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诸葛亮去世之后,
他的儿子诸葛瞻也受到了蜀汉王朝的重用,延袭了其父武乡侯的爵位。
后来就迎娶公主,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后来曹魏发起了灭亡蜀汉的战争,邓艾由小道突袭阴平,兵临城下,诸葛瞻受命防守绵竹,不听黄崇占领险要抗击邓艾的建议,执意与邓艾进行野战。
最后战死沙场,抛开其他不谈,单单就诸葛瞻出城与邓艾野战这一行为,是愚蠢的表现吗?
一:名臣之后,深受国恩
诸葛瞻出生之时诸葛亮已经46岁了,拜蜀汉丞相,由于诸葛亮平时公务繁忙,所以没有很多时间来教导诸葛瞻,而诸葛瞻也遗传了其父的才智,年纪轻轻就表现得灵敏机智。
当时诸葛亮出兵北伐之时,在给自己的哥哥诸葛瑾写信时候就提及"瞻今以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熟,恐不为重器而"。不得不说诸葛亮对自己儿子的评价还是相当中肯的,甚至在诸葛亮去世之前还对自己的儿子进行教导,特意留下《诫子书》告诫诸葛瞻。
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餘庆,诸葛亮一生为蜀汉尽忠,时人莫不怀念之,于是乎诸葛瞻年仅十七岁就迎娶公主,成为皇亲国戚,君主刘禅对其也是颇为重用。
诸葛瞻年纪轻轻就坐到了侍中的高位,当时蜀汉的百姓都十分的怀念诸葛亮,加上诸葛瞻本人也具有一定的才华,所以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每当朝廷颁布一项政令之时,尽管不是诸葛瞻所提倡的,但是百姓们都会奔走相告说这是诸葛武乡侯所提倡的,久而久之就导致诸葛瞻的美名有些过分渲染,有名不其实的嫌疑。慢慢的诸葛瞻也变得有些许自负。
例如延熙十六年的时候,吴国的诸葛恪带兵在东兴之战当中打败魏国军队,于是打算用兵进攻魏国,但是张疑就写信给诸葛瞻让他劝告诸葛恪不要随意用兵。
因为当时蜀汉和吴国是联盟关系,唇亡齿寒,但是诸葛瞻却认为诸葛恪能够取胜,并没有听取张疑的建议,果然诸葛恪在进攻魏国之时遭遇大败,自己还被当时吴国的君王所杀害。
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诸葛瞻的仕途升迁,在景耀四年的时候,诸葛亮出任卫将军的职务,和当时的辅国大将军董阙一起执掌尚书台的政务,统领国事,成为蜀汉王朝的话事人之一。
另一方面当时刘禅宠幸宦官黄皓,肆意弄权,搞得朝廷乌烟瘴气,而朝中的大臣有相当一部分都迁就黄皓,没有人愿意站出来纠正这一个弊端。
由于诸葛瞻执掌朝廷政务,许多人都愿意投靠他,当时的老将廖化约宗预一起去拜见诸葛瞻,不料宗预却说"我们已经年过七十,所得到的已经足够多了。
现在唯一差的就是一死,有什么要相求后背而使自己劳累的呢?"宗预认为诸葛瞻年纪轻轻都身居高位,未来必然会遭遇灾祸,所以不愿意去拜见他。
二:曹魏伐蜀,大厦将倾
在蜀汉灭亡之后,姜维遵循着诸葛亮的遗愿发动北伐,导致蜀汉的国力日益被消耗,同时刘禅宠幸黄皓导致朝政日非,民有菜色。
后来姜维在侯印之战当中大败,死伤惨重,黄皓和诸葛瞻则趁机想要罢免姜维,让阎宇代替姜维大将军的职位,姜维不甘心坐以待毙,上书请求斩杀黄皓,刘禅自然是不同意的,姜维只好屯兵他处,用兵北防,由此可见蜀汉王朝的内部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分歧。
