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熙皇帝上位前,清朝有个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权力可大了,连皇上都得听它的。要是皇上有个啥主意,会议里的大臣们不同意,那这主意就实施不了。说白了,那时候皇上并不是啥都说了算。所以康熙就想了个法子,他搞了个南书房,好让自己的权力更大些。
但那个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底是个啥情况呢?它咋就能比皇权还牛呢?
【01 议政三王的由来】
议政王大臣会议这个制度,得从清朝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那会儿说起。努尔哈赤一开始想让他的大儿子褚英当接班人,帮他一起管国家大事。但褚英没能得到朝廷里“五大臣”和“四大贝勒”的认可。为了整个后金的未来,努尔哈赤没办法,只能把褚英的太子位置给撤了,过了两年,还处决了他。
四大首领:代善、阿敏、莽古尔泰、还有皇太极,这里面阿敏是太祖的侄子。代善是其中一位重要首领,阿敏则是太祖兄弟的儿子,也就是太祖的侄儿,他在其中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莽古尔泰,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存在。而皇太极,更是这四大首领中的佼佼者。这四个人,共同构成了当时的领导核心。
五位大佬:额亦都、费英东、安费扬古、何和礼还有扈尔汉,他们都是国家初创时的超级功臣。
接下来,轮到太祖的嫡次子代善被立为储君。代善虽然声望很高,但他因为和大妃阿巴亥,也就是太祖的第四位妻子,关系不清不楚,加上对前妻所生的孩子照顾不周,结果丢掉了储君的位置,被贬为和硕贝勒。
从那以后,太祖就不定储君了,改成“四大和硕贝勒”一个个来掌管国家大事。
天命七年,太祖定了个规矩,叫“八王共管朝政”。这八王里头,不光有四个大贝勒,还有四个小贝勒,一共八个和硕贝勒,一起管国家大事。皇太极当上大汗后,他坐上头,另外三个大贝勒也跟他平起平坐,这样一来,大汗的权力就被分走不少。皇太极想要把汗权抓牢,就先把阿敏和莽古尔泰给解决了,然后自己坐上了头把交椅。这样一来,汗权就大大加强了。到了1636年,皇太极干脆建立了大清国,自己当上了皇帝。
四大贝勒分别是:太祖的亲生儿子三个,他们是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还有一个是太祖的侄子阿敏。
四小贝勒说的是太祖特别疼爱的大妃子生的三个儿子,他们就是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另外还有一个,是太祖亲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济尔哈朗。这四位小贝勒,在太祖心里都有着很重要的位置。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因为是同一个母亲所生,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特别亲。而济尔哈朗,虽然跟他们不是亲兄弟,但也因为太祖的缘故,跟他们走得特别近。这四位小贝勒,在历史上的名声可都不小。
这时候,皇上的权力变得更大了。皇太极呢,他把以前那些旗里的头头儿,都封成了王。而且,他除了让八旗的固山额真继续当商量国家大事的大臣外,每旗还另外找了三个大臣来一起商量事儿。皇太极这么做,就是想减少那些大贝勒的权力。所以,他会挑一些地位不太高的皇族年轻人来做这些商量事儿的大臣,这样一来,皇上的权力就更稳了。
然而,话说回来,只要议政王大臣会议还在那儿,皇权就会被它分走一杯羹。
当顺治帝才6岁就坐上皇位时,因为他还太小,所以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就站出来帮他管理国家,一直到他自己能管事了。可多尔衮一直心里想着皇位,到死的那天都没放弃要抢过来,害得顺治帝当了整整七年的没有实权的皇帝。
顺治七年十二月,多尔衮突然间就没了,这下顺治帝可以提前自己动手管事了。
不过说实话,顺治帝这时候还只是个13岁的小毛孩,虽然已经开始掌权,但好多国家大事他既没能力也没精力去管。因此,他就琢磨着从皇室亲王里挑几位帮他一把。
论资历和辈分,郑亲王济尔哈朗本该是首选,但他现在已过五十岁,身体和精力确实有些力不从心。再看看和济尔哈朗一辈的亲王,礼烈亲王代善已经离世,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也先后走了,英亲王阿济格在争权中丢了性命,还有那个挺有威望的多罗绕余郡王阿巴泰,也在顺治三年就没了。
所以,顺治帝和孝庄只能从下一代里,挑个声望高的人来当理政王。
最后呢,事情就这样尘埃落定了。所有的波折和起伏,都慢慢平息下来,回到了它该有的样子。咱们一路走来的经历,虽然曲折,但也算是有了个明确的结果。没错,就是到了该做个总结,画个句号的时候了。
阿巴泰是多罗郡王绕余的第三子,他有个儿子叫博洛,后来被封为端重亲王。
礼烈亲王代善的第七个孩子,也就是巽亲王,他叫满达海。
太祖的大儿子褚英的第三个娃,就是敬谨亲王尼堪。
三个年轻的王爷,他们都是顺治皇帝的堂弟,被人们称作“治国三王”。这三位不仅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有发言权,还直接管理着朝廷的六个部门。自从睿亲王多尔衮离世后,在顺治朝里,他们的地位就仅次于皇帝了。
可大家都把他们当作“理政三王”,寄予厚望,但为啥这三个人的结局都不咋好呢?
