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病逝,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惠帝。当时新帝威望不如诸王,而各地诸侯王手握的军权和财权也超过中央,所以中央削藩是必然的选择。
建文元年由于朝廷削藩政策激化了中央与藩王的矛盾,藩王与朝廷开始决裂,此时实力最强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众藩之首。
七月,朱棣攻下北平以齐泰、黄子澄是奸臣须加诛讨为理由,并声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平定祸乱之意,因此历史上称这场朱明皇室内部的争夺战,为“靖难之役”。
自古以来皇帝继位便有“废长立次”被天下人耻笑之说,而朱允炆作为太孙继承皇位怎能让作为儿子的朱棣心平气和接受,他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并且最终攻占南京城夺取了帝位。
就在南京城破前夕,宫中火起,建文帝给手下留下几句肺腑之言:“不得伤害我叔叔”后离开宝殿不知所踪。
相传靖难之役南京被攻陷时,建文帝燃起一把大火,然后从密道中逃走,由于篡位者的恐惧,于是朱棣在全国大肆秘密搜捕建文帝,同时派太监马三宝率船队往海外寻找这个举动,创造了中国古代的航海盛世—郑和下西洋。
《明史》等书当中记载,建文帝被大火烧死,而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等文献之中则是记载称建文帝成功出逃。
而至于朱允炆的真实下落没有历史参考成了历史悬案之谜,这且不论,假如建文帝不跑,或者不自杀,他的下场又会如何呢?
第一种可能:从朱棣起兵那一天开始,他的真实目标就不是什么清君侧,而是要夺取帝位,这就决定了他绝对不会留着建文帝。所以,建文帝的下场肯定还是会死。
只不过是如何的死法而已。第一种可能性,朱棣进城之初,干脆趁着兵荒马乱之际,派人杀掉建文帝,然后借口建文帝为乱兵所杀,这是最简单的方法。这样建文帝根本就不会给朱棣造成任何麻烦,可堵天下百姓悠悠众口,这是朱棣最想得到的结果。
第二种可能性:假如由于种种原因,朱棣没有发现侄子行踪不知其去向,朱棣也不会公开废黜建文帝,因为建文帝是由朱元璋亲自确立的皇太孙,有着绝对的合法性,这是天下百姓公认的事。他肯定会继续让建文帝做皇帝,只不过是傀儡皇帝,然后由他自己来摄政,掌握实际权力,然后选择适当的时机杀掉建文帝,等建文帝一死,朱棣再出来直接当皇帝。
第三种可能性:城破之后建文帝主动让位给叔叔。朱棣肯定不能直接接受,然后经过一番演译,你退我让的假惺惺后,建文帝表示自己真不行,朱棣表示自己真才识有限。如此这般往返几次之后,朱棣登基称帝。建文帝退位之后,被朱棣囚禁一段时间之后,或者“病死”或者会意外身故,朱棣再出来假惺惺地表示哀悼。但在历史上,退位的皇帝没有一个能够得到善终的。
纵观历史记载朱棣在史书上绝对是英明之主,在位以来一举将明朝时候的国力达到最巅峰。而朱允炆的个性优柔寡断,没有自己的意见,重文轻武,导致政治军事倾斜,即使如此也并未得文官势力握于手中,战事紧要关头也不能当机立断当断。
但朱棣的个性和他完全相反,勇猛果断,极其富有军事指挥才能,他这个人文武可谓全能,且从来不会因为自身地位之高,就不去参与战役,无数次战争的前线是他带领着士兵首当其冲。
朱棣的皇位虽不光彩,但继位后治理有方,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却是百姓所最期盼的。而朱棣的上位与朱允炆的失踪很贴切地诠释了“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