同时蜀国的盟友吴国由于权力斗争不断,导致国力日衰,实力大大被削弱。而曹魏一方面则认为灭蜀的时机已经成熟。
于是派遣了十八万魏军分三路南下,东路军钟会率十万大军进攻汉中,邓艾进攻甘松,诸葛绪进攻阴平。
姜维面对来势汹汹的魏军毫无惧色,沉着应对,将魏国十万大军阻挡在剑门关外,不能前进一步,而剑门关又是通往蜀中的必经之路,不能放弃。
钟会于是给姜维写信劝降,姜维不给于回复,拒绝投降,面对剑门天险,钟会一时间也没有丝毫办法,同时加上后勤压力大大加重,钟会便有了退兵的想法。
此时邓艾想出一条计策建议钟会趁着蜀国军队受挫的机会,乘胜追击,不要退兵,由阴平绕小道供给涪城,这样一来姜维就陷入到进退两难的地步,剑门关也势必被攻破。最后钟会采纳了邓艾的建议,由邓艾亲自挑选精兵良将,从阴平道出发。
从阴平到江油这一路,高山险阻,人迹罕至,因此蜀汉方面并没有设防,邓艾军一路攀登小道,造桥涉水,十分的艰难,又因为后期的原因,邓艾的军队面临着缺粮的危机,但是面对这样的困境。
邓艾没有丝毫的放弃而是身先士卒,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之后,最终通过的阴平险地江油。江油关也是有名的天险,但是守将看见魏国军队如奇迹般出现之后,居然不战而降,蜀中震动。
三:临危受命,兵败身死
刘禅急忙派遣诸葛瞻带领军队前去抵御邓艾的军队,但是诸葛瞻不知道为何到了涪县之后却盘桓不前,尚书郎黄崇多次劝告诸葛瞻迅速的强占险要的地势,来抵御魏军,但是诸葛瞻始终犹豫不决,没有采纳他的建议,黄崇也因为诸葛瞻的失策而痛哭不已。
与此同时蜀国的军队虽然比邓艾军要多,但是大多数是临时组织起来的,与魏军相比显然不是一个层次的。因此邓艾率领大军长驱直入,蜀国的军队接连战败,诸葛瞻不得已之下退守绵竹。
邓艾也写信劝降诸葛瞻,说只要诸葛瞻投降就上表朝廷封诸葛瞻为琅琊王,诸葛瞻自然不会同意,斩杀了邓艾的使者,率军出战。
从军事的角度,来看诸葛瞻率军出城作战是不明智的行为,事实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诸葛瞻在率领大军出城之后,摆好大军严阵以待,邓艾派遣其子邓忠多次进攻诸葛瞻都被诸葛瞻所击败,邓艾深知这是生死存亡的战争。
于是下令全军拼死一战最终将蜀汉军队打败,诸葛瞻、张遵等人纷纷战死沙场,为国尽忠,绵竹之战后,邓艾扫除了最后一个障碍,兵力成都,最终蜀汉后主刘禅出城投降,蜀汉最终灭亡。
在陈寿所撰写的三国志当中不仅仅将蜀汉灭亡的原因归咎于黄皓弄权,还认为是诸葛瞻无能所导致的,而出城与邓艾进行野战也似乎恰恰证明了诸葛瞻无能的表现。
但是事实上却是蜀汉王朝已经到了大厦将倾的时候,无论诸葛瞻出城野战与否都难以改变蜀国灭亡的命运。
因为当时蜀汉王朝上下,投降派几乎已经占据了主要地位,在邓艾初到江油就守将就投降献出成,之后又有谯周等人主张投降曹魏,诸葛瞻或许也明白这一点,出城野战或许是诸葛瞻的无奈之举。
至少在国家灭亡之际,诸葛瞻没有选择做一个投降叛国的人,而是选择用死来表明自己的志向,留下一句"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衡姜维,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便血染疆场,不负武侯忠烈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