【02 满清对明作战中战死沙场级别最高的将领——尼堪】
尼堪呢,他是努尔哈赤,就是清太祖的大老婆佟佳·哈哈纳扎青生的第一个儿子褚英的第三个娃。不过啊,他真正的娘是褚英的正房夫人,叶赫那拉氏。说实在的,尼堪他爸褚英犯过错,算是戴罪之身,所以尼堪也可以算是罪臣的后代。
尼堪的老爸褚英,他是被太祖皇帝直接下令给处决了。这背后到底有啥故事呢?
太祖努尔哈赤在接触汉文化后,心里就琢磨着要效仿明朝的规矩,挑个嫡子或者长子来继承他的位置。褚英呢,因为是正室生的老大,又打了不少胜仗,自然就成了太祖心目中的头号人选。尽管褚英这人脾气暴躁,心眼儿小,但太祖还是想给他个机会,毕竟他是嫡长子嘛,太祖想试试他。于是,褚英就被立为了太子。
然而,褚英最终没能达到父汗的期望,遭到了“四大贝勒”和“五大臣”的联手排挤。四大贝勒对褚英的自私行为感到不满,他们甚至让其他弟弟们发誓不再参与财产分配。而那五位连太祖都十分敬重的大臣,在太子褚英那里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面对四大贝勒和五大臣的联名控告,太祖经过反复考虑,只能忍痛剥夺了褚英的太子身份。
褚英被废黜后,他非但没觉得自己做错了,反而暗地里拉帮结派,跟自己的老爹、大汗对着干,想找机会报仇。老爹带兵出征时,他竟大胆地对天发誓要诅咒老爹。这事儿传到太祖耳朵里,太祖气坏了,立马把褚英给关了起来。关了两年后,褚英还是老样子,一点没觉得自己有错。太祖一怒之下,就把他给处死了,那时候他才36岁。
要说一下的是,尽管褚英犯了错被杀了头,但老话讲“父亲的错不该由孩子承担”。不管褚英是被关起来还是被杀,他的孩子们都没跟着倒霉。褚英的儿子们依然受到爷爷努尔哈赤的重用,得到了出人头地、被封爵位的好机会。特别是尼堪,他是褚英的正妻生的嫡长子,自然机会更多,也能大展身手。
太祖努尔哈赤在位期间,尼堪经常跟着后金军队出去打仗,而且好多次都建立了赫赫战功。
天聪九年的那会儿,尼堪跟着他的十五叔多铎,一块儿带着兵马打进了锦州和宁远,目的就是为了拖住明军,不让他们乱动。
皇太极在崇德元年坐上皇位后,就给了尼堪一个固山贝子的封号,那时候尼堪刚满27岁。
清朝皇室成员的爵位划分:有和硕亲王这个头衔,还有多罗郡王、多罗贝勒这些。固山贝子算是皇子能拿到的最低爵位了。接下来还有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另外,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也属于爵位的一部分。再往下就是镇国将军等级别......
