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华历史文化传承几千年,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从封建社会再到如今的新中国,
无论怎么议论,都不会避开唐朝,因为唐朝给了我们中华民族诸多自豪感,哪怕是现代人提到唐朝依然是有些心向往之。
提到唐朝,就不可避免地要说一说唐朝都城-长安,这座城市在曾经是整个世界最繁华的地方,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来此经商、学习等。
那作为当时频繁派遣遣唐使来唐朝学习的日本,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外邦之一,日本所学的东西涉及广泛,可以说只要能学习且能应用自己国家的基本上都学习了个遍。
其中学习唐朝建筑的方面直接关系到今天所讲的内容,即为何在唐朝的长安城、日本的平城京及平安京都,都是东半城更加繁荣?
日本向唐朝学习,因此风格大同小异
唐朝之所以选择长安为国家首都,首先是因为关中易守难攻,军事战略位置上佳,其次是因为定都长安,可以进一步开辟丝绸之路,更好的经营西域地区。
1,唐朝都城的建筑风格
其实长安城在唐朝之前不称长安,在隋朝时期称“大兴”,直到隋朝灭亡,唐朝建立,于武德元年也就是公元618年,
唐朝才更名为长安。
虽说隋朝和唐朝是两个朝代,但是众所周知隋唐在历史学上都是并论的,因为基本的政治体制是一样的,只是换了个统治家族而已。
因此,在整个长安的城池建设上,大部分建筑和建筑布局都沿用隋朝时期的,也就是说长安城基本上在隋朝的时期就已经定型,唐朝只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扩建。
古代的国之都城都有一个特点,
就是皇帝的宫城必须是整个都城的中心区,
唐朝的长安也不例外。
长安城东西长度约9721米,南北宽度约8651.7米,周长大约是36公里,总面积大概是84.1平方公里。
整个长安城趋于长方形,且具有对称性,以宫城的朱雀门为起点,贯穿整条当时的朱雀大街,然后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划分,
由此整个长安城分成了东城和西城。
而长安城承载商业发展的功能区主要就是东市和西市,也就是说东市和西市是长安的商业中心,它们分别位于外郭城东、西两侧略偏北部,接近皇城和宫城。
所以单从坊市的数量规模来看,东西城差不多,
看不出东城就一定能比西城发达。
2,日本的都城建筑源于中国
日本在都城的建设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严格意义上来说,日本当时就没有真正的国都,只是以天皇居住的区域为核心,
暂时有一块地方作为国家的政治中枢。
因为当时日本的天皇都是时常迁移国都,基本上是换一个天皇迁移一次,直到从唐朝学习归来的遣唐使带给日本天皇的都城的建筑文化和理念,
才打破日本天皇“每代迁都”的传统。
日本天皇开始规划建设一个固定的首都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于是日本仿照长安城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日本人于持统天皇八年,也就是公元694年在今奈良县橿原市附近建成藤原京,
这才是日本古代历史上第一座正规的都城。
但是,随着日本自身的发展,以及不断有遣唐使回国把学习的东西带回来,经过几十年的沉淀之后,
日本天皇又在平城之地建立了平城京。
平城京依然在位于奈良地区,距离藤原京只有20公里左右,建筑风格和布局继续延续,只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合理规划和扩建,比藤原京大三倍。
后来,又在奈良时代的末期,
因为朝廷与贵族势力之间的矛盾激化。
当时的桓武天皇为了更好地集权,就于公元784年从平城京迁到山城国的长冈,后来又在现在日本的京都地区建立了新都,命名为平安京,祈愿平安、吉利、安宁与和平。
那这些怎么就能让“东半城”更加繁荣呢?
