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与德国在工业革命前后的人口内部迁移
创始人
2025-08-30 21:04:33
0

这张图片展示了德国茨维考的理查德·哈特曼机器工厂。哈特曼是萨克森王国最成功的创业者之一,也是最大的雇主之一。/ 关于图片的版权合规使用提示,维基共享资源

在人口流动中,大部分迁移发生在区域内部或区域之间,人们带着劳动力、物质财富和文化观念重新安置。

莱斯利·佩奇·莫奇 / 2011 年 7 月 25 日

欧洲移民历史学家

密歇根州立大学

摘要

“内部迁移”指的是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流动。尽管国际迁移受到更多关注,但大部分人口流动是发生在同一国家内部或区域之间,人们带着劳动力、习惯、观念、物质财富和文化观念从家乡的村庄或城镇迁移。本文引用了来自法国和德国的资料,但主题和发现适用于这两个国家之外的地区。此外,在许多情况下,内部迁移体系影响并受到国家边界之间国际迁移的影响。从根本上说,自 17 世纪以来迁移模式的变化源于土地占有模式、就业需求、人口模式和资本位置的大规模变化。

迁移模式在地理上是不均匀的,在时间上是不连续的。例如,土地占有模式和农村工作的大变化早在德国东部地区或法国中部高地之前就影响了英国和低地国家。此外,大港口城市及其腹地处于经济和社会变化的前沿,这些变化重塑了迁移路线。从时间上看,迁移模式的连续性与变化相互作用,产生了与持久迁移传统同时存在的流动性变化。因此,在新的目的地出现新的迁移模式的同时,还存在着熟悉的、长期的迁移路线。

迁移率因地区而异,但一般来说,在工业化之前的经济中,迁移率一直比人们曾经认为的要高,然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工业化的时代达到峰值。内部迁移包括从改变居住地超出市政边界到离开整个地区的广泛空间移动;从时间上看,它从季节性离开到终生迁移不等——这一广泛的范围允许对历史变化有最敏锐的理解。

将迁移分为四种类型的移动最为有用,这些类型由移动的距离和与家乡决裂的确定性来定义:

1. 本地迁移在家乡市场内移动人员,无论是婚姻、土地还是劳动力市场;本地迁移可能延伸了相当长的距离,但它并没有使人们失去联系;它包括购买土地并搬到附近村庄的农民,以及结婚后搬到丈夫教区的妇女;

2. 循环迁移使人们在一段时间外出工作后返回家乡,比如法国的山民在冬季和春季在低地城市或收割队工作,或者那些在青春期在城市资产阶级家庭中当仆人的年轻人;

3. 连锁迁移通常是这种循环迁移的结果——从家乡抽离出前往共享目的地的人,在那里他们得到同胞的帮助并定居下来,比如在城市中安家的仆人和农村建筑工人;

4. 职业迁移遵循不同的逻辑,因为雇佣机构的需求——无论是教会还是国家——决定了速度和目的地,而不是迁移者或其家庭的需求。性别从一开始就标记了迁移过程,因为男性和女性在工作中被分配了不同的角色,并且在收入方面也有所不同。他们也被自己、同龄人和上级认为适合特定类型的流动;因此,在大部分历史中,男性和女性都有不同的迁移模式。

工业化前时代的迁移(1650 - 1750)

在 1750 年之前的一个世纪里,长期的迁移模式一直存在,当时人口显著增长和农村工业的广泛出现将带来迁移模式的广泛转变。农民所有权对土地占有很重要,人口增长通常微不足道,大部分农村生产是供本地消费的,并且在大城市之外相对较少的资本。然而,迁移是农村日常生活的正常部分,因为年轻人寻找农业工作,收割队在乡村之间移动,以及人们为了结婚或获得土地而迁移。如果没有勇敢的新来者涌入城市,城市就无法维持其人口数量。

欧洲的家庭体系要求地理上的流动性,特别是因为西北欧的男性和女性结婚相对较晚,独身率较高——在西北欧,从 17 世纪到 18 世纪初,一般来说,男性在 20 多岁末结婚,女性在 20 多岁中期结婚,10% 到甚至 20% 的人保持单身。相比之下,在亚洲,婚姻几乎是普遍的,而且女性结婚年龄相当小。特别是在西欧,因此,有相当比例的年轻人是单身的,能够从一个家庭转移到另一个家庭。在这个农村世界里,如果他们离开家乡,大多数人会作为农场仆人工作——在德国地区是 Gesinde,在法国是 valets de ferme——大多数情况下是一年期的合同,允许年轻人随着他们建立工作技能和声誉以及寻找配偶而继续前进。例如,在法国北部的阿图瓦,年轻的仆人比任何其他群体更有可能进入和离开村庄;在任何给定的一年中,20 到 24 岁的单身男性中有 70% 会迁移。在中欧地区,服务工作的一种更安逸的变体盛行,那里的帮手通常是年轻的亲戚,他们在叔叔家等亲戚家待上几年,然后在青春期晚期开始更具流动性的服务工作。

