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考古界发生了一件大事,也就是汉文帝刘恒的陵墓被发现了,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这位在汉朝历史上似乎不那么张扬的汉文帝。
说起汉朝历史上影响力比较大的皇帝,大家一般能够想到的通常有开国皇帝高祖刘邦和一代雄主汉武帝刘彻,而夹在这两位雄主之间的汉文帝往往被大家所忽略,其实汉文帝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汉朝在中国历代王朝当中显得出类拔萃,离不开他的丰功伟绩。接下来我们从以下几方面介绍下汉文帝这位了不起的皇帝。
一、藩王入主,稳定大局
刘邦有8个儿子,汉文帝刘恒是第四个,公元前196,也就是汉高祖十一年被封为代王。他之所以有机会进京继承大统,是因为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陈平、周勃平定诸吕之乱,这时大家发现,经过吕太后的屠杀,刘邦众子中仅有代王刘恒与淮南王刘长在世,经过商议众大臣选择了年长并且“仁孝宽厚”的代王刘恒为帝。
汉文帝以外藩入主九五之尊,在中央朝廷没有根基,他所面对的一方面是陈平周勃等高祖时代的元老众臣,另一方面是尾大不掉的诸侯王。汉文帝的应对是非常恰当和成功的,处理这些政治难题上所施展的高明手段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对那些早年跟随刘邦打天下,并且又在平定诸吕之乱当中立下功劳的元老大臣,汉文帝先是论功行赏,加官晋爵,争取他们的欢心与支持,如将太尉周勃晋升为右丞相,灌婴则由大将军升任为太尉。同时又悄悄地逐步削减他们手中的实权,任用和提拔一些亲信到关键的岗位上,还引入贾谊、张释之等一批新人担任太中大夫、廷尉等要职,逐渐实现主要官员队伍的新老交替,把元老大臣排挤出权力核心。
诸侯王尾大不掉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汉文帝也有清醒的认识,并试图努力加以解决。但是在具体的措施推行上,汉文帝却能不急于求成,而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做得高明自然。他一方面尽可能放低自己的身段,礼敬诸侯王,让其麻痹大意,放松警惕。另一方面,则采纳贾谊“众建诸侯以分其力”的建议,将齐国、淮南国都分化成为几个较小的国家,这显然是稳中求进的高明举措。相比之下,后来的汉景帝采纳晁错的计策,急于“削藩”则是犯了冒进的错误,汉文帝的做法有利于政局由分权到集权的平稳过渡,是政治大智慧的体现,如果这样的政策持续下去,就不至于发生“吴楚七国之乱”式的动荡。
二、改革弊政,发展民生
汉文帝即位前和即位之初,亡秦的苛法暴政仍然严重地困扰着天下百姓,对此如果不彻底予以改变,就有重蹈亡秦覆辙的危险,因此汉文帝采取了彻底清除亡秦的苛法与暴政的一系列措施。他登基之后立即对秦朝以来的严刑酷法加以改革,废除了很多不合理的刑罚制度,比如废除肉刑。肉刑是古代一种残酷的刑罚,主要包括黥(脸上刺字涂墨)、劓(割鼻子)、刖(砍掉脚)等,在秦朝肉刑是威慑臣民的一个重要手段,这项政策到汉初仍继续延续。齐国有个叫淳于意的太仓令犯了罪,按律要被处以肉刑,他的女儿缇萦向汉文帝上书,愿做官奴以赎父亲的肉刑,汉文帝很受感动,于是命丞相张苍等人研究肉刑改革方案,将肉刑改为处以笞刑和杖刑。这次改革后肉刑逐渐被废除了,它是中国古代刑罚从野蛮时期到文明时期的转折点。除此之外他还废除了一人犯罪全家受到株连的连坐制度,以及秦以来的诽谤妖言等言论之罪,可以说对古代刑罚制度的进步,做出了很大贡献。
除政治方面,汉文帝继位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发展经济。汉初,战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破坏仍然存在,虽然经过刘邦等人的不断努力,经济有所恢复,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不高,百姓生活依然很艰辛,朝廷的财政状况也不容乐观。汉文帝非常重视农业发展,他认为农业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为了鼓励人们搞好农业,汉文帝创建了“藉田”制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亲自下田耕作的皇帝。虽然只是一个形式,但为天下臣民做出了表率,这项制度为历代帝王所效仿。另外,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汉文帝还对税收政策进行非常大力度的改革。比如汉文帝时期,将田租率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对比一下,秦朝的田租是“十税一”,汉高祖、汉惠帝时期为减轻农民负担,降为“十五税一”,可见汉文帝时期的税收制度多么宽松。更重要的是,他还多次宣布全部免去田租,这可能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举措了。另外,汉文帝提倡“偃武兴文”,下诏“丁男三年而一事”,也就是将成年男子的徭役,由每年一次改为每三年一次,这样的减役力度也是古代很少见的。
为弥补减免田租对朝廷财政的影响,汉文帝在重视农业的同时还大力发展工商业,实行“重农宽商”,下诏开放所有山林川泽,允许私人开采矿山、开发渔业和盐业,鼓励农民开展副业生产,商人贩运也不受关卡限制。这些举措都让普通民众直接受惠,它实施的结果是社会财富迅速积累,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司马光称汉文帝在位时“海内安宁,家给人足”,甚至认为“后世鲜能及之”。
三、孝亲节俭,垂范后世
汉文帝在个人修养方面,也可以称得上历代帝王的典范。他贵为皇帝却在生活上能够节俭自律,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带头节俭,吃穿都很简单,甚至穿着草鞋上朝堂,更不搞劳民伤财的事。汉文帝曾打算建一座露台,有关部门报上预算,汉文帝一看要用“百金”,相当于当时10户中等人家的财产,他于是放弃了这个项目。汉文帝不仅管住自己,也能管好身边的人。他所宠幸的慎夫人“衣不曳地、帐不文绣”,就是后人津津乐道的例子。汉文帝不仅生前约俭,甚至预先安排后事时一再强调丧事节办,严防浪费,避免扰民,要求陪葬品皆用瓦器,不要用金银作为装饰。更为后人所称道的是,汉文帝还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孝子。古代二十四孝图的第二个“亲尝汤药”,讲的就是汉文帝刘恒。刘恒在代国的时候,他母亲薄夫人,曾经生了一场大病,刘恒连续三年在床前伺候,亲自尝给母亲喝的汤药。最近的考古发掘,人们发现汉文帝的陵墓比较简朴,陪葬品多是一些陶瓦器,而她母亲的墓中却埋了一些金银。印证了历史记载的真实性,更能说明汉文帝的孝顺和节俭,并不是为获虚名的作秀表演,而是实实在在身体力行。
总之,低调的汉文帝是一位了不起的皇帝,他在位期间的各项措施奠定了西汉前期长期稳定的政治基础,没有他,不会有著名的“文景之治”,也不会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