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594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公元1430年,时任监察御史的于谦接到诏令,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并领河南、山西两省巡抚之职,当时的于谦只有33岁,刚过而立之年的他得到明宣宗的赏识,出任封疆大吏,可见其对于谦的喜爱。后来,幸得于谦力主抗击瓦剌,才让明朝免于被灭国的危机,但明英宗复辟后愣是将其处死,只留下千古一臣的佳话。
于谦能够得到飞速拔擢,很大原因来自于皇帝朱瞻基的赏识,而他自身能力素质的出众,也为宣宗用人提供了理由。
都说时势造英雄,山西、河南两省时年天灾不断,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正盼望着一个得力的官员主政,而于谦正是被选中的那个人。
明朝时期,宫廷内部想要拔擢一个高级官员,如果没有皇帝的许可的话是很难办到的,大多数时候都是论资排辈或以党争平衡而结束,而于谦却是明宣宗朱瞻基钦点的高级官员,而这正得益于一次他对朱高熙的审问。
本来想半路截杀朱瞻基的朱高熙,万难想到朱瞻基一直在京师潜伏,待朱高炽病逝后,立即登上了大位,结果等在半路的自己却沦为了阶下囚。
于谦本来只是负责审问朱高熙,完成定罪中的一环,可就是这例行程序,却让朱瞻基对于谦刮目相看。
于谦凭借过人的胆魄和口才愣是把朱高熙给唬住了,史书记载,“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朱瞻基得知消息后,便认定他是一个可用之才。
后来,经直属上司顾佐的推举,于谦被任命为河南,山西两地的巡抚,宣宗将其派往这两省,也是有意考察他的执政能力。
时年,河南地界洪灾不断,黄河决堤时有发生,大片农田被淹,百姓忍受不住饥荒只能四处逃难,而山西则是蝗灾泛滥,粮食面积大幅减产,无法供养起当地的百姓,再加上朝廷赋税压榨,百姓生活困苦不已。
面对如此问题,明宣宗特意启用新人到地方平乱,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于谦不过是抽调的干部之一,与他一起得到提拔的还有赵伦、周忱等人,可见当时的明朝统治者还是有战略眼光的。
由于是两省巡抚,所以于谦就避免不了要在两地巡回办公,而他选取的时间也很是讲究,冬春之际,山西气温骤降,容易出现粮食短缺的问题。
所以他便到山西办公,等到了夏秋季,黄河水开始汹涌,他便赶到开封办公,真正地做到那里需要那里搬。
面对蝗灾与洪灾,于谦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经常亲自到麦田里捉蝗虫,也加入到工人的队伍中修缮河堤,在政策上,他积极向朝廷请命。
想方设法减轻百姓的赋税,与此同时,他还建立起平粜制度,设立平仓和义仓,富足时囤粮备用,防止商人囤积居奇,缺粮时开放粮仓,赈济灾民。
解决百姓吃饭问题后,于谦又主持打井工程,在路旁打井,为百姓提供干净的水源,他还在城中开设药局,以应对灾难过后可能引发的瘟疫,为百姓免费施药,正是他轻徭薄赋、积蓄民力的执政理念,让两省面貌焕然一新。
除了行政领域,于谦敏锐的军事嗅觉也让他注意到瓦剌部落的威胁,他多次上疏,提醒中央关注北方瓦剌势力的崛起,同时在地方整军备战,训练人马,修缮城池,正是他在前期所做的一些军事准备,才让之后的大明在京师保卫战中不至于如此狼狈。
后来有人举荐他担任宣化、大同等军事重镇的守将,但最终却未能成行,不过从提前备战的动作来看,于谦的军事才能在当时已经显现出来。
于谦能够在刚过而立之年就得到火速提拔,担任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这是多重因素叠加下的结果,当然,所有的一切起点,都离不开朱瞻基对他的赏识。
再加上上司的青睐,于谦的官场之路似乎颇为顺利,而他也没有辜负皇帝的信赖。主政期间,他很好地安抚了河南、山西两省的百姓,并建立的合理的防灾体系。
在他的努力下,最大限度减少了天灾带来的损耗,不止如此,于谦表现出来的在军事领域的才能,也为之后抵抗瓦剌入侵奠定了基础。
当然,没有谁可以永远顺利下去,明英宗复辟之后,为了平衡利益,于谦不得不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朱祁镇其实是想用于谦的。
可叹一朝天子一朝臣,皇权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接受挑战者的出现,于谦功高盖主,影响到了明朝皇帝的自尊心。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