婚姻迁移,像农场服务一样,被纳入西欧家庭体系,因为乱伦禁忌阻止男性和女性与自己家族的成员结婚;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例如表亲才被允许结婚。此外,社会规范规定,一个人应该与社会地位相似的人结婚——因此,伴侣通常是在自己的小村庄之外找到的。在法国北部的博韦,大多数新郎和新娘来自同一个教区——但来自不同的小村庄,而符腾堡的一个家庭登记研究表明,大多数伴侣来自大约 10 公里范围内。农村人寻找配偶的范围并不广,但通常会有人迁移:在西部,他们更有可能建立一个新的家庭,但在盛行主干家庭的地方,新娘通常会搬到丈夫的家庭。如果有人希望或被迫离开家乡,当地传统提供了路线和目的地。而且这些地方可能很远。法国中部高地的一个村庄显示,虽然三分之二的新娘来自本教区,另有四分之一来自不到 10 公里远的地方,但许多新郎曾在巴黎与同乡一起作为石匠工作。当地的做法意味着这些男性已经看到了“世界”。

一些村庄和城镇的教区记录在人们出生后就没有任何踪迹;这些离开的人正是早期现代城市依赖的移民,因为在这个时代,城市是一个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的地方,如果没有新移民的到来,它就无法维持其人口数量。事实上,城市比后来的世纪更依赖新来者;它们是灾难的场所,特别是在 17 世纪的北欧,由于三十年战争的破坏、法国的投石党运动以及路易十四(1638 - 1715)在低地国家和西德的战争。启示录的四骑士——战争、内乱、饥荒和死亡——对早期现代城市造成了损失,如施瓦本的诺德林根,其家庭数量在 1627 年至 1640 年间减少了 793 户。

城市自然减少是一个人口事实,但迁移是一个社会和经济现象,因此新来者来到城市不是为了弥补死去的孩子,而是为了寻求生计。对于新来者来说,早期现代城市不仅仅是一个死亡陷阱,他是“城市经济的支柱”。这是一个城市任务和农村工作都劳动密集型的时代。例如,18 世纪 30 年代末的巴黎印刷车间为两名学徒和一群就业不稳定的熟练工人以及女仆和主人的家庭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生计——学徒和熟练工人很可能是新来者,还有无数的移民女性在家庭中服务,在车间做杂活,以及在修道院墙壁后面祈祷。事实上,在大多数西欧城市中,女性占多数。例如,1686 年法国城市里尔的人口普查显示,每 100 名女性中只有 79 名男性,该普查将男仆和女仆算作成年人。在易北河以西,只有少数城市,如早期现代柏林这个普鲁士军事中心,男性比女性多。

从柏林到马赛的城市公民名单显示,“体面”的社会阶层具有区域吸引力,因为城市和农村精英之间存在着亲密的联系,以及各个城镇精英之间的联系。德国市民记录提供了最可靠的证据,大约一半的城市公民是来自外部的移民——其他记录表明,不太富裕的非公民甚至更具流动性。例如,在 1700 年的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大约一半的公民是移民,但大约三分之二的非公民是移民;1675 年附近维尔茨堡的数字分别是 57% 和 74%。1660 年,诺曼底城市卡昂的资产阶级中有 39% 是移民,然而大多数移民是不太富裕的小人物。最可靠的统计估计德国市民的最低年度流动率为 2% 到 8%,所有城市居民的流动率为 1

0% 或更多——也就是说,每年有 10% 的城市人口迁入或迁出城市。对前工业化欧洲所有城市的系统分析计算出,平均大约有 3% 的农村出生的年轻人永久迁移到城市,大约有 6% 到 10% 的人“最终尝到了城市生活”。这些永久性离开的人,在 17 世纪末期,是家庭和村庄能够抽出的大部分农村年轻人。