同年的12月,皇太极亲自带兵攻打朝鲜,尼堪跟着他的十五叔豫亲王多铎,一块儿去追捕朝鲜国王李倧,最终把朝鲜的援军打得落花流水。到了崇德二年的正月,朝鲜国王投降了大清,清军也就凯旋而归了。回到盛京四个月后,也就是四月,尼堪就被提拔为了议政大臣。
现在,尼堪已经在大清的权力圈子里站稳了脚跟,他是皇太极特别信赖的侄子。
崇德四年的那会儿,皇太极亲自带兵去打明朝,尼堪呢,他跟着十叔英郡王阿济格,一块儿去攻塔山和松山这两个地方。
崇德七年的那会儿,尼堪接到了命令,要去锦州城那儿守着。
皇太极在崇德八年八月离开了人世,接着顺治帝就坐上了皇位。
顺治元年春天四月时,尼堪跟着他的十二叔睿亲王多尔衮一块儿进了关,把李自成的农民军打得落花流水。随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跟着十叔阿济格去追赶李自成剩下的部队。到了这一年的十月,尼堪因为立下战功,被封为了多罗贝勒。
之后,尼堪跟着他的十五叔多铎,从河南一路打到陕西,把李自成农民军的老巢给端了,还在陕州把农民军打得落花流水。到了顺治二年的一月,尼堪联手怀顺王耿仲明和贝子尚善,又把李自成的骑兵给狠狠收拾了一顿。到了三月,整个河南都被清军给收复了。
五月那会儿,尼堪跟着他的十五叔多铎一路往南,去打南明的弘光朝廷。没多久,他们就打下了南京,还顺手逮住了明福王。等大军打完仗回北京时,尼堪因为立功得了好多奖赏。
李自成那帮农民军被摆平以后,接下来就得对付在四川那边闹事的张献忠的农民军了。肃亲王豪格接到命令,要去打张献忠,尼堪也跟着一起上了战场。尼堪带着大军一路开到西安,先把贺珍的队伍给灭了,然后马不停蹄,像闪电一样迅速地把那些流寇都给包围消灭了。
这年11月,尼堪跟着肃亲王豪格打进了四川,没多久就把张献忠的主力给收拾了,还亲手宰了张献忠。打这以后,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就散了架,乱成一锅粥。尼堪也没闲着,他拉上贝子满达海,俩人一股脑儿往西南冲,接连攻下了遵义这些地方,整个四川算是安定了下来。
顺治五年那会儿,尼堪带着他的大军凯旋而归,回到了朝廷。
回到京城没多久,尼堪就跟着十叔阿济格去摆平了天津那片的土匪,靠着打胜仗被封为了敬谨郡王。成了郡王之后,尼堪就能当主帅,亲自带兵打仗了。
顺治六年那会儿,尼堪被提拔成了定西大将军,奉命去攻打反叛的将领姜瓖。在这场战斗中,尼堪表现非常出色,立了好多战功,还成功劝降了姜瓖手下的巡抚姜辉。后来,姜瓖身边的大将蒋英坛也带着队伍投靠了大清。为了让姜瓖也投降,多尔衮决定亲自跑一趟大同,他还把立下赫赫战功的尼堪提拔成了敬谨亲王。
姜瓖被手底下的将领给杀了后,尼堪的大部队就撤回京城了。
顺治七年那会儿,敬谨亲王尼堪、简亲王满达海,还有端重亲王博洛,他们几个一块儿管着六部的事儿。多尔衮呢,他派了个叫阿哈尼堪的尚书去迎接朝鲜的王弟。可阿哈尼堪这家伙,自个儿不想去,想找人替他去,这事儿尼堪也答应了。但尼堪没跟多尔衮说一声。多尔衮后来知道了,气得不轻,直接就把尼堪的爵位给降了,从亲王变成了敬谨郡王。
那年岁末,多尔衮意外离世,顺治皇帝因此得以提早接手国家大事。
顺治帝那时候还嫩着呢,才十三四岁,压根儿没那个本事和精力去管国家大事。这么一来,尼堪、满达海、博洛这哥儿仨就被挑出来当政了,人们管他们叫“理政三王”。尼堪也因此捡回了个亲王的头衔。
不过,他刚把亲王爵位给拿回来没多久,就因为英亲王阿济格的事儿,又被贬成了郡王。
皇上让尼堪去掌管礼部,到了五月,尼堪的亲王爵位又被重新赐给了他。
顺治九年的时候,尼堪开始负责宗人府的各种事情。
顺治九年那会儿,尼堪被提拔成了定远大将军,领着一队人马去跟南明的孙可望、李定国他们干架。出发前,顺治帝还特意跑到南苑给他送行。到了八月,定南王孔有德带着兵马去打桂林,结果半道上被李定国给团团围住了。孔有德一看这情形,知道自己这次是凶多吉少了,干脆就自杀了。他的家里人,包括老婆孩子,也都跟着上吊了。他儿子孔廷训被孙可望给逮住了,就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一个人逃了出去。
这事儿传到了京城,皇上立马下了急令,让尼堪带着兵马,从湖南直接杀到广西去,得把李定国给收拾了。
尼堪带着清军马不停蹄地赶到衡州,没想到第二天一早,南明军的四万多兵马就像从天而降,打了他们个措手不及。尼堪带兵奋勇反击,把明军打得节节败退,还一路追了二十多里地。吃了败仗的南明军心有不甘,悄悄在尼堪去广西的路上埋伏起来。身边的人都劝尼堪算了,别再往前走了,可尼堪就是不听:“咱们跟明军干仗,哪有往回跑的道理?再说了,我身为皇室宗亲,要是这时候打退堂鼓,回京城后还怎么见人?”
