臣们捧着殿试前十名的试卷进入大殿,光绪皇帝坐在金銮殿中的金色大椅上。大臣们按照既定顺序,拆开封套,宣读考生的名字。
另一边一大早,这些参加殿试的进士已经齐齐等候在乾清宫门外听候宣召。“一甲一名张謇(jian)上殿!”
张謇顿时手足无措,他从15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26年苦苦追求,在他41岁时这个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他脚步踉跄地进殿跪拜,三呼万岁,光绪皇帝给了他一个翰林院编修的职务。
这个新科状元在几个月后,上奏弹劾李鸿章,在《推原祸始防患未来请去北洋折》奏折中,列举了李鸿章的7大罪状,致使李鸿章下课。这个新科状元跟李鸿章到底有什么仇?我们还得从十几年前说起。
一、初次见面
故事回到1881年,当时还属于大清朝藩国的朝鲜发生王室内乱,邻国日本借口帮助朝鲜平定内乱出兵朝鲜,叛乱平定后小日本就不肯走了,朝鲜不得以向清王朝求援。
当时手握兵权的北洋大臣李鸿章正因丧母在家丁忧,北洋事务由两广总督张树声代理。张树声派海军提督丁汝昌邀请浙江提督吴长庆一起到天津,商量解决朝鲜问题的对策。张謇那时在吴长庆军中做幕僚,跟随吴长庆一起到了天津。
商议决定由吴长庆带领六营大军奔赴朝鲜战场,随军同去的有张謇,还有袁世凯。他们8月16日出发,9月8日朝鲜动荡的政局基本稳定。9月9日李鸿章丁忧期满,回去复职,吴长庆接到消息,立刻带着张謇赶回天津汇报工作,把袁世凯留在朝鲜处理善后事宜。
经过这一战,张謇意识到朝鲜的军事地位,他认为目前朝鲜的内乱是平息了,但是日本的野心不得不防,写了多篇政论文章。其中这篇《朝鲜善后六策》,张树声放在交接材料里一并交给了李鸿章。
李鸿章看了之后,说了一句“多事”,便把这篇文章丢进了垃圾桶。张謇的一腔报国热情,被生生憋了回去。张謇的提议未被接纳,心中难免有点郁闷,但接下来的事让他差点小命不保。
二、结下梁子
张树声的儿子休假时,在父亲的营帐中发现了张謇的这篇《朝鲜善后六策》,就把它偷偷抄下来带到了北京,私下里在同僚之间传阅。这种有关政务的文章,就相当于国家军事机密,是不能乱抄乱传的。
张謇的这篇文章传来传去,传到了清流派手里,就成了弹劾李鸿章的奏本,递到了皇帝和太后那里。当时朝中官员分三派,皇室宗亲为首的守旧派,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还有就是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
皇帝和太后没把这当一回事,也没有责问李鸿章。这件事后来辗转传到了李鸿章耳朵里,这可不得了了,但当时李鸿章瞧不上张謇这种无名小卒,认为吴长庆是始作俑者,要给他一点教训。
李鸿章放出话来,说要把长庆军交给老部下马建忠管理,吓得吴长庆立马辞职。长庆军的军饷有一大部分本来就靠李鸿章接济,现在李鸿章直接把长庆军的军粮缩减了一半,吴长庆和他的长庆军度日艰难,张謇感觉自己在军中混不下去了,于是告假回乡。
李鸿章没有因为张謇的离开而放过吴长庆,1884年李鸿章把长庆军解体,吴长庆看到自己的毕生心血被毁,憋屈中病倒,临死前写信约张謇一见。
吴长庆可以说是张謇的伯乐,赏识他的才华,给了他工作,还带他到处见世面,对他有知遇之恩。看到病入膏肓的旧领导,想到自己仕途暗淡,张謇不免心中悲愤。
三、剧情反转