早期工业时代的迁移

1750 年至 1800 年间德国和法国的人口增长 / 欧洲历史研究所,2011 年

欧洲历史数字地图集

两个重大变化改变了西欧 17 世纪人口稀少、农村流动频繁以及城市只能维持自身或略有增长的模式。随着人口开始持续增长,从上一个世纪的灾难中恢复过来,人口基础增加了。从 1750 年到 1800 年,德国(使用 1914 年的边界,不包括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人口从 1840 万增加到 2450 万——增长了 33%——而法国从 2450 万增加到 2900 万——增长了 18%。灾难性死亡危机的广泛下降使更多人得以生存——除了少数几个显著的例外,鼠疫消失了,饥饿使人们容易患病,杀死儿童并缩短婚姻,似乎在 1740 年之后的好收成年份里有所减少。在一些地方,更早和更广泛的婚姻产生了更多的孩子。

此外,农村工业在乡村中广泛出现,雇佣了这个不断增长的人口,并通过支持新的婚姻来促进其增长。农村为远方市场制造产品,随着村庄完成城市商人对线、布、钉子和工具等产品的订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纺织品和亚麻布尤其雇佣了最多的工人。在威斯特伐利亚,亚麻生产在奥斯纳布吕克、条顿堡森林和利珀蓬勃发展;到 1800 年,明登 - 拉文斯贝格 70% 的人口依赖亚麻生产。在莱茵河下游地区,从 1750 年到 1800 年,制造业也大幅扩张。在更东边,萨克森和西里西亚的农村人民纺亚麻并织亚麻布。在西部,人口密集且富饶的佛兰德平原是亚麻制造的中心,从 1746 年到 1788 年,亚麻生产增长了三倍,雇佣了四分之三的村民。

同样,鲁昂地区一种名为西摩布的棉麻混纺布的成功,使织布工人的数量从大约 57000 人增加到超过 188000 人,在 50 年内,到 1782 年,上诺曼底地区近三分之一的人口从事纺织业。羊毛和棉布生产也有所增加,以及法国南部的丝绸。这种大规模的雇佣呈现出一种特定的形态:八名或更多的纺纱工为一名织布工提供服务,一些制造商雇佣了数千名来自城镇和城市总部的村民。在许多情况下,生产依赖于男性在非农业季节的织布以及他们的妻子和女儿的纺纱。由于女性提供了纺纱的劳动力,因此她们为纺织生产提供了大多数工人。

这些发展对长期的迁移模式产生了戏剧性的影响。农村工业对欧洲流动性产生了独特而复杂的影响,因为它使人们能够在留在农村并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同时赚取必要的资金。它还产生了制造村庄,这些村庄吸引了新来者并使他们留下,同时减少了城镇和乡村之间的地理和经济差异。最重要的是,农村制造业使农村人能够在村庄环境中找到工作,因为它将农村长期的就业不足与城市商人资本相匹配。对于那些年龄和性别适合手头工作的人来说,他们不需要像支持山民收割队的那种季节性迁移。讽刺的是,迁移使农村工业得以建立,因为定居的自由是其发展的核心。生产在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居住地的地方蓬勃发展,并且法律体系和土地占有模式使得可以分割土地、建造新农舍和占用各种建筑的地方。在封建主义限制自由流动的地方,农村工业只出现在像西里西亚这样的地区,它被纳入农奴的封建义务中。

随着制造业地区移民的减缓,其他地区的迁移却在增加,因为人口在没有强大制造业的地区也在增长,尽管增长幅度较小。在这些地区,人口增长是新的迁移体系形成和现有循环迁移和连锁迁移体系扩张的基础。尽管成千上万的法国人和德国人跨越了国际边界,但大部分流动是在地区之间进行的,例如,比利牛斯山脉的居民下到朗格多克山谷,或者来自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和施瓦本汝拉山的居民到低地。西北欧最多的工人每年来到巴黎盆地工作,以响应法兰西岛收割工作和大城市就业的双重吸引。至少有 60000 名法国人参与其中。在城市里,男性从事挑水夫、小商贩、劳工和建筑工人的工作;在围绕巴黎的田野里,他们从事收割和葡萄园劳工的工作。最大的群体来自法国中部高地;其他人来自阿尔卑斯山和该国西部。

这是中型工业城镇的时代,因为早期工业“在城镇或乡村都不是最繁荣的,而是一个涉及乡村和城镇以及区域城市等级的各种要素的互补体系”。在乡村,生产的产品经历了最原始的转变,那里钉子被锤打,线被纺出,粗布被编织。在城镇和城市里,执行更精细的任务,需要极大的灵巧性:织物在全毛呢厂加工、染色和完成。同样重要的是,“这些出口导向活动的结构框架——体现在市场、商人和信贷来源中——仍然是城市的”。城市记录显示,即使在增长最小的城市里,相对较高的生育率和大量的新来者和离开者也使城市充满活力。此外,城墙并没有分隔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城墙附近的地区(在法国是郊区)和周边村庄(郊区)居住着纺纱工、织布工、菜农等,他们从较少的税收和中间商中受益,因此这些周边地区比城市本身增长得更快。

