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吴——
吴国国境位于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国都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吴王寿梦时期,吴国开始联晋反楚,国力日益强盛,至吴王阖闾、夫差时期,国力达到鼎盛,后为于越所灭。别称工吴、攻吾、大吴、天吴、皇吴等。
下图所表春秋后期历史上知名的吴国国君:(从寿梦元年(前586)起吴国才有准确的纪年。)
关于勾吴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吴为周后假说。
此假说的主要依据是:
《穆天子传》载周太王古公亶父封其长子“
吴太伯于东吴
。”
《史记。吴太伯世家》载:“
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
”。
《史记·周本纪》载太伯、虞仲二人“
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
。”
《吴越春秋》卷一《吴太伯传》载太伯在“荆蛮”之地筑城,“
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在西北隅,名白故吴
”。
《正义》载:“
太伯奔吴,所居城在苏州北五十里常州无锡县界梅里村
。”
《汉书·地理志上》载汉之会稽郡吴县是“
故国,周太伯所邑。具震泽在西,扬州薮,古文以为震泽
。”
二、古越支系假说。
也有人否定吴为周后说,他们认为太伯奔吴不应是长江下游,而是逃到了
今宝鸡市的吴山地区,即西吴
。所以对勾吴起源持土著古越人假说。
1936年8月在上海成立吴越文化学会,蔡元培为会长,卫聚贤为总干事。汇集一批著名学者,对吴越文化的研究取得开创性的贡献。
卫聚贤在《太伯之封在西吴》谈到:“
实际太伯之封在西吴,而云太伯之封在东吴者,由于春秋末年致误;北吴亦为太伯之后所封者,亦系因东吴之误而误,惟西吴为太伯之封地
。”
他详细地考察了“太伯封于东吴说”、“太伯封于西吴说”、“太伯封于北吴说”三种说法,指出了太伯不能封于东吴的事实与原因,太伯封于东吴致误的原因,以及太伯之后封于北吴附会之因和三吴同名之故。卫聚贤在《吴越民族》说道:“
吴民族不是中原南下之民族,而是本地土著未与中原同化的民族
。”即,吴是由本地古越族发展而来的。
卫聚贤(1899~1989),字怀彬、号介山,又号卫大法师,山西运城市万荣县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民国16年(1927年)毕业于清华国学研究院。历任暨南大学、中国公学、持志大学教授。卫聚贤首创研究吴越文化,与蔡元培、于右任、吴稚晖、叶恭绰等发起组织“吴越史地研究会”并任总干事,不仅先后写成了《吴越考古汇志》、《吴越民族》、《吴越释名》等大量著作。
何天行在《仲雍之国——释吴》中认为:“
以南方之吴,比附于周太伯之后,复以为太伯仲雍乃奔荆蛮者,殆恐为儒家宗周封建之义,按实适本末倒置耳。
”并指出“源出南方,断断然矣”。
顾颉刚也说:“
吴之名,当由陕西之吴岳而来
”。
三、吴为苗后假说。
徐松石在《东南亚民族的中国血缘》中认为:“
古代三苗领域的土著,在最东的称为'于'、'阳'、'凤'、'畎'等夷,后来形成吴越民族,其余则称为荆蛮、扬蛮
。”
四、吴为徐后假说。
李白凤在《徐夷考》提出:“
吴文化系由徐夷发展而来
”。
黄宣佩、孙维昌在《马桥类型文化分析》(《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3期)提出
先吴文化来自湖熟文化
。
结语:
勾吴究竟起源何处?我们真的不能百分百确定,除非能穿越时空。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勾吴与古越脱离不了关系的,并且与周边其他族群有很多文化交流。
你支持以上哪个假说呢?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