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看懂海瑞的经历与结局,你就懂了大明朝的3个官场真相
创始人
2025-08-31 11:33:23
0

海瑞这家伙,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里头,真的是让我打心底里佩服,但也老让我觉得心里头不是滋味。

张居中眼里,他是大明的一柄锋利“刀锋”;赵贞吉则称他,为官路上不走寻常路的“另类”;嘉靖帝口中,他是专门找茬的“对头”;王用汲则夸他,是个有担当,不拖累别人的“真君子”……

要让我说说海瑞这个人,我可能得借用一下宋朝大学问家张载的那几句名言。他真的是那种能给世间定下道德标准,给百姓指明生活方向的人。他还努力传承古代圣贤的智慧,希望能给后世带来长久的安宁。这些,都是我对海瑞最深的感受。

其实,海瑞这个角色在剧里的作用,不光只是当个清廉的官或者正直的大臣那么简单。从某个角度看,海瑞所走过的路,悄悄地展现了整部剧的核心意思和主要想表达的东西。

简单来说,了解了海瑞的一生和他最后的归宿,你就能明白这部剧的精髓。

【出山】

海瑞重新露面,是在浙江官场经历大变动的时期。

那时候,严世藩急着想让大家都种桑树,不再种水稻。他就让郑泌昌和何茂才偷偷摸摸地,不告诉胡宗宪,直接把河堤给拆了,让田地都被水淹了。

事情败露以后,胡宗宪知道事情不妙,为了报答严嵩以前的提拔之恩,他就找了个“河道没修好”的借口,把真实情况给瞒住了。接着,他把淳安和建德的两位县令,还有杭州的知府马宁远,以及管河道的李玄,都给就地正法了。

等事情都搞定后,为了能让改稻为桑这事儿继续往前走,严党那边就推荐了个叫高翰文的,他提出了个“边改革边救济,两边问题都能解决”的办法,想让他去当杭州知府。另一边,那些清流们,他们就推选了海瑞和王用汲,打算让他们分别去当淳安和建德的知县。

其实吧,清流一开始压根儿就没打算抢那两个知县的位置,他们打算在一旁看热闹,想让浙江乱成一锅粥。所以嘛,剧里张居正就跟裕王说了这么一番话,还挑明了这也是徐阶和高拱的主意。

早点解决少受折磨,这次干脆让浙江那边乱去吧,就当大明朝掉了块烂肉。这块肉一掉,严党这个毒瘤也到了该清除的时候了。

琢磨琢磨这段话,难道不觉得有点荒谬吗?说啥“就好像大明朝掉了块肉”似的?

那块东西仅仅就是块肉吗?

那可是好几百万老百姓的性命!

说要把严家扳倒,但扳倒严家到底图啥?不就是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嘛?结果现在,竟然要拿整个浙江的老百姓当垫脚石,就为了把严党给拽下来。还说什么这是为了大局,把目的说得那么好听,说是为了维护正义,这不是明摆着骗人嘛,太假了!

这些就是自诩品德高尚的正人君子,大明朝的所谓“绅士们”。

嘴里喊着全是为了老百姓的福祉,可心里盘算的、手上做的,全都是怎么抓权和搞党派斗争!

就因为那些清流一门心思只想趁着机会扳倒严嵩,压根不关心老百姓的死活,这才上演了胡宗宪去借粮,而那些清流却装作没看见的那一出。

幸运的是,裕王心软了,加上李妃在一旁提醒,这才阻止了清流那个既自私又没脸没皮的想法。

接着,李妃说,想给淳安和建德这两个县派两位清官过去,咋样?

对于李妃的那个建议,张居正一开始并不买账,而谭纶则直截了当地说要努力去争取一下,他的理由是,说到底,真正管着老百姓的还是知县。

裕王点头答应后,谭纶就趁机把海瑞推荐了出来。

为了让海瑞改变主意重新出山,张居正可是下了番功夫,使出了文人中的高手招数——描绘美好前景。他挥笔写下一封简短却有力的156字信件,信中频繁提到“忠诚孝顺、仁爱道义”这四个大字,试图给海瑞施加压力。接着,他又拿几十万淳安百姓的安危来打动海瑞,仿佛在说,你不出山,这些百姓可就要遭殃了。

海瑞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告别福建,跑到淳安县去当知县了。

在官场上,升官换岗这些事情,根本就不是当事人自己能说了算的。它跟对当事人的能力认不认可没啥大关系,更多的是上面大佬们的安排,是那些利益团体斗来斗去的结果。

清流把海瑞调到淳安去当县令,原因其实是一样的。

他们是不是觉得海瑞这人挺靠谱,觉得应该提拔提拔他?