随着 18 世纪人口和农村工业的扩张,乡村劳动者比任何拥有土地的农民都更脆弱。在许多情况下相当偏远的村庄里的男性和女性,他们生产的商品依赖于他们无法控制的国际市场。这一场景对随后的时代有着丰富的内涵。在这个时期,创纪录数量的人在农村环境中谋生,乡村经济在 19 世纪将发生巨大变化,农村人民将被迫离开那些不再能够支持他们的乡村。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迁移时代

欧洲历史数字地图集

19 世纪产生了一个城市社会。城市化,即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比例的增长,是欧洲生活的一个中心事实,因为城市增长超过了农村增长。到 1900 年,超过五分之一的德国人和法国人居住在人口超过 20000 的城镇中——许多人聚集在比欧洲历史上任何城市都大的城市中;例如,到 1900 年,巴黎达到了 250 万人口。大城市的郊区比城市中心增长得更快,新的工厂城市出现在地平线上。乡村社会永远失去了其主导地位。

研究表明,城市增长并非来自农村人对城市前景的迷恋而进行的单向城市迁移;相反,城市化是由动摇农村地区的危机造成的,人们多次迁移以寻找稳定的生计。在这个时代,迁移率达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历史最高水平。人们根据他们的生命周期和经济状况在城市之间迁移,他们迁移的频率比以前想象的要高。因此,对城市迁移的理解最好被看作是城乡之间的双向脉冲流动,而不是被吸引到磁铁上。这种对迁移的理解证实了历史学家对工业化的重新思考,工业化越来越被理解为一个涉及资本和劳动的长期和分散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由机械化工厂生产推动的技术驱动的发展。

这个城市化和工业化时代的复杂迁移是在现有流动模式的背景下展开的。本地迁移体系对农村市场仍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在 1850 年到 1914 年之间,循环迁移体系达到了顶峰,因为农业和建筑工人团队完成了收割和城市建设的关键工作。同时,从村庄和小城镇到城市的连锁迁移变得更加重要,因为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前往城市寻找生计,那里有他们的亲属和同胞。最后,随着民族国家成为主要雇主,职业迁移对普通人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政府职能的官僚化、国家邮政和教育系统的增长,更不用说德国的民族国家形成和法国第三共和国的建立,意味着前所未有的大量文员、官员和教师被雇主分配到岗位上。

德国和法国 1800 年至 1913 年间的人口增长 / 欧洲历史研究所,2011 年

《欧洲历史数字地图集》

在这一移民时代,人口的空前增长是关键因素,其速度超过了18世纪末的增长水平:在1800年至1913年间,德国的人口增长了一倍多(从2,450万增至5,850万),而法国的人口增长了43%(从2,900万增至4,150万)

——这些数字还不包括在此期间离开欧洲大陆的数百万德国人。食品生产与死亡率的广泛改善是这一增长的基础,同时也增加了农村无产阶级的比例。在德国东部省份,从农奴到雇佣劳动者的转变迅速而剧烈,许多农奴被解放后,只是变成了农场仆人或小屋居民(Knechte或Instleute),随后成为靠实物报酬、仅有小块土地耕种的无地劳动者(Deputanten)。人口增长与无产阶级化对移民产生了明确的影响,因为无地者最愿意迁移,也最容易受到农村危机的影响。

从长期来看,人口增长与工业化发展将导致一个规模更大、城市化程度更高的劳动力队伍。然而,在这一城市化实现之前,农村地区将经历三次不均衡的变化,这些变化最终会极大地减少收入来源。因此,在短期内,特别是在1850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农村经济危机促进了人口流动。

首先,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动摇了农场仆人全年就业的基础,而这种就业形式曾是农业生活的核心;新的农业模式需要大量短期劳动力——无论是锄甜菜、割干草还是挖土豆。

其次,在“饥饿的四十年代”,马铃薯和葡萄连遭歉收,前者破坏了马铃薯生产,后者则削弱了葡萄酒产业。袭击桑树和蚕的疾病摧毁了法国的丝绸产业。

最后,乡村工业的广泛衰落首先受到机械化纺纱的冲击,后来又在一些地区失去了织布业,这在半个世纪后尤为明显,其影响最为显著。村庄变得更小,农业化程度更高,这便是乡村的去工业化。