尼堪带着队伍继续往前走,没想到一头扎进了明军的埋伏圈。那场战斗中,尼堪不幸被箭射中,最后牺牲在了战场上。
尼堪身为理政王、定远大将军,还有敬谨亲王的头衔,最终在战场上英勇牺牲,成了满清攻打明朝时,战死沙场官职最高的将领。顺治帝听到尼堪战死的消息后,停了三天朝会,还打算亲自去给他送葬,但大臣们都劝他别去。最后,顺治帝给尼堪赐了个“庄”的谥号。
尼堪在战斗中牺牲后,那些一同出征的许多将领都被追究了责任。
原本能在战场上英勇牺牲、留下美名的尼堪,却在顺治十六年遭遇了朝廷的秋后算账。他被指控在多尔衮去世后,私下里打起了多尔衮财产的主意,还掩护了投靠多尔衮的尚书谭泰。按照大清的法律,尼堪本该被剥夺爵位,但考虑到他是在战场上捐躯的,顺治帝破例没有剥夺他的爵位。
【满达海:被削爵】
满达海的爹是代善,他是清朝老祖宗努尔哈赤的正牌二儿子。虽说没当上大汗或者皇上,但他在江湖上的名声可响了,硬是把自家弄成了满清的头号贵族。满达海作为代善的娃儿,那自然是机会多多,想干点大事儿根本不愁没门路。
1628年,也就是天聪二年那会儿,满达海头一回跟着后金的军队去打锦州。
1640年,那是崇德五年的光景,满达海跟着他的叔父皇太极,一块儿把锦州城给围了个水泄不通。他们不光挡住了从杏山赶来支援的明朝大军,还把松山的骑兵打得落花流水。到了第二年,满达海就因为这战功,被封为了辅国公。八月的时候,他又跟着堂哥肃亲王豪格,一块儿去围攻松山,结果又把松山的明军打得惨败。
洪承畴带着13万大军去救松山,结果满达海把他们的三支队伍给打得落花流水。不过明军人多势众,清军只能先撤,满达海留在后面,阻挡明军继续追赶。之后,满达海又和其他几位王爷联手,把明军将领吴三桂的部队给打垮了,吴三桂吓得赶紧趁着夜色逃跑。
崇德七年那会儿,满达海跟他的叔父郑亲王济尔哈朗一块,打下了松山这个地方。
崇德八年那会儿,满达海又跟着清军去打仗了,还立下了不小的战功。就在这一年,他被提拔为了督察院的承政大人。
顺治皇帝坐上龙椅后,满达海就跟着他的叔叔睿亲王多尔衮,一块儿打进了关内,把李自成的农民军打得落花流水。就在那年的十月份,满达海被提拔为了固山贝子,他又和十叔英亲王阿济格一起,继续去追赶李自成那些逃跑的残兵败将。
顺治三年一月份,满达海跟着他堂哥肃亲王豪格,带兵打进了四川,去攻打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在这场仗里,满达海和敬谨亲王尼堪配合默契,打了很多胜仗,很快就把整个四川都收复了。到了顺治四年八月份,大军就胜利返回京城了。
顺治六年那会儿,礼烈亲王代善去世了,他的亲王头衔就传给了满达海。
这年七月,满达海被任命为征西大将军,带着军队去打仗,成功占领了朔州、马邑、静乐县和宁化所这些地方。没多久,他又和端重亲王博洛联手打下了汾州。姜瓖被自己的手下杀掉后,大同也安稳下来了。为了稳住周边的局势,满达海继续带兵攻打平遥、太谷这些地方,最后都顺利摆平了。接下来,屯留、榆社等县城也被他们占领。根据摄政王多尔衮的命令,满达海带着军队返回了京城。
