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上的人,紧紧握着毛主席的手,笑的合不拢嘴,能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事。按现在的话说,那是可以吹嘘一辈子的。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又做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成绩呢?
这个人叫杨贵,时任河南林县县委书记。
杨贵,1928年5月生于河南省卫辉市罗圈村。1954年4月,26岁的杨贵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
林县位于河南北部,靠近山西,河北两省交接的地方。
当时的林县,是个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的贫瘠山区,面积2046平方公里,其中一多半是光秃秃的荒山。
林县缺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据史料记载,从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514年间,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灾年没有任何食物,甚至还发生过人吃人的惨剧。
1954年,26岁的杨贵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每个村子调研,找水。
杨贵带队走遍全县的崇山峻岭,终于掌握了详细的第一手资料。
原来林县境内有四条河流经过,但都是过路河,刚一露头就流到别的县去了。而且都是季节性河流,每年只有七、八月份有水。
那么打井呢?也不行。杨贵咨询下许多水利专家,得出的结论是,林县的地下断层复杂,像筛子一样,地下水根本留不住。
既然靠天不行,那就只能靠人了。
1954年起,杨贵开始带领全县群众修大坝,建水库,在他的努力下,全县水浇地扩大了16万亩,林县缺水状况有了很大改观。
大家刚刚松了一口气,一场更大的灾难又降临了
1959年,全国八成以上的地方都发生了严重旱灾,林县尤为突出,过境的所有河流通通断流,蓄水池底的污泥都干的裂开一道道的口子,水库和大坝都没用了。
要从根本上解决林县的缺水问题,只能另辟蹊径。
漳河,是林县四条过境河流中水量最大的一条,常年不断水,即便是在枯水期,平均水量也能达到10秒每立方米。而且上游河道比林县海拔高出几十米,从自然地理上讲,把水引过来完全可行。
经过和县里其他领导及群众反复论证,杨贵决定,引漳入林。
决心下了,可是大家来到施工现场,很多人却又打了退堂鼓,首先,人工渠的距离极长,耗费的时间和人工难以估计;其次,太行山的峭壁岩石太过坚硬,施工中必须采用爆破方式,而当时民间真正懂爆破的人很少,所以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杨贵一边动员群众,一边组织人员准备工具,学习爆破知识,终于组织起一支4万人的修渠大军。
1960年2月,施工开始。
正当人们信心满满,干劲十足的时候,问题来了,成千上万修渠民工,摆在七、八十公里的工地上,根本展不开。
杨贵和县委经过研究,决定调整方案,把工程分为两段,第一段由渠头至河口;第二段为河口至坟头岭。
同时,两段主体工程又分为若干小段,这样细化以后,不仅解决了窝工问题,而且方便管理,工程质量也有了保障。
为了鼓舞群众,杨贵提议把引水渠的名字定为“红旗渠”,红旗象征着前进,象征着胜利。
施工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危险却悄悄地来临了。
1962年6月12日,在鸻鹉崖工地,施工正在紧张地进行着,突然,山崖上一块巨石滚落下来,人们来不及躲避,当场砸死9人,重伤3人。
不久,“放炮惹恼了鸻鹉精”的迷信说法不胫而走,很多群众反对继续施工,恐怖的气氛笼罩在工地上。
关键时刻,共产党员任羊成挺身而出,他带领12名勇士组成除险队,喊着“鸻鹉崖就是老虎嘴,我们也要拔掉它几颗牙”的豪迈口号,向陡峭的山崖进发。
由于当时没有先进的施工工具,任羊成他们只能在腰上拴上粗绳,吊在半空,用铁钩把悬崖外壁上的险石一块块撬下来。
修渠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尤为短缺,施工人员每人每天不到一斤口粮,根本吃不饱,最艰苦的时候,他们就去采集野菜,树叶充饥。
除了粮食问题,住宿也是让人头疼的大事,几万人浩浩荡荡开进太行山,虽然沿途的山西人民给与巨大帮助,但仍然是杯水车薪,很多人只能睡在山崖边,石洞里。
就是这样艰苦的条件,杨贵带领着林县人民,逢山开洞,遇沟架桥,硬是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共挖砌土石垒筑成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和哈尔滨连起来。红旗渠的建成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水利建设上的一面旗帜。
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人们都如此评价杨贵说:“古有都江堰,今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
2018年4月,红旗渠的缔造者杨贵,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