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曾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的便是在有“敌国外患”的时候大家能够团结一致,而胜利之后大家贪图享乐,最后在不知不觉中败亡。
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唐朝时,玄宗皇帝年轻气盛,有奶奶武则天和姑姑太平公主的威胁,李隆基反而能够成功击败他们坐上皇位,到了老年认为天下承平,便开始享乐最后导致唐帝国的衰败。
最近的例子就像美国,他们承平日久开始在各种繁杂的事物中沉沦,上层精英认为这种情况不可持续便开始给美国民众找到中国这样一个对手,企图团结人民群众焕发新活力。
这种事情很多,其中最经典的要数八旗子弟了,前清灭亡后,反而在东北找到了大量京旗子弟,他们还保留着先祖的传统。
八旗
满族前身是在东北渔猎的女真人。在渔猎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指挥者,这个指挥者被称为牛录额真,指挥者所带领的集体便称为牛录。
由于牛录在对外掠夺和战争中单位太小,女真人便在牛录之上设置了两个层级来管理多个牛录,最高的层级以旗帜为标物,旗帜在满语中以读作“固山”,汉语便是“旗”。
明朝时,努尔哈赤以黑旗统治军队,后来有设立了红旗,将黑旗交给济尔哈朗。万历二十一年,努尔哈赤对军队进行改造,形成了
黄白红蓝
四旗。四十三年时,由于军队人数猛增,努尔哈赤将各旗分散统治。
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八旗制度正式确立
。
在对明朝战争之时,由于明朝军队人数太多,女真人数太少,故努尔哈赤将原来管理军队的八旗制度拓展到整个族群,类似于屯田制,战时皆兵,平时皆民。
在连年的对外掠夺之下,八旗子弟获得了大量的奴隶、金银财宝和各种资源,从而形成了以八旗子弟为贵族的社会形态。八旗子弟正式由统治阶层进入了统治阶层。
女真在对蒙古和汉族掠夺的过程中,控制了大量汉族、蒙古士兵,由于满族八旗对这些人的欺压导致三方之间矛盾增多。在这种情况下,皇太极为了缓和局势,将原来隶属于满八旗统治的汉人与蒙古人仿照满八旗分别成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八旗。
在后金入关前和入关后,女真上层发生了大量争权夺利的事情,这些事情的最终结果就导致八旗改色。例如豪格被多尔衮整死后,他的正蓝旗被多尔衮所得,多尔衮将自己的正白旗与正蓝旗混编分配成正白旗和镶白旗,原来的镶白旗则被改为正蓝旗。
政治斗争不仅导致八旗改色,还将原来没有上下之分的八旗改正由皇帝统领的上三旗和亲王、贝勒统领的下五旗。
后金入关后,皇帝为了加强对各地的监视,便将大量八旗子弟驻扎在全国各地水陆要冲,形成了“驻京八旗”和“驻防八旗”。驻京八旗主要是镶黄、正黄、正白这三个上三旗和一部分下五旗;而驻防八旗则大部分是下五旗。
没落
战后清政府对八旗子弟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例如法律上的分别对待和免除徭役和赋税等等,但同时也不允许他们随意离京、离旗,八旗子弟便开始在北京城游手好闲起来。
他们逐渐失去了祖先弓马娴熟的本事,反而开始对熬鹰、玩鸟、京剧等活动感兴趣。各种业余爱好消耗大量钱财,后代的增多也让祖先的财产逐渐败光
。
由于祖先的功绩,大量八旗子弟不事生产,甚至瞧不上学习手艺、努力读书练武的旗人。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大量贫困的八旗子弟。八旗正式走向了没落。
乾隆年间,皇帝感于八旗的堕落和俄罗斯边患日重,便将一部分八旗子弟北迁的“龙兴之地”,就这样这些旗人还跟皇帝要物资、奴隶,就好像他们不是去驻防而是去享受的。
三千京旗子弟北迁至东北拉林等地方。这些人中也有名臣索额图、和珅的后代,他们在北迁后在东北形成了二十四个旗屯,被称为“京旗二十四屯”,
这些人保留了大量北京旗人文化,后来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不同于京旗文化的东北版“京旗文化”
。
京旗十二屯中有和珅的后代。有一个叫和英琦的农民拿出和珅的真品原画,说现在还保存着一些流传下来的传统。
其实无非就是那些堕落的京旗子弟讲究的排场,特别是婚丧嫁娶,一定要把排场搞得大大的。另外就是一些家庭礼仪,比如妇女进屋时要行礼等等。时过境迁,这些原本带有清廷规矩的礼仪也变成了现在大家观看的文化表演,实际上已经成为谋取利益的手段
罢了
。
除了和珅的后代,索额图的后代也在这里生活。他姓何叫何玉岐,是赫舍里索额图的第十二代孙子。
别看他现在是个种田地的老人,早在乾隆年间,老何也是贝勒爷哩!因为索尼、索额图的关系,赫舍里氏在北京时过得荣华富贵,异常潇洒。但是祖上的潇洒也并没有让新中国的后的后人享受什么优惠,也只能在睡觉之前回想一下祖上的荣光,睡个好觉罢了。
小结:
《孟子》中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说哪怕时君子的优良品行和高尚德行,经过几代人之后也就消失不见了。现在最常用的反而是祖先积攒下来的财富、地位,经过几代人的使用也就没了。
那么怎么防备这种情况呢?《孟子》也给了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概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好回答。回归“君子之泽”的本质,其实最应该重视的反而是祖宗留下的文化、品行和道德,至于财富之类五世而斩就五世而斩吧,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