顺治七年那时候,满达海跟敬谨亲王尼堪、端重亲王博洛一块儿管起了朝廷的六部大事。到了这一年的尾巴,多尔衮就没了。转过年来,二月里头,满达海就被挑中了,成了理政三王里的一个,帮顺治帝打理国家的事儿。他的亲王头衔也换成了巽亲王,还接了管理吏部的活儿。
顺治九年那会儿,满达海年纪轻轻就离世了,才31岁。顺治帝心疼他,给了他“简”这个谥号。满达海一走,他的爵位就传给了儿子常阿岱,常阿岱就成了新的巽亲王。可没想到,到了顺治十六年,满达海的事儿又被翻了出来。说他多尔衮死后,偷偷占了人家的财产,还帮着尚书谭泰开脱罪名。
现在距离满达海去世已经过去了七年,他因故被剥夺了爵位,连带他的儿子常阿岱也被降级成了贝勒。而满达海的堂弟杰书,则接替了他们祖父代善原本的和硕亲王爵位,不过这个爵位后来变成了康亲王。
【博洛:被削爵】
博洛的老爸是清朝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第七个孩子阿巴泰。阿巴泰他老妈是个侧妃,所以他的地位就比不上那些由四位大妃所生的嫡子,比如皇太极他们。就因为这样,阿巴泰一直到死,最高的头衔也就只是个郡王,哪怕他立下再多战功,也没能被封为亲王。
阿巴泰这家伙挺有意思的,虽然他自己没当上亲王,但他的俩儿子却都封了亲王。
有个人叫博洛,他被皇上赐了个称号,叫端重亲王。
博洛还有一个弟弟,是四弟,他被皇帝赐予了安亲王的封号。
博洛是阿巴泰的正妻纳喇氏的亲生儿子,身为嫡出,他自然有很多机会去建功立业,赢得封爵:
天聪九年那会儿,博洛23岁,他跟着后金军队去打明朝。在锦州城外头,他想办法拖住了明军,因此立下了战功。
崇德元年那会儿,博洛被封了个固山贝子的头衔,还跟着老爹阿巴泰一块儿去打仗了。
崇德二年那会儿,博洛得到了皇太极的点头,开始插手朝政大事,参与商量国家大事。
崇德三年那会儿,博洛被提拔为了理藩院的参政大臣。他还跟着皇太极一块儿去打宁远城,在那场战斗中,博洛表现得特别勇猛,硬是把明朝的大将祖大寿给打得落荒而逃。
崇德第五年那会儿,博洛跟着他的叔叔郑亲王济尔哈朗去打仗,成功地把明军的追兵给打退了。打完这场,他又马不停蹄地跟其他王爷一块去围攻锦州城。到了崇德第六年,洪承畴带着13万大军来救祖大寿。博洛这回跟他的十叔阿济格一起上阵,专门对付明朝的援军,一路把他们追到了塔山。之后没多久,博洛又在战场上大展身手,把明军的总兵吴三桂他们打得落花流水。
顺治皇帝坐上皇位后,博洛跟着他的十四叔睿亲王多尔衮进了关,把李自成那帮农民军打得落花流水。靠着打胜仗,博洛被封为了贝勒。没多久,他又跟着十五叔多铎去打河南。河南安稳下来后,他们就去了江宁。博洛带着一半的清军,先劝降了常州和苏州,然后一鼓作气拿下了杭州。
顺治二年那会儿,博洛跟着他的叔叔多铎去打南明的弘光朝廷,他们一块儿把湖州、宁波这些地方给摆平了,明朝的淮王朱常清也投降了大清。之后呢,博洛又亲自带兵去攻下了嘉兴、江阴这些城池,靠着这些战功,他得了不少好东西作为奖赏。
顺治三年那会儿,博洛被提拔成了征南大将军,他带上费英东家的儿子图赖,一块儿带着兵马往福建冲。五月份,他们就到了杭州。接着,六月跑到浙江金华,七月就把那地方给打下了,还干掉了明蜀王朱盛浓。之后,他们一鼓作气,衢州也拿下了,整个浙江都被他们摆平了。转眼到了十一月,博洛又带着兵马,浩浩荡荡开进了福州。