经过《朝鲜善后六策》这件事,张謇在社会上也有了一些名气,吴长庆死后,张謇失业了。时任的两广总督张之洞,立马派出自己的部下重金聘请他,邀他加入两广总督幕僚。
原本对张謇不屑一顾的李鸿章,听到人们说张謇如何如何厉害,加上张之洞老是在他面前提到这个张謇,于是也派人去请。
张謇字画
面对这两个大人物的邀请,张謇一口回绝。张謇自认自己是个有骨气的人,你李鸿章前脚刚把我恩公搞死,现在又来挖我墙角,我不削与你们这帮害死我恩公的人为伍。
张謇的这一举动,让他在社会上又赢得了“南不拜张,北不投李”的好名声。
四、状元登科
在之后的十多年里,张謇参加过四次礼部会试都落榜了,对仕途心灰意冷的他回家推广桑蚕事业,一没钱,二没势的他,事业上也是困难重重。
同一时间里,清流派的首领潘祖荫,翁同龢,出于政治斗争需要,极力要提拔这位敢说敢干的张謇,但又不能太明目张胆。一伙人想暗地里帮他快速走完科举之路,却屡屡看走眼,4次会试都没看出哪一张考卷是张謇的。
1894年慈禧太后60大寿,为筹办太后大寿,特开了一次“恩科会试”。此时,张謇对科举已经不感冒了,但经不住年事已高的父亲哀求,决定最后再试一次。这一次,清流派为确保万无一失,翁同龢偷偷让收卷官直接把张謇的考卷交到他手上,才有了开头一幕,这次终于尘埃落定。
五、李鸿章垮台
同年7月,朝鲜又一次发生内乱,清军再一次派军前往朝鲜平定内乱,结果被一直虎视眈眈的日本打了个措手不及。清军节节败退,李鸿章对战事不是瞒而不报,就是将战败谎报说成获胜。
最终还是纸包不住火,大家都知道李鸿章在东北吃了败仗,弹劾他的奏折一本接一本地递到了太后面前,到了不得不处理的地步,太后也只是象征性地扒了李鸿章的黄马褂,并没有实质性的惩罚。
墙倒众人推,清流派的人联合57位朝中官员联名上奏,要求启用恭亲王代替李鸿章。这一招有了一些成效,但还不足以撼动李鸿章的地位,清流派紧接着又让翰林院的35位兄弟,再次联名上书。
张謇从袁世凯那里了解到李鸿章在朝鲜时的用兵策略,这些策略在张謇看来都是错的,在这一次翰林院联名上书时,张謇以自己熟悉朝鲜事务为由,自己单独写了一本奏折,列举了李鸿章的7条罪责:
1.李鸿章自任北洋大臣以来,凡遇洋人侵略中国,李鸿章必定坚持和议,主和误国
2.这次朝鲜丢失都是李鸿章1882年签订的矛盾协约造成形式上的失利,让大清处于被动,失去了朝鲜这个保护屏障(当时合约中即同意朝鲜独立,又确定朝鲜是大清属国。)
3.在上一次朝鲜内乱时,吴长庆东征平乱后,多次请李鸿章加强防护,却被说成“多事”,吴长庆因为得罪了李鸿章,长庆军被一分为二,使吴长庆积愤而亡。李鸿章后来还将驻守朝鲜的军队一一撤回,为日军敞开了大门。
后面4条基本写的都是李鸿章用兵策略的错误之处,这里就不一一赘述,总之李鸿章下课,憋在张謇心里的这口恶气终于一吐为快。
李鸿章下课没多久,张謇就后悔自己“逞口舌之快”,他原本锄“奸臣”只是为了救国,但当时的清王朝除了李鸿章已没有别的可用之才,至此张謇想通过仕途救国的梦想彻底破灭。
故事出自千江月所著的这本《张謇传》。怒怼李鸿章只不过是张謇这长长一生中的一个片段,这位身无分文,却心怀天下的状元,救国梦还没完成,接下来他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在实业救国的道路上,又有多少磨难?《张謇传》中做了详细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