其实都不是那么回事!

最主要的原因是,海瑞这人胆子特别大,不怕牺牲,而他们正好就需要这么一位勇敢无畏的人!

在谭纶向上面推荐海瑞前,他有过这样一番表述:

要想解救老百姓,就得跟上面对着干,特别是淳安的那个县令,要是这个时候去找他,那就得做好心理准备,说不定得把命搭进去。

当谭纶提出建议后,张居正也跟着赞同,他说过这样的话:

王爷,这家伙可是个利剑般的人物,派他去淳安,不敢说能立马把老百姓从苦海里捞出来,但跟严党那帮人斗上一斗,肯定是没问题的。

从这两句话里头能瞅出来,谭纶和张居正俩人,明摆着是想让海瑞去冒险,去送命。他们自己不敢上,不敢斗,所以就把啥都不怕的海瑞给推到了前头。

要是海瑞干出了点成绩,那好处和名声都归了那些正直的大臣;可要是海瑞在浙江栽了跟头,对那些正直的人来说,也没啥实际损失,他们顶多就是装模作样地叹口气,说又一个忠臣没了,接着再去找下一个愿意豁出去的人去冲锋。

其实吧,对清流这些人来说,海瑞和周云逸没啥两样。

大家不过都是棋盘上的一个小卒子,而且还是那种心甘情愿走到尽头的卒子。

清流所干的,就是扯起正义的大旗,喊着为国家和百姓的口号,鼓动别人去冒险,他们自己捞尽好处,而那些小人物却得承担所有的危险和风险。

海母提出的那个问题,真的挺能说明问题的。

海瑞要出门去新官职上任前,收到了张居正的来信。在这之前,海瑞他妈,已经知道了一些事儿,就问海瑞说:

这么多大人物都不去抢,怎么反倒要你这个小县令去出头?

没错,那么多大权在握的高官都不去出头,反倒是海瑞这个小小的七品知县站了出来,真是够讽刺的!也很真实!

对上面的人来说,小角色的命往往得用来垫脚,通过牺牲他们,来给自己挣个好名声,或者是跟其他人抢权力。

【拆台】

海瑞一到浙江,立马就忙活开了,他铁了心要跟那个“改稻为桑”的政策对着干。他一到任,就全身心投入到这场“战斗”中,坚决反对把稻田改成桑田的做法。海瑞立场坚定,毫不退让,就像是在守护自己的阵地一样,死死守住这条底线,不让国策在浙江轻易推行。

郑泌昌和何茂才为了除掉海瑞这个绊脚石,想了个法子,自己摆布了一场“勾结倭寇”的大戏。他们硬说齐大柱那些买粮保田的灾民有问题,逼着海瑞去砍他们的头。

海瑞因为找不到案卷,就先放下了案子,并把井上十四郎给扣住了。郑泌昌和何茂才一看事情不妙,生怕东窗事发,就急得想要放火烧掉淳安大牢,想把犯人给烧死灭口。好在胡宗宪及时站了出来,把手下的亲兵派给了海瑞,这才让这场危机给化解了。

没过多久,沈一石感觉到事情不对劲,他就想了个妙招,来了个“皇上让咱去救灾”,这一手直接把浙江的官场给搅得天翻地覆。

嘉靖皇帝下令,把沈一石的家产全给查收了,充到国库里头。接着,他又把赵贞吉调到浙江当巡抚,让他主导审理郑泌昌、何茂才这些浙江官员的贪污案。海瑞,被那些正直的大臣们推了出来,做了这案子的陪审。就是通过这次参与浙江的贪污案,海瑞算是彻底明白了,那些自诩清流的人到底是什么德行。

赵贞吉,徐阶最得意的弟子,也是官场新起之秀中的佼佼者,但他对海瑞可没伸出啥援手,更别提支持了。为了自个儿能推卸责任,他好几次把麻烦和风险都推给了海瑞。

头一回,海瑞接到朝廷的命令,连夜从淳安赶到浙江巡抚的大院,那晚的情形让人难忘。

赵贞吉想更摸透皇上的心思,就故意放手让海瑞去审问郑泌昌和何茂才。他打算通过海瑞审案,瞅瞅宫里头会有什么动静。

海瑞严查案件,把杨金水逼得精神失常后,赵贞吉为了推卸责任,没在海瑞审问的案卷上签字,而是直接将口供上报给了皇上。

海瑞心里清楚赵贞吉打的什么算盘:

皇上偏袒织造局,出了事儿都算我的,坏名声却落到皇上头上。皇上要是查办织造局,他既能避开宫里的麻烦,还能捞个好名声,这心思比郑泌昌还狠毒。

尽管如此,海瑞还是下定了决心,为了他心中的那份公理,不管压力多大,都要把事情查个水落石出。

第二次,那是海瑞在二审时给出的口供。

海瑞在审理郑泌昌和何茂才的案子到第二轮时,从何茂才嘴里撬出了能扳倒严党的关键证据。原来,那场导致农田被淹的堤坝被毁事件,是严世藩在背后搞的鬼,而杨金水不仅知道这事儿,还默认让它发生了。

因为事情扯上了皇宫,赵贞吉又怂了,想让海瑞把有关织造局的内容删掉。但海瑞搬出了《大明律》,说钦案的供词是一个字都不能动的,直接给赵贞吉回了去。赵贞吉见状,又一次单独把海瑞审讯的供词上交给了朝廷,这次就连反严的主力谭纶也没在上面签字。

赵贞吉和谭纶他们心里其实早有盘算:

明智自保!有时候,人们会选择一种策略,那就是不轻易卷入纷争,保护好自己。这种做法,说白了就是明智自保。它不是逃避责任,而是一种审时度势的智慧。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知道何时该出手,何时该收敛,这样才能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明智自保不是胆小怕事,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选择。它教会我们在面对困境时,如何保持冷静,不轻易被外界所动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风雨中稳步前行,最终抵达成功的彼岸。

要是嘉靖皇帝打算扳倒严嵩,海瑞审问得到的供词就足够了;可要是嘉靖没这打算,那其他人就不用担责,所有的压力和后果,海瑞一个人扛下来就行。

肯定,他们也有一套说法,就是不想把裕王扯进来,说是为了大局着想,好让胡宗宪能专心在东南打倭寇。

总之,那些容易得罪人或引起注意的事情,海瑞都一肩挑了起来。

海瑞那案子,到了二审,他写的供词又被退了回来,这是第三次了。

海瑞二审的口供刚送到司礼监,吕芳立马就给驳回了,还下令让浙江那边再重新审一遍这个案子。那会儿,吕芳施加压力,徐阶也跟着站队,发了个文支持吕芳,说浙江那边得再重新审一审。

赵贞吉接到了司礼监和内阁的快信后,还是把海瑞推了出来,让他重新审理这个案子。这样一来,海瑞要是自己坚持要查织造局和严党,那赵贞吉自己就能撇清关系了,不用担责。

没多久,海瑞第三次审讯的结果就出来了。里面不光有郑泌昌和何茂才改变说法的供词,还有专门用来应对他们翻供的供词和其他证据。至于赵贞吉和谭纶,他们还是像之前一样,站在一旁看热闹,供词上也没他们的名字。

结果,海瑞好几次都豁出去了,顶着巨大的压力,连命都不要地去拼,可最后这些努力还是全白费了。

可能有人会想,就算赵贞吉和谭纶真的站出来署名反对,嘉靖皇帝也不一定会把严嵩给扳倒。

我同意这个观点。

不过,虽说最后结果没啥两样,但写上名字和不写名字,那差别可就大了去了!

这事儿关乎一个人的态度。

不签名,代表一种立场,签名,则是另一种立场。如果连签名的担当和勇气都拿不出来,却让海瑞一个人去面对危险,这难道不让人觉得羞愧吗?

没错,这简直就是清流那帮人的老套路了。他们总是让别人去冲在前面,自己,一边为了讨好上头使劲儿拆台,一边还瞅准时机准备捡现成的便宜。要是事情搞砸了,嘿,他们可不会跟着倒霉,倒霉的都是那些傻乎乎往前冲的。

最让人气愤的是,郑泌昌、何茂才的案件结束后,赵贞吉这家伙,居然为了升官,为了搞定那五十万匹丝绸的任务好巴结嘉靖,厚着脸皮说出“只能再委屈一下老百姓”这样的话。

说白了,不论是严党那边,还是那些自诩清流的高官们,他们坐在高位上,心里想的根本就不是啥真相,也不是捍卫什么公平正义,他们真正在乎的,其实就是自己的利益!