顺治四年那会儿,博洛打完仗回到了京城,因为他在战场上的功劳,被皇上封为了多罗端重郡王。
顺治五年那会儿,博洛跟着他的十叔阿济格一路开拔到了大同,目的是去收拾那个反叛的将领姜瓖。
顺治六年那会儿,多尔衮自个儿跑到大同去,想劝姜瓖投降,同时他还把博洛提拔成了端重亲王。到了四月,博洛又被封为征西大将军,带兵去打那些反叛的军队,好几次都把叛军给打垮了。转眼到了八月,姜瓖居然被自己手下给杀了。九月份,博洛带着军队,又把永宁州这些地方给攻下来了。
顺治七年那会儿,博洛因为打仗打得厉害,跟满达海、尼堪一块儿管起了朝廷的六个大部。可没过多久,他惹恼了多尔衮,就被贬成了郡王。巧的是,就在这一年快结束的时候,多尔衮没了。
顺治帝在顺治八年开始亲自掌管朝政后,立马就把博洛亲王的爵位给恢复了。
三月,因为跟英亲王阿济格扯上了关系,我的爵位被贬成了郡王。
没多久,博洛接到命令,开始掌管户部,同时他的亲王爵位也被恢复了。
顺治九年那会儿,博洛不幸离世,才40岁出头。他走了以后,亲王爵位就由他儿子齐克新给接手了。
顺治十六年那会儿,博洛和满达海、尼堪犯了同样的错,被剥夺了爵位。就连他的儿子齐克新,也被降级成了贝子。
【结语】
清初时,管理朝政的三位王爷——满达海、尼堪还有博洛,他们之间有挺多共通点,连成就一番事业的过程都差不多:
咱们这些太祖的孙子辈,老爸全都是大清立下赫赫战功的亲王或者郡王。
经过了天命、天聪、崇德,一直到顺治这四个皇帝的时代,这个人立下了不少功劳,靠着打仗的本事被封为了亲王。还有啊,那三个管事的王爷,他们一开始只是贝子、贝勒,后来都变成了亲王,这一步步都是摄政王多尔衮提拔的。可以说,这三个王爷能升官发财,多尔衮是帮了大忙的。懂清朝历史的人都清楚,多尔衮在顺治皇帝刚上位那会儿,权力有多大,地位有多高,连顺治和孝庄都怕他。后来多尔衮一死,顺治皇帝就提前自己掌权了。
尽管有三位理政王帮忙刚坐上龙椅的顺治帝打理国家大事,但在顺治帝心里,这三位始终是个皇权边上的隐患。再说了,他们跟多尔衮都有着扯不清的关系。顺治帝一天天长大,皇权也攥得越来越紧,他看这三位理政王,就觉得他们是在一点点蚕食自己的权力。
因此,理政三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会有好下场。而他们被定罪的原因,其实都差不多:主要是因为他们暗地里侵吞了多尔衮的财产,还替尚书谭泰遮掩罪行。从这些就能明白,理政三王究竟有多大的威胁。
说实在的,多尔衮在世那会儿,理政三王压根儿就没怎么铁了心地站在顺治帝那边。
顺治帝开始亲政后,他选了三位很有威望的亲王来帮忙治国,这主要是因为顺治帝那时候还太小,真的需要这些长辈亲王来辅助。但等顺治帝把皇位坐稳了,那三位亲王帮忙理事的必要性就没了。这就是皇权被分散后必然会出现的情况。要是多尔衮不在了,那三位亲王权力再变大,说不定就会变成顺治朝里的“第二个多尔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