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 年 4 月,银雀山的两座汉墓仿佛沉睡千年后突然苏醒,向世人展露了一段段尘封的历史。在这次考古发掘中,大量竹简重见天日,一同出土的还有漆木器、陶器、铜器、钱币等随葬器物。两年后,整理研究工作完成,7500 余枚竹简带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晏子春秋》《守法守令》等 13 篇先秦古籍的珍贵内容,打破了岁月的寂静。其中,失传 2000 多年的《孙膑兵法》的再次现世,犹如一道光照亮了历史的迷雾,也为我们揭开孙膑膝盖骨被挖的真相提供了新的线索。
据史料记载,孙膑是春秋时期齐国人,他智慧超群,精通兵法谋略。按说这样的大才,本该在乱世中大放异彩,可命运却和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他遭遇了被挖去膝盖骨的悲惨经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孙膑遭受此等酷刑呢?
很多人认为,孙膑被挖膝盖骨,是庞涓嫉妒心作祟。庞涓和孙膑曾一同研习兵法,庞涓先在魏国出任将军。可他心里清楚,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又害怕孙膑日后到魏国效力,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他心生毒计,把孙膑骗到魏国,然后捏造罪名,对孙膑施以膑刑和黥刑,砍去孙膑的双足,还在他脸上刺字,想让孙膑从此被埋没,不被世人知晓。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毕竟庞涓在历史上确实以心胸狭隘著称。
然而,山东出土的《孙膑兵法》却为这件事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在桂陵之战的记载中,我们看到了孙膑用兵的冷酷一面。当时在救卫国时,田忌向孙膑问计,孙膑提议派两位将领带兵从齐城、高唐攻击环涂地区的魏军,主力部队则按兵不动。田忌觉得环涂地区集结着魏军主力,派两位将领去攻打,肯定凶多吉少。可孙膑却直言:“环涂击柀其后,二大夫可杀也。” 也就是说,孙膑明知派这两万人去攻打魏国主力,无异于送死,但为了让庞涓起疑,为了让魏军主力回师救都城大梁,他还是决定让这两万人去当炮灰。
后来事情果然如孙膑所料,庞涓消灭这两万齐军后,担心齐国真去攻打大梁,于是放弃攻打赵国,结果中了孙膑 “围魏救赵” 之计,在桂陵中了齐军埋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孙膑为了达到战略目的,有时会采取一些看似冷酷无情的手段。在有些人看来,这种做法违背了儒家所倡导的 “仁义” 观念。
自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后,“仁义” 就成了士大夫们问学做事的重要准则。在读书人眼中,做任何事,动机和出发点都得符合儒家伦理的仁义要求,否则就不值得提倡。到了宋朝之后,儒家学说更是被全社会奉为真理。所以宋明之后,学者们一方面认可孙膑作为著名军事家的地位,另一方面又对他 “诈” 而不仁的兵学思想有所诟病,甚至这种负面评价更为突出。这一现象和宋明时期社会与思想深受传统儒家战争伦理观念影响分不开,而这种评价到底对不对,至今都存在争议。
这么说来,孙膑被庞涓挖去膝盖骨,是不是也可以看作是一种 “报应” 呢?当然,这种说法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毕竟在战国那个乱世,各国纷争不断,战争的残酷性远超想象,军事家们为了胜利,往往会采取各种手段。孙膑的做法,从军事战略角度看,或许是为了实现更大的目标。
关于孙膑的晚年,史书上没有确切记载,但民间流传着不少故事。山东《莒州志古迹》记载,莒县东南百里甲子山前麓有孙膑洞,传说孙膑在庞涓死后,就归隐于此。据说洞中曾一直供奉着一尊骑牛膑脚的孙膑像,直到 1955 年才被毁,莒州人一直认为孙膑在此度过余生。而在山东省菏泽地区,又有另一种说法。《鄄城县志》记载,马陵之战后,齐国一些大臣嫉妒孙膑的功劳,在齐王面前进谗言,齐王对孙膑起了疑心。孙膑得知后,便弃官回到鄄城,在月厌河北建了一座草堂,还在草堂前开辟花园。由于慕名拜访他的人太多,孙膑还在花园前摆下 “九宫八卦迷魂阵”,让来访者无法靠近草堂,得以在此安静度过余生,后来这个村子就被称为 “孙花园” 。
在我看来,评价孙膑,不能只从单一角度出发。他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围魏救赵”“桂陵之战” 等经典战例,足以证明他在军事史上的卓越地位。虽然他的一些做法可能不符合传统的道德观念,但在战争的特殊背景下,也有其合理性。正如毛主席评价的那样:“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 这是对孙膑极高的褒奖,如果孙膑泉下有知,听到这样的评价,想必也会感到欣慰。
好啦,今天关于孙膑膝盖骨被挖缘由的故事就讲到这儿啦。各位看官,动动你们的发财小手,点赞关注走一波,愿您往后的日子财运亨通,干啥啥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