说白了,就是想要把老百姓从苦难中救出来,给大伙儿争取点好处,其实那时候的“争取”,也就是为了让自己这边多得点利。要是“争取”的过程中可能会让自己吃亏,那“不争取”反倒是聪明人的做法了。

因此,海瑞跟谭纶讲的那句话相当在理:

大明王朝现在还有锋利的剑吗?就算剑再锋利,到了你们手里,也就成了没啥用的钝刀。

【治安疏】

严嵩一派垮台后,海瑞被调到了京城,当上了户部的一个小头头,主管事务。

看到大兴那边饿死的人到处都是,可当地的官和京城的官都像没看见一样,不管不顾。后来听说,内阁和户部好不容易拨了点粮食去救灾,还特地交代不能让皇上知道,说是怕扫了嘉靖皇帝搬新家的兴致。这事儿让海瑞火了,他打定主意要写奏章,直接说出国家的大问题,得从根本上把老百姓从苦海里救出来。

所以,他早早就让母亲和怀孕的老婆回了老家,还给自己准备了一口寿材。

于是,那份被誉为天下头号奏章的《治安疏》便诞生了。

读了海瑞写的那篇《治安疏》,嘉靖皇帝气得差点晕过去,立马就让人把海瑞扔进了皇宫里的监狱。

嘉靖的反应其实挺容易懂的,他这人特别自负,都自负到骨子里了。而且,他二十年没去过朝堂,可朝廷大事还是全在他的掌控中。所以,你说他被人骂得一无是处,他肯定受不了。

所以这事儿,没啥好争辩的。

得瞧瞧徐阶这些正直大臣们看了《治安疏》之后的动静。

为了帮海瑞扛下罪责,嘉靖让六部九卿都看了海瑞写的那篇《治安疏》。徐阶瞧完后,头一句话简简单单,就八个字:

真是让人难以想象,太不可思议了。

这告诉我们啥?

徐阶并不是没看懂海瑞的奏章,而是根据他的想法,他觉得像海瑞这样大公无私、无所畏惧,甚至连死都不怕的人,在现实中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对徐阶而言,去挑皇帝的刺,直接说出国家的大问题,压根儿就不是他作为大臣该干的活儿。大臣的首要职责,就是得把皇上伺候好了。就算嘉靖帝有啥不对的地方,就算他做得过了头,徐阶也觉得,宁可让老百姓吃点儿亏,受点儿苦,也不能让嘉靖帝心里不痛快。

行了,咱先说到这儿。徐阶他站的那边,是皇上的权力那边吗?

对,但也不完全对!

从明面上瞧,徐阶像是在保护皇上的权力,但实际上,他更多的是在守护皇权之下自己的那份“特别待遇”。说白了,徐阶这种大权在握的人,其实就是皇权至上这套规矩里的直接好处者。

在海瑞写的那个《治安疏》里头,他讲的是老百姓最重要,国家社稷排第二,皇上嘛,得往后稍稍。

要是真心把老百姓放在首位,那最先得做出改变,丢掉特权的,就是那些当官的,像徐阶这样的也不例外。

这事儿吧,从高翰文帮裕王在淞江搞棉花生意,给国库攒钱那事儿上就能看出来。棉花赚的钱,是这么分的:老百姓拿一成,朝廷拿三成,剩下的六成都让官绅给兜走了,也就是“六、三、一”的比例。

海瑞被关进大牢后,徐阶他们确实在想办法救他,不过嘛,每个人心里的小九九可都不一样:

徐阶出手帮海瑞,一方面是因为裕王提前给他透过气,另一方面嘛,他也想维护下自己的好名声。

张居正心里头想帮海瑞,主要是因为他打算搞改革,而改革这事儿,非得有海瑞这样锋利的人才行。

说到其他人嘛,除了王用汲,很多人都是怕惹火烧身,所以都大声嚷嚷着“海瑞有错”,没一个敢站出来替他说半句好话。

最后,嘉靖皇帝没对海瑞下杀手,而是把他留给了自己的儿子裕王。裕王当上皇帝后,海瑞是重获自由了,但代价可太大了,他老婆生孩子时难产,身边连个帮忙的人都没有,就这么没了。

这真的是整部剧里,让我心里最过不去的一个场景。

我能理解按照那时候的规矩,官府因为海瑞犯了事,不能给海瑞的老婆请大夫。但那些自诩为正人君子的徐阶、高拱、张居正,还有谭纶?他们不是一个个都拍着胸脯保证会好好对待海瑞的家人吗?

官府没法直接派医生过去,那他们就不能变通一下,在民间找个大夫来帮忙吗?

