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很多人都很向往的一个朝代,大唐盛世的美誉也绝不仅仅是空穴来风。但是,为啥唐朝后期爆发了一个安史之乱就一蹶不振了呢?
这就要从当初唐朝设立的奇葩的官吏工资制度说起了,这个工资制度可是给唐朝的财政系统挖了个大坑!
高祖李渊刚称帝那会儿,还没有真正的天下太平,江湖上还在不断地上演着各式各样的隋唐英雄传,当时的社会环境可谓是“英雄遍地走,战乱哪都有”。所以这就需要一套简洁而高效的财政系统来圈钱。于是一套奇葩的工资制度就在唐朝诞生了。
那会儿派出到地方的官员,政府都会给这位官员一块地,官员这块地租给别人收的租金就是他的工资。
这套制度最大的好处就是:既不用皇上自掏腰包,还能让官员少雇点人。这就给国家省了一大笔费用。(有了土地,盖上房子,房子越多,收的租金越多,还雇什么人,活儿自己就都干了)但是,这个制度,有一个问题:一旦你不能在工资上控制这些官吏,那一切政策的执行就只能靠派人监督和这些官员对皇上的敬畏之心了。
如果说,下面的官员把派来监督的人给收买了会怎样呢?
唐朝初年,皇上的权威还在,下面大小官员也都能老老实实地去执行上述的政策。但到了唐玄宗时期,一切都有些变味儿了。皇上身边的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再加上周边的游牧民族,有事儿没事儿就来骚扰,这就导致国库空虚,只能让地方上的官员多收税来填补亏空。对官员们来说,管辖的地儿还就那么大,但往上交的钱一年比一年多。同时,为了节省军费支出,皇上又设立了节度使,这就为后面的安史之乱埋下了导火索。
节度使的设立,让那些边境的官员都拥有了兵权,简单地说就是以后都不需要找皇上派兵过来,自己收税,自己养兵,这么做就一个任务:只要把那些游牧民族挡在外面。
其实不用想也能猜到,节度使得权利大了,哪天一不高兴,造个反,那还不天下大乱?!
所以到了后期,地方上的官员们都不想往上交税,而节度使们更是各怀鬼胎,这个时候呢,就差某个愣头青出来点火了,而这个愣头青就是安禄山。
很多史料记载,安禄山是被逼反的。但不管怎么说,唐帝国的所有矛盾都在这个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结束后,皇上权威尽失,而地方官员们更是过上了天高皇帝远的生活。当时的皇上想收点钱,只能靠地方,地方不想给,那就不给,皇上还不能把他怎么样。又不给人家发工资,还要跟人家要钱,哪儿那么容易。
此时的大唐只能算是个松散的联邦,后面就在这个基础上出现了五代十国,这就是工资制度没搞好,留下的隐患真的是灭国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