德国易北河以东的省份为19世纪乡村变化提供了生动的例证,这些变化催生了相应的移民体系,而这些体系在1815年至1914年间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东普鲁士、西普鲁士、波美拉尼亚、波森、勃兰登堡和梅克伦堡在19世纪之前是相对定居的社会,因为当地居民通过封建关系与地主紧密相连;随后,该地区迅速经历了在西部更为缓慢的变化。随着农奴农民从封建义务中解放出来,普鲁士地主因失去劳动力和土地收入而获得了补偿。尽管土地改革旨在创建一个独立的农民阶层,但也催生了许多无产者,一位学者估计,在东普鲁士有超过10万农民失去了土地。

许多村民至少部分依赖乡村工业为生。他们种植亚麻,生产羊毛,纺纱织布;他们烧制木炭,打钉,为当地生产工具和鞋子。在1816年后的40年里,普鲁士兼职亚麻织布工使用的织布机数量翻了一倍。到19世纪中叶,德国东北部的人们比低地国家、法国、西德或萨克森的大部分地区更依赖乡村工业。在19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乡村工业和乡村农业就业崩溃。德国的亚麻种植面积从1872年的53万多英亩下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4.2万英亩。

简而言之,本世纪早些时候在西德打击乡村亚麻和铁工业的危机,在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后侵入了东北省份。在各个方面都受到削弱的东德省份人民扩大了现有的小规模移民流,并创造了新的移民流,前往北美以及中德和西德正在兴起的城市。来自奥地利和俄罗斯领土的波兰人,被那些促使东北德人外流的条件所吸引,前来填补田间空缺,因为他们在国内面临更大的贫困。在这几个省份形成了三个相互依赖的移民体系:一个与北美相连,一个与东部的波兰人相连,另一个与西德工业化省份相连。

鲁尔区的波兰工人,约1900年:在标题为“罢工区的趣事”(Heiteres aus dem Streikgebiet)的明信片中,作者调侃了迁居鲁尔区(Ruhrgebiet)的天主教波兰移民众多的子女。/ 西德工业博物馆

德国西部的工业城市——尤其是鲁尔谷——堪称那个时代的典型:它们为成千上万人提供工作——尤其是某一特定人群——并且迅速发展,有些城市甚至是从非常小的聚落发展起来的。例如,杜伊斯堡(Duisburg)是一个拥有铸造厂、轧钢厂和工具工厂的城市,其人口从1848年的8,900人增长到1904年的106,700多人。

首先,工业时代向不断发展的城镇和城市的移民令人惊讶地具有地域性——例如,在法国,超过一半的流动发生在本省内;令人惊讶的是,长距离和外国工人——比如鲁尔谷矿业城镇中的波兰人——在当时的人们记忆中最为深刻。不仅许多新来者来自较短的距离,而且他们来到城市也只是暂时居住。

利珀地区的制砖工人社区,约1900年:来自利珀(Lippe)海尔根基尔兴(Heiligenkirchen,今为代特莫尔德的一部分)的制砖工头赫尔曼·克洛平(Hermann Klöpping,右坐)与其员工在奥尔登堡附近的奥伯恩斯特罗赫(Obernstrohe)砖厂合影。/ 西威斯特伐利亚工业博物馆

其次,早期工业城市中的许多工作具有季节性——矿业冶金受到季节限制,纺织厂在淡季关闭,甚至连服装业也随着时尚季节的起伏而兴衰。更重要的是,季节性工作构建了不断扩张的城市。城市建筑的大规模繁荣为住房、商业空间、公共设施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如下水道系统)提供了基础,这些都依赖于建筑行业工人在夏季的工作。挖掘队之后是石匠,而他们清晰的迁移体系使他们最为显眼。为德意志帝国城市提供砖块的制砖业是德国西部利珀地区的专长,到19世纪末,该地区每年派出1.4万名制砖工人;制砖业与建筑季节相随,从4月持续到10月。

第三,随着循环迁移体系逐渐转变为链式迁移体系,将人们从家乡吸引出来,许多新来者在城镇和城市定居。例如,自18世纪以来,利穆赞(Limousin)的石匠在巴黎度过了夏天,到1848年,他们的数量已扩大到3万人。随着19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建筑热潮,那些愿意全年留在城市的人的就业机会增加了。随着农业工作的吸引力下降,女性也离开了克吕斯(Creuse),而铁路促进了家庭迁移。到1880年,已有2,000名妻子和3,000名单身女性来自克吕斯,在巴黎从事家政服务工作。到1900年,超过2.4万名克吕斯出生的男女居住在巴黎。