人,不一样
这个“人”指的是居住在东半城和西半城的人是不同的,“东半城”居住的大多数为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那相对于以平民百姓为主的“西半城”就是一个极大的差异化,这两种不同的居住群体,
直接影响两个半城的经济发展。
首先会让销售的商品不一样。
东半城因为面对达官贵人,肯定是上等商品乃至各种奢侈品和稀有物品,要是普通低劣不仅没有市场,还随时会得罪贵族,甚至有丢掉生命的危险。
而西半城居住的主要是平民百姓,销售商品也不需要华丽时尚,更不要奢侈稀有,只需要耐用实惠,更多时候在老百姓眼里谁便宜就买谁的,
所以这两种“人”的存在,直接关系东西两个半城的发展。
包括在这两地做生意的商人,他们的能力和眼界都会不一样,也是影响着两半城商业繁荣。
其次,这两种人群的文化程度和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有极大的差异,
对于平民百姓可能买一个生活用品可能用几年,而达官显贵光吃一顿饭所需要的原材料的花费,恐怕就能让很多老百姓生活十几年。
更不要说其他什么的,这些更是直接影响商业的繁荣发展。所以,东半城又由于生活品质要求高、消费水平高、文化程度高等各方面原因,促使东半城繁荣发展。
日本的都城,因为学习唐朝而建设,那么有点照葫芦画瓢的意思,
也就是说他们都城的人群分布是与唐朝长安城差不多的。
只是在称呼上,日本把京都的东边半城称之为左京,西边半城称之为右京。因此
日本天皇的皇城宫殿和其他贵族府院都分布在左京。
因此同理,在这样的人群居住背景下,特别是阶级森严、可发展的商业项目又极少的背景下,加上政治中心也严重偏向左京,右京的繁荣发展想要强于左京那是极其困难的,应该说基本上不可能。
国家侧重点不同
1,先看唐朝
前面提到东西两半城的城内坊、市的数目等方面基本相等,建筑布局也是按照东西对称建制,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国家的侧重点就是不同,
明显的偏重于东半城。
因为长安城的延续隋朝的问题,在隋文帝时期,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以及杨坚信仰的佛教庙宇都分布在东半城,这就是明显的国家侧重。
到了唐朝,只是延续和扩建,又没有推翻,所以依旧如此侧重。这是在告诉所有国民,
国家对于首都的东半城就是要看重!
其次,都知道唐朝经济、文化都繁荣发展,
通过西域丝绸之路,来到长安做生意的外国人特别多,而这些外国人来了之后,肯定不会让他们居住在显贵的东半城,而是规定外邦人居住于西半城。
按照这样的情况,外贸肯定比较兴盛,那西半城应该发展得很好,一样会很繁华才对。
但是,因为思想意识的因素,这一点即是优势又是劣势,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便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意识,
加上对于商人本身就要看低一等。
所以国家肯定不会侧重于西半城,这样即使西半城可以有商业发展,但是因为国家侧重点的原因,只能屈居东半城之下。
2,再看日本
首先,因为建设的面积不同。
如前文所说,日本在都城的建设把都城分之为左京和右京,即东半城和西半城。
日本的平城京建设规划时,就侧重于左京,在日本的历史记载中也提到过这点。
是说平城京在建造时要把左京区域建的更大更宽,最后左京的面积比右京大出了一个外京区域。
而掌管左京的官员还掌管外京,光凭借这一点,
在任的官员都可以为左京争取更多国家政策和更好的发展机会。
其次,因为日本的宗教信仰。
公元751年日本当时的统治者为确立宗教领导地位,专门在左京中修建了东大寺被称为“总国分尼寺”。
这充分表明日本的侧重点也是左京大于右京。所以当时的日本人在都城内大肆建造寺庙。虽然各寺庙的规模大小不一,但是左京的寺庙要远远多于右京,就连知名度高、信众多的都得道高僧都是居住于左京。
任何一个地方,除了当地人们自我奋斗,再加上国家的政策侧重,
那么肯定会繁荣稳定向前推进。
最后,因为日本自身的局限性。
相对于现代,不管是哪个国家,古代本身就具有局限性,例如交通运输能力极其低下、生活方式也是极其简单,以及可以持续发展的商业项目更是稀少,那么想要繁荣就得靠人多来创造。
那在当时的日本京城,国家都侧重于左京,那人们肯定想尽办法往左京发展,
自然而然左京就会更加繁荣。
综上所述,按照唐朝长安城的建设方案,
本身没有要侧重于发展的东半城的硬性标准。
但是,都城是固化的,人是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所以在后来的实际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东半城”更繁荣的局面。
而日本这个岛国,因为土地资源有限、眼界也是有限,但是心里的野望没有受限,所以不远万里来到唐朝进行学习,这个学习不是什么创新发展,可以说是照搬继承,所以结果就是跟唐朝长安城一样,
日本都城的左京更加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