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锦州攻坚战爆发后,老蒋立即采取了两个行动:一方面,他调集了北平的第62军和第92军21师,迅速组建成一个兵团,随时准备东进支援锦州;另一方面,他也命令驻守沈阳的卫立煌派兵增援锦州。然而,形势发展却出乎意料:卫立煌仅象征性地空运了两个团至锦州,但由于锦州机场的失守,这一行动也迅速陷入停顿。卫立煌虽然选择回避战斗,但老蒋却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焦急万分。
1948年10月2日,老蒋飞抵沈阳督战,并在军事会议上作出两个重要决定:首先,命令范汉杰坚守锦州待援;其次,决定组建东西对进、援救锦州的两大兵团。具体安排如下:
“华北剿总下辖的第62军、第92军一个师、独立第95师以及驻山东的第39军两个师,将迅速海运至葫芦岛,与锦西、葫芦岛原有的第54军4个师,合力组成东进兵团,由第17兵团司令官侯镜如指挥,支援锦州;同时,沈阳的新1军、新3军、新6军以及第17军、49军主力,共11个师加3个骑兵旅,组成西进兵团,由第9兵团司令官廖耀湘指挥,东西两大兵团合力夹击东野大军,围攻锦州。”
一番“高层指挥”后,老蒋和侯镜如前往葫芦岛与前线国军官员会面,熟悉情况并确保部署。然而在侯镜如前往北平协调92军东进葫芦岛的过程中,蒋介石在上海的“打虎”行动让他急忙回去处理,导致调兵进程再次被推迟。直到塔山阻击战爆发的第三天,侯镜如才终于抵达。
在侯镜如到来之前,东进兵团已经在第54军阙汉骞的指挥下,对塔山发起了持续攻击,然而结果却不尽人意,连日进攻未能突破塔山的防线,反而遭遇惨烈抵抗。东野的胡奇才回忆当时情形时,依然难以平静:“我12师36团7号阵地在敌强烈炮火轰击后,敌人利用间隙推进,最终被我们奋力反击恢复阵地。”
塔山前线的激烈对峙没有持续太久。随着侯镜如的到来,战场局势很快发生了变化。抵达葫芦岛的侯镜如立即召开了新一轮军事会议,讨论下一步东进计划。会上,参谋长张伯权提出了两种作战方案:一是绕过塔山正面阵地,进攻白台山与塔山之间的空隙,直接切入东野的后方;二是正面进攻塔山阵地,通过集中兵力和炮火优势占领塔山。
一些将领主张执行第一种方案,因为持续三天的进攻已让他们认识到东野在塔山的强硬防守。然而,侯镜如坚持推动第二种方案,最终以其坚持的计划执行,并获得了胜利。事后,林伟俦在被俘之后表示,他对侯镜如这一决定仍心存疑虑。侯镜如的立场其实有其背景,他在黄埔时期曾是老党员,解放战争初期,地下工作者曾尝试劝说他起义。最终,他坚持保存力量,以图未来的起义。
随着战局演变,直到10月15日,锦州被我军攻占,塔山前线的炮火逐渐平息。老蒋和卫立煌等人意识到,即便成功突破塔山,对整体战局也无太大影响。
在辽沈战役结束后,侯镜如和林伟俦先后参与了平津战役,但二人的命运却截然不同。侯镜如在北平解放后起义,最终赴香港定居。三年后,他应周总理之邀回到祖国。林伟俦则在天津战役中被俘,进入改造营,直到1961年才被特赦,战犯身份于1986年撤销。他回忆起塔山战役时,依旧感慨解放军的坚强防线,无法理解他们是如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些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