男性和女性的流动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自工业时代之前,女性一直是大多数城市的主要居民,而19世纪纺织厂、服务业和服装贸易的兴起也扩大了女性的就业机会。这是否意味着在这一时期,迁往城市的女性比男性更多?来自多个不同来源的数据允许我们将移民流动(迁徙次数)与移民存量(迁徙人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这个时代,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离开家乡,但她们一生中的迁徙次数比男性同胞少。然而,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每种类型的城市都以特定的节奏增长,并在人口统计学上吸引了略有不同的群体。男性和女性、具有特殊技能的工人、单身人士和家庭群体被某些城镇所吸引,而另一些则不然。当然,法国和德国所有正在增长的城市都吸引了男性和女性、家庭和单身人士;每个城市都包含了各种职业群体,从熟练工匠和公务员到家政服务人员;每个城市都有一些制造业、一些商业功能和一些行政办公室。

尽管如此,劳动力需求的模式影响了城市移民的模式。由于纺纱是第一个实现机械化并聚集大量工人在大型工厂中的制造业功能,纺织城市预示着城市工业的到来。移民对它们的初步增长阶段至关重要,因为工厂城镇从不知名的省级中心发展成为大城市。例如,位于乌珀河(Wupper River)的巴门(Barmen)是最成功的城市之一:1750年时,它是一个拥有不到3,800人的古老纺织城镇,1809年时迅速创新,人口约为16,500人,到1910年,该城市已成为一个拥有超过169,200人口的主要纺织品生产地。

第一批大规模工厂工人是在工厂工作的劳动者,其中许多是女性和儿童。因此,在巴门以及其他纺织城市中,移民大多是女性,她们在工厂中找到了工作。巴门的性别比(每100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量)低于100,表明每100名女性对应的男性少于100人;随着工业的扩张,性别比从1871年的98.9下降到1895年的92.8。尽管纺织城镇提供了工作机会,但男性和女性随着季节性工作的波动、建筑热潮以及他们自己的人生计划而来来去去,因此对于莱茵兰纺织城市巴门、埃尔伯费尔德(Elberfeld)和克雷菲尔德(Krefeld)——这些是少数存在此类数据的城镇——的移民率在1900年左右上升到了0.25。

重工业城市——铸造厂、轧钢厂和机械制造等冶金中心——随着工业发展而扩张,为现代时代的工厂、铁路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材料。与纺织中心一样,重工业城市从小村庄和小型生产中心发展成为大城市,但它们往往比纺织城镇增长得更快。例如,杜伊斯堡从1848年的8,900人增长到1904年的106,700多人——到1900年,鲁尔地区的繁荣城镇已拥有近200万居民,他们生产了德意志帝国约一半的煤炭、三分之一的生铁和钢铁。这一人口自1850年以来已增长了七倍。像许多附近的煤矿城镇一样,重工业城市依赖年轻的男性劳动力;这反映在鲁尔工业城市的高性别比上,其性别比在波鸿(Bochum)达到139(1871年)、多特蒙德(Dortmund)达到120(1870年)和埃森(Essen)达到127(1871年)。

与纺织城市一样,重工业城市也有高流动率,因为成千上万的男性和女性——在这种情况下,男性多于女性——来来往往。例如,在1880年至1900年间,有超过23.2万人迁入波鸿,至少有19.48万人离开。这类城市高度男性化的劳动力、临时工作的普遍性以及工业工作的不稳定性意味着,在这种城市经济中,移民率可能最高,尤其是因为雇主故意让单身男性成为最后被雇佣和最先被解雇的人。事实上,鲁尔工业城市的总移民率高于其他城镇,波鸿的移民率接近60%。

商业和服务功能对于19世纪的城市化经济至关重要——主要致力于商业、行政和服务的城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纪里不断扩张。然而,与许多工业城市不同,这些城市并非新出现的;相反,商业和行政中心往往在19世纪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数个世纪,并且规模相当大。因此,它们并没有像从小镇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那样经历指数级增长。例如,科隆(Cologne)是银行、保险以及布料和金属贸易的中心。1800年,它是莱茵-鲁尔地区的最大城市,人口为5万。到中世纪时,该市人口翻了一番,到1900年,居民人数达到37.3万,但科隆在规模上已不再突出。与矿业和冶金中心不同,这些城市中女性占多数。例如,科隆的性别比在1867年后降至100以下,并在本世纪剩余时间里保持在99.8到96.1之间;到1901年,巴黎的性别比为89。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城市中有许多女性,而且就业可能稍显稳定,现有的流动率指标表明,行政城市可能比重工业中心的流入和流出移民数量更少。科隆的总移民率保持在32%以下,而鲁尔冶金中心在1900年前的二十年间则上升到50%或60%。