说白了,就是为了自己不出事,为了自保,为了守住自己的权势财富,所以他就眼睁睁地看着海妻在煎熬中离世,啥也没做。

【结语】

了解了海瑞的一生和他的最终归宿,你就能明白整部剧的精髓,也能看透大明朝官场的三个真相。海瑞这个人,他的经历和结局,简直就是整部剧的缩影。你琢磨透了他的故事,那这部剧讲的啥,你就一清二楚了。而且,通过他,你还能看出大明朝官场里的三个门道。官场真相之一,就是正直的人往往不好过。海瑞那么清廉正直,结果,一路上碰壁,受尽了排挤和打压。官场真相之二,就是权力斗争激烈。海瑞身处其中,也难免被卷入各种权力游戏里,稍有不慎就可能万劫不复。官场真相之三,就是制度有问题。海瑞想改革,想让官场清明些,结果,阻力重重,最后也没能实现。这都是因为制度本身就有漏洞,让那些坏人有了可乘之机。所以说,看懂海瑞,就读懂了这部剧,也看清了大明朝官场的那些事儿。

在大明朝的官场上,说实话,根本找不到什么真正的“清白人”。那些被称作清流的人和严党,说白了就是两码事,不过一个装得好像多善良,一个,就直接摊牌了,不装了。但说到底,他们干的事儿,还不都是为了自己、为了权力、为了银子。

另外,在大明朝的官场里,那些公平正义、原则底线啥的,都是当官的用来糊弄人的漂亮话。真正的规矩和原则,其实都是从利益得失来考虑的。

另外,大明朝的官场,说白了就是明面上大家都爱谈道理、说格局、讲大义,可私下里,其实都只看中那点功利。

你我心灵相通,看看别人的经历,过好咱们的小日子。借文字给你我带来点暖意。

相关内容

张家界亲子游五天四晚花费多...
奇峰秀水五日行:我的张家界心灵之旅 张家界,这片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2025-09-03 13:00:00
原创 ...
在尘世的喧嚣里,总有些名字像废旧门板上的锈钉,虽被岁月蹭亮,却始终...
2025-09-03 12:59:17
原创 ...
在这喧嚣的南方,旅途成了许多人心头的一盏灯,照亮了前路,也照亮了心...
2025-09-03 12:56:28
孟波圣淘沙娱乐公司,在20...
作者w心;h u a b 6 6 7 圣淘沙位于佤邦孟波市中心,开...
2025-09-03 12:55:27
原创 ...
在扬州的“瘦西湖”景区,藏匿着一处并不显眼,却又有着与众不同风貌的...
2025-09-03 12:54:23
原创 ...
在这片土地上,人声鼎沸,尘世浮沉。倘若你停下脚步,抬头望一望,或许...
2025-09-03 12:54:08
原创 ...
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与生活研究所,但若说起脚下之路,未必非一桩历史的...
2025-09-03 12:54:02
【挥杆两国NO.1】瑞士+...
欧洲,不仅拥有源远流长的古典文化历史,还以数量众多的老牌高尔夫球场...
2025-09-03 12:53:42
高尔夫要是眞帅起来,也就没...
高尔夫要是眞帅起来,也就没有思域什么事了大众 拍车界的宋大师
2025-09-03 12:52:57

热门资讯

原创 日... 在许多历史学者的眼中,美国对日本宣战,标志着二战太平洋战场的关键转折点。美国发动的猛烈反攻迫使日本不...
原创 唯... 在国民党与共产党对立的动荡年代,有一位国民党将领,张治中,他不仅未曾对共产党开枪,反而积极致力于推动...
原创 清... “现在的清宫戏都是假的,下人回主子话的时候说的不是“喳”,就连格格这两个字的发音也是错的!” 200...
原创 原... 引言:清朝,是中华人民不愿提起的一个朝代,也是一个备受后世诟病的朝代。清朝前期,国力尚且强盛,但是自...
原创 1... 清德宗光绪皇帝,亦即末代皇帝溥仪的前任。他的一生充满了懦弱与无能,几乎整个人生都在接连不断的失败中度...
原创 “... 说起炎帝,黄帝和蚩尤,大家都不陌生。但在这三人中,不同于被称为华夏始祖的炎帝和黄帝,蚩尤的名字往往使...
原创 鲁... 戊戌六君子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留下这句绝唱后,未经审批、未定罪名,...
原创 将... 三国时期,当曹魏的魏明帝去世以后,国家由幼主继承王位,幼主曹芳年仅8岁,因年纪太小,所以自然是要有人...
原创 暴... 苛政只是假象,秦朝灭亡的真正原因,后世史家不能写,更不敢写! 历史上的秦朝只存在了十五年,是一个昙...
原创 多... 凝视着那本古老的族谱,州迪心中涌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兴奋和荣耀。他的眼神穿越时光,似乎能够看见满清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