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历史上是真的有宋江这个人,不过宋江结局到底怎么样,实际上在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有一种说法是在投降了朝廷以后就被朝廷斩首示众了,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投降了朝廷以后,朝廷没有追究他的过错,反而封了宋江一个官职,但具体是什么官职也并没有记载。而且在史书上也没有记载宋江为什么而造反,是否真的像小说当中描写的那般是被官府逼的造反的?
其实历史当中的宋江也确实是比较的凶猛,不过在历史上宋江的手下总共只有36个人,而不像小说里面描述的那般有108将。另外在小说里面宋江主要是以水泊梁山为基地,然后四处扩充自己的地盘,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宋江确实在水泊梁山呆过一段时间,不过并没有以此地作为自己的基地。说白了,历史上的宋江实际上就是一个流寇,四处作战,经常会在江苏的北部以及太行地区作战。
后来有一次在江苏北部打了一仗,宋江正准备自己的手下撤退的时候,却被官兵劫了后道,把自己的船只全部烧毁了,而且自己的手下也损失了很多人,这个时候宋江被迫无奈只能够选择投降。不过在投降了以后,是否有代替朝廷去征讨方腊,这个在历史上也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历史上关于宋江的一些记载其实都是一些负面评价,毕竟宋江当时只是一个流寇而已。
《水浒传》这本小说实际上是施耐庵写出来的,从明面上看施耐庵似乎是在褒奖宋江,不过当你仔细去阅读这本小说的时候,你会发现施耐庵似乎是有一些在贬低宋江。不过一直到现在,宋江这个人物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有些人觉得宋江是一个英雄,但有些人觉得宋江毁了水泊梁山。
宋江作为起义军的领头羊,不仅拥有大将风范,而且具备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行侠仗义等美好品格。他在梁山泊坐镇时,也留下了怒杀阎婆惜、义释晁盖、发配江州、南征北战等众多著名事迹。
但作者施耐庵在刻画宋江这一主要角色时,也不单只有优点。宋江对朝廷的愚忠和他本身过于理想主义这两个致命的缺点,决定了他最后的结局。
在原著和电视剧中,宋江最后的结局无疑让人唏嘘。
当时宋江带领的起义军阵容不断扩大,实力雄厚,原本应该能够称霸一方。但是宋江在此之际,却选择帮助懦弱无能的朝廷出征方腊。
结果宋江等人虽然凯旋而归,但是兵力损失十分严重,一些能够活着回来的好汉,很多却因为不愿效力于朝廷,最终选择隐居山林。至此,梁山好汉仅剩下了27人。
而宋江为了建功立业,依旧选择归顺朝廷。在得知宋江等人把方腊击退之后,当朝皇帝十分激动,并决定赐御酒给宋江。
在当时,赐御酒可谓是深得皇帝恩宠。这时宦官高俅坐不住了,生怕宋江顶替自己夺得皇帝的喜爱,于是当机立断,把御酒换成了毒酒,谋杀了宋江。
而宋江到了临死之际,仍然心系朝廷,担心自己亲如手足的兄弟李逵会谋反,引诱他一同喝下了毒酒。就这样,一代英雄最终死在了奸臣的暗算之中,本应大有作为却也无处发挥了。
电视剧中宋江的故事就此也就告一段落了,而随着主人公宋江的陨落,梁山泊剩下的好汉也都散尽,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最后以失败告终。
作者施耐庵打造出宋江这一角色,是为了总结封建时代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而在历史上宋江的结局,却并非如此。
历史上的宋江是北宋宣和年间农民起义的首领。当时当朝执政是昏君宋徽宗赵佶,因为他的盲目用人,朝廷一片乌烟瘴气,民间百姓长期承受高额的税费,早已不堪重负。
宋江作为当地的义气之士,义不容辞地扛起了起义大旗,带领农民一起讨伐中央。但是现实中不可能存在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宋江带领的农民军在迎来短暂的胜利后,引起了朝廷的重视。
原本对此事毫不关心,只顾夜夜笙歌的宋徽宗听闻宋江等人已经攻到黄淮平原各地之时,连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在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宋徽宗立刻下诏令,发布悬赏,只要抓捕宋江,就赏铜钱万万贯。此宣告一出,立马激发了士兵打击宋江等人的气势。
在财力和军事实力的双重打压下,宋江带领的农民军很快就被朝廷的正规军节节击退,最后无奈之下,宋江等人只能暂时选择归顺。但宋江并没有因此放弃,被招安也只是缓兵之计。
在不久之后,宋江等人再次起义,但当时朝廷虽然腐败,军事力量仍然比这支临时组建的农民军强大很多,于是宋江等人很快就再次被镇压,最终遭到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