普鲁士的数据允许我们对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德国进行细致入微的移民分析,这为法国和其他地区提供了启示。城市与其周边地区的紧密联系孕育了持续不断的往返流动,这种流动通常超过了更为引人注目的外国人的到来。不同的职业群体,如公务员、年轻无技术男性和女佣,有着各自独特的流动节奏。尽管这些城市是大型工厂城市,但纺织城市的吸引力主要局限于本地区。工业城市中高出生率与商业和行政城市中低出生率形成鲜明对比,因为后者主要由率先实行家庭限制(白领工人)和单身女佣组成。工业时代城市化移民最显著的特征是高流动率,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背景。我们可以推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60年里,欧洲人“并非仅仅是城市居民或农村土包子,也并非整齐地划分为农业从业者和工业工人。相反,他们是一个区域经济机会和约束网络的一部分,一个共享知识和不断扩展的亲属关系网络的系统”。

这些高流动率在20世纪有所下降,最明显的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间期的大萧条。尽管20世纪具有现代性,但它并没有带来流动率的上升。因此,尽管前工业时代的流动率高于曾经的假设,工业时代的流动率是前所未有的,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流动率与现代性之间并无必然联系;高流动率的桂冠属于1850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时期。

注释省略

参考书目

Anderson, Michael: 《西北欧人口变化(1750—1850)》,伦敦,1988年。

Armengaud, André: 《欧洲人口(1700—1914)》,载于《欧洲经济史》第3卷:《工业革命(1700—1》,由C. Cipolla编辑,纽约,1976年,第29页。

Bade, Klaus: 《劳动、迁移与国家:德国从19世纪末到大萧条开始》,载于Klaus Bade(主编):《19世纪和20世纪德国的人口、劳动与迁移》,利明顿温泉,1987年,第59—85页。

Berkner, Lutz: 《家庭、社会结构与乡村工业:18世纪瓦尔德维特尔和佩伊德考的比较研究》,剑桥,马萨诸塞州,1973年。

Chatelain, Abel: 《1800—1914年法国的临时移民》,里尔,1977年,第1—2卷。

De Vries, Jan: 《欧洲城市化(1500—1800)》,剑桥,马萨诸塞州,1984年。

Friedrichs, Christopher: 《战争时代的城镇社会:诺德林根(1580—1720)》,普林斯顿,新泽西州,1979年。

Goubert, Pierre: 《博韦及其地区(1600—1750)》,巴黎,1960年。

Gullickson, Gay: 《奥费的纺织工与织布工:法国乡村工业与性别分工(1750—1850)》,剑桥,1986年。

Gutmann, Myron: 《走向现代经济:1500—1800年的欧洲早期工业》,纽约,1988年。

Hochstadt, Steve: 《前工业化德国的迁移》,载于《中欧历史》第16卷(1983),第195—224页。

Hochstadt, Steve: 《流动与现代性:1830—1989年的德国迁移》,安阿伯,密歇根州,1999年。

Hohenberg, Paul / Lees, Lynn: 《欧洲城市的形成(1000—1950)》,剑桥,马萨诸塞州,1985年。

Jackson, James Jr.: 《1867—1890年杜伊斯堡的迁移:职业与家庭背景》,载于《城市历史杂志》第8卷(1982),第235—270页。

Jackson, James Jr.: 《1850—1900年鲁尔谷的迁移与城市化》,大西洋高地,新泽西州,1997年。

Kertzer, David / Hogan, Dennis: 《流动的人群:1865—1921年意大利社区的迁移》,载于《社会科学历史》第9卷(1985),第1—23页。

Klessmann, Christopher: 《工业德国中长距离迁移、整合与隔离的少数民族:鲁尔波兰人的案例》,载于Klaus Bade(主编):《19世纪和20世纪德国的人口、劳动与迁移》,利明顿温泉,1987年,第101—114页。

Köllmann, Wolfgang: 《工业化前后巴门的人口》,载于David Glass等(主编):《历史中的人口》,伦敦,1965年,第588—607页。

Langewiesche, Dieter: 《高工业化时期的迁移运动:1880—1914年德国的区域、城市间和城市内流动性》,载于《社会与经济史季刊》第64卷(1977),第1—40页。

