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说满清最危险的时期,估计除了晚期被列国欺辱之外,就数吴三桂“三藩之乱”了,席卷了大半个满清疆域,吴三桂兵锋直指北京城,在危急时刻,有两个汉人挺身而出辅佐康熙帝评定叛乱,这两个汉人一个是周培公,辅佐图海平定威胁最大的王辅臣;一个是姚启圣,辅佐康亲王平定耿精忠。
姚启圣在平定耿精忠之后,又说降了吴三桂手下被称为“小淮阴侯”的韩大任,韩大任骁勇善战,令无数清军都无可奈何,韩大任降清后,姚启圣得到其部卒3000人编入亲军。姚启圣随康亲王攻克邵武和兴化,完全收复漳、泉之地,郑锦逃回厦门。总督郎廷佐上奏康熙称姚启圣与其子姚仪屡获战功,且养军购马、备置甲胄弓矢,先后用银五万两都是自己筹措出资,康熙皇帝下诏嘉奖,晋升福建总督。
在姚启圣担任福建总督期间,康熙皇帝准备收复台湾,姚启圣偕同海澄公黄芳度从永福进兵,收复平和、漳平二县。郑锦麾下大将刘国轩等进逼泉州,立营于蜈蚣岭。姚启圣率壮士出战,将军赉塔、都统沃申等夹击,连破郑锦营寨,斩杀其部将郑英、刘正玺等十余人,刘国轩兵败逃遁海澄。姚启圣乘胜攻克收复长泰县,因战功被进封正一品。
后来姚启圣偕赉塔、杨捷及巡抚吴兴祚协力追歼,大败郑锦军队,先后招降官吏400余名、士兵14000余人。1680年2月,姚启圣与赉塔及总兵赵得寿、黄大来等分兵七路合击,破敌19寨。另派遣军队渡海,攻下金门、厦门,招降朱天贵、杨彪等,进封兵部尚书、太子太保。
1682年2月,姚启圣因攻克海澄、金门、厦门之功,被授予世袭骑都尉,加一云骑尉。当时郑经已死,其子郑克塽袭位,称延平王,表示愿意对清称臣进贡。姚启圣上奏,康熙不许,命水师提督施琅攻取台湾。1683年,施琅攻克台湾,姚启圣还兵福州。
如果要说,攻占台湾谁的功劳最大?施琅只是最后的实施者,其实最大的功臣当属姚启圣无疑,但是姚启圣还兵福州不久背部旧疾复发,很快病故,终年六十。
朝廷商议姚启圣修造船舶、军械仍亏欠四万七千帑金,应予追缴。康熙皇帝感念姚启圣生前劳苦,免于追缴。
在清朝初年,朝廷没有强大水师,对于盘踞海岛的郑军久无良策。后来在姚启圣担任福建总督时期,奏请朝廷委派重臣专职水师提督, 重视水师事务。康熙于是调拨万人从江浙选战船百余艘,从湖广拨发新式西洋火炮,大为增强福建水师的力量。
但是到最后因为亏欠四万七千帑金,朝廷还认为应该追缴,果然汉人,在满清人眼中就是受利用的;连实施最后一步的施琅都因功得以进封靖海侯;但是功劳最高的姚启圣却一无所获。
《简明清史》:“施琅与姚启圣在收复台湾战役中各有功绩,尽管最后率军攻入台湾的是施琅,但如果没有姚启圣前期的准备与铺垫,施琅不会轻易取得这场胜利。康熙皇帝本人及清朝史书多将平台之功归于施琅一人,皆因施琅攻取台湾后抢先姚启圣数日奏报朝廷,得以进封靖海侯。而实际劳苦功高的姚启圣却一无所获,返还福州后即在病痛中郁郁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