Le Roy Ladurie, Emmanuel: 《法国城市史》,巴黎,1981年,第3卷:《古典城市》。

Lis, Catharina / Soly, Hugo: 《前工业化欧洲的贫困与资本主义》,大西洋高地,新泽西州,1979年。

Lucassen, Jan / Lucassen, Leo: 《重新审视1500—1900年的迁移转型:欧洲案例对全球历史的贡献》,载于《全球历史杂志》第4卷(2009),第347—377页。

Mitterauer, Michael / Sieder, Reinhard: 《欧洲家庭:从中世纪到现代的父权制到伙伴关系》,芝加哥,1977年。

Moch, Leslie Page: 《欧洲移民:自1650年以来的西欧迁移》,布鲁明顿,印第安纳州,2003年。

Moulin, Marie-Anne: 《18世纪利穆赞的石匠》,克莱蒙费朗,1986年。

Perkins, J. A.: 《1850—1914年德国农业革命》,载于《欧洲经济史杂志》第10卷(1981),第71—118页。

Sabean, David: 《家庭形成与地理迁移:1760—1900年符腾堡村庄的家庭登记研究》,载于《历史人口学年鉴》(1970),第275—294页。

Tilly, Charles: 《现代欧洲历史中的迁移》,载于William McNeill等(主编):《人类迁移:模式与政策》,布鲁明顿,印第安纳州,1978年,第48—74页。

Todd, Emmanuel: 《18世纪阿图瓦和托斯卡纳的地理迁移与生命周期》,载于《年鉴E. S. C.》第30卷(1975),第726—744页。

Weber, Adna: 《19世纪城市增长:一项统计研究》,伊萨卡,纽约州,1967年。

EGO:《欧洲历史在线杂志》发布

相关内容

到陕西旅游五天攻略,西安五...
西安,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一直是众...
2025-08-31 00:48:10
假期去陕西旅游费用,西安五...
西安,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都,一直是我心中的向往之地。终于,在这...
2025-08-31 00:46:22
潘伟力:穆帅是曼联近十年成...
潘伟力:穆帅是曼联近十年成绩最好主帅 回曼联很好
2025-08-31 00:43:28
原创 ...
三国之中,刘备的天下可谓是得之不易 他从一个织席贩履的平民脱胎换骨...
2025-08-31 00:36:13
原创 ...
1957年11月,毛泽东受邀访问苏联,这是他第二次访问苏联,也是最...
2025-08-31 00:35:27
原创 ...
导语:我们经常看历史小说和电视剧,就会发现当时人们往往都把银子作为...
2025-08-31 00:35:10
原创 ...
说起中国最耻辱的一个朝代,你们想到的是不是清朝,但是在我心中,这个...
2025-08-31 00:35:09
原创 ...
刘邦对戚夫人情深义重,为何不为她废掉吕后?讲出来你可能不信 刘邦,...
2025-08-31 00:34:46
原创 ...
历史上真正的商鞅是什么样子?首先商鞅变法推进了历史的进程,使秦国国...
2025-08-31 00:34:37

热门资讯

原创 李... 据说,李渊在太原起义之初,因为李世民在其中居功至伟,于是对李世民承诺,事成之后将立他为太子,但李世民...
原创 古... 越是位高权重的人越是惜命,比如秦始皇为了长生不老,费尽心力寻求不死仙药。后世也有许多皇帝召来江湖术士...
原创 刘... 吕雉:被误解的西汉传奇女主 “我的天呐,在咱们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上,涌现出了不少叱咤风云的女性人物,...
北周大将独孤信一共有七个女儿,... 历史上最牛的的岳父,当属南北朝时期的独孤信了,他有三个女儿都嫁给皇帝做皇后了,因此他也成为了史上最强...
原创 古... 在许多古装电视剧和小说里,我们都能够看到这样的情节。 一个穿着打扮不俗的人,在饭店里直接掏出一锭银子...
原创 日... 发生在二十世纪初东北的日俄战争,最终以日本将强大的沙俄拉下马,成为远东霸主而结束。在这场新兴东亚霸主...
原创 梁... 宋江完成了招安,梁山军被朝廷安排南征北战,在未招安之前基本上没有打过败仗,也没有损失过大将和主要战将...
原创 康... 据历史记录,康熙大帝曾经向曹家承诺:“只要我大清朝还在,就能保证你曹家的荣华富贵。康熙皇帝把行宫定在...
原创 突... 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处于生死存亡的最关键时刻。 由于数次大规模交锋的失败,他们已失去了底格里斯河...
原创 古... 古代封建王朝时期,封赏“王侯”爵位应该属于至高无上的荣誉,除了本身就是皇室子孙以外,其他朝廷重臣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