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中,梁山好汉因为征讨方腊而损失惨重,使得最终的结局成为悲剧,也让不少读者愤愤不平。
关于梁山征讨方腊的故事,不少读者认为是中了朝廷的计谋,梁山好汉属于是被宋徽宗当枪使。
到最后的结果是两败俱伤,方腊在江南起义最终被镇压,梁山也因为死伤惨重而不能威胁朝廷。
所以宋徽宗才是最后的大赢家。
但问题是梁山好汉征讨方腊,真的是宋徽宗一手策划的阴谋吗?征讨方腊的真正推手是谁呢?
1、宋徽宗就是耳根子软
按照水浒原著的设定,宋徽宗是个“至圣至明”的天子,但他的确任用奸臣祸乱朝纲。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宋徽宗不讲人情。
相反不少时候宋徽宗都挺厚道的,不论是对梁山好汉还是对李师师,甚至对跟他毫无交情的燕青,他私下为人处世还真没地说。
不过就是耳根子软,特别容易被奸臣所蛊惑,当然也很容易被忠良的进谏所打动,其实说到底就是没多少主见。
但是宋徽宗从来没有想过要加害梁山好汉。
在梁山一众被朝廷所招安后,众将屯驻在新曹门外安营扎寨,宋徽宗特意要求在宣德楼检阅他们,而且对梁山好汉的印象非常好。
“且说道君皇帝,同百官在宣德楼上,看了梁山泊宋江等这一行部从,喜动龙颜,心中大悦,与百官道:‘此辈好汉,真英雄也!’叹羡不已。”
随后还在光禄寺设宴款待众将,梁山好汉在文德殿谢恩之后,宋徽宗当时就想对他们加官进爵。
但此时仅仅是宋徽宗口头上答应授职,还没有正式拟定职务对外公布,然后就被枢密院官员给截胡了。
枢密院表示无功不受禄,此时不应该对梁山好汉进行封赏,要不然就是鼓动其他人造反。
“新降之人,未效功劳,不可辄便加爵,可待日後征讨,建立功勋,量加官赏。”
不但拒绝宋徽宗封官的想法,而且表示宋江大军屯驻京师是个威胁,要求对梁山好汉分批进行处置。
如果以前是京师的将领,那就官复原职留京师效力;如果是地方上的战将,那就哪来的还回哪去。
至于其他没有出身的好汉,自然也不能让他们聚集在一起,而是要分五路安插在山东、河北,这样才能把梁山的势力消化掉。
宋徽宗耳根子软,而且枢密院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因此说好的封官也吹了,反而公布对梁山好汉的分散计划。
导致梁山好汉的不满,宋徽宗得知后正不知如何处理,枢密院童贯就献上了馊主意,不如把梁山好汉赚到一起消灭掉。
“以臣愚意,不若陛下传旨,赚入京城,将此一百八人,尽数剿除,然後分散他的军马,以绝国家之患。”
前面说了,宋徽宗对梁山好汉挺有好感的,所以对于铲除他们的计划,在心里思索良久不能决断。
当然这不是童贯个人的主意,而是四大奸臣商量好后由童贯上奏的,不过被殿前太尉宿元景给反驳了。
因为宿元景有更好的主意:
要是清剿梁山好汉,肯定容易导致叛乱,到时候在京城闹起来,危险系数就太高了;所以宿元景提议让梁山好汉征辽。
因为此时辽国南下侵扰,北宋官军压根不是辽军的对手,那干嘛不然梁山好汉发挥余热,让他们跟辽国拼个输赢。
赢了辽国,皆大欢喜;输了辽国,梁山好汉也不是朝廷的威胁了,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以臣愚见,正好差宋江等全夥良将,部领所属军将人马,直抵本境,收伏辽贼,令此辈好汉建功,进用於国,实有便益。”
宋徽宗耳根子软啊,一听这个主意更划算靠谱,立马表示同意让宋江征辽。
对于征辽宋江没有任何意见,其他梁山好汉也并没有反对,相反对征辽还都挺热情的。
因为宋徽宗在圣旨上许诺了:
“寡人征虏破辽,早奏凯歌而回,朕当重加录用;其众将校,量功加爵。卿勿怠焉!”
所以征辽是皆大欢喜的处理结果。
2、宋徽宗压根没想让梁山征方腊
在百回本《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征讨辽国结束后,正好赶上了方腊在江南起义。
此时的梁山好汉刚班师回朝接受封赏,不过宋江和卢俊义及以下众好汉,都因为封赏过低而不爽。
甚至水军头领李俊等人找来军师吴用,谋划在京师举兵起事后打回梁山,只不过最终被宋江给按了下去。
当然宋江心里也气不过:
“想我生来八字浅薄,年运蹇滞。破辽受了许多劳苦,今日连累众兄弟无功,我自职小官微,因此愁闷。”
受封后的好汉被朝廷下旨,命令他们只许屯驻在城外,而不许他们进城或胡乱走动,不然就是军法从事。
而此时方腊起义已经爆发,他在江南攻占八州二十五县,甚至直接称帝与宋朝对抗,已经属于必须马上镇压的行列了。
但是宋徽宗或者四大奸臣,并没有任何人提出让梁山好汉带兵征讨,相反朝廷已经安排好了平定的人选。
“如今江南草寇方腊反了,占了八州二十五县,从睦州起,直至润州,自号为一国,早晚来打扬州。因此朝廷已差下张招讨、刘都督去捕。”
征讨方腊挂帅的人是张招讨和刘都督,参与作战的主要是宋朝的官军,梁山好汉完全被排斥在外了。
这里的刘都督,后文明确提到是两宋之交的名将刘光世,刘光世的确跟着老爹刘艳延庆,参与了对方腊的征讨。
这里并不算脱离史实。
而张招讨则自始至终没有提到名字,有说法称张招讨是名臣张叔夜,这显然是无稽之谈。
不光正史上张叔夜没有参与过征讨方腊,就算在水浒原著里也不符合剧情发展,梁山泊招安时张叔夜还是济州知府。
短短一年时间就升任为招讨的概率为零。
但不管怎么说,宋徽宗和奸臣集团,并没有想过让梁山征讨方腊,到时候两败俱伤好坐收渔翁之利。
所以并不能说是对梁山好汉的算计,毕竟朝廷最初是让官军上阵的。
3、是梁山主动要求征方腊的
按照水浒原著的描述,梁山参与征讨方腊就是个意外,意外的起因是燕青和李逵偷偷进城。
前面已经说过了,梁山班师回朝后其实上被圈禁了,屯驻在城外不允许私自走动。
但李逵还是和燕青一起溜进城了,结果遇到一个军汉和一户人家吵闹,军汉提到自己要跟随张招讨去江南作战。
燕青二人劝架后,从汉子口中得知方腊造反,朝廷派张招讨、刘都督南征的事,俩人赶紧回去禀告给军师吴用。
吴用的表现是啥呢?
“吴用见说,心中大喜,来对宋先锋说知江南方腊造反,朝廷已遣张招讨领兵。”
吴用为啥听说方腊造反特别高兴呢?
因为现在梁山好汉不但封赏太低,而且还作为眼中钉被朝廷圈禁了,那日子过得简直是生不如死。
现在完全可以趁着方腊造反,给朝廷打报告要求参与南征,不但能够解除圈禁,而且能够靠战功封得更高的封赏。
事实上不光吴用是这么想的,老大哥宋江也是这么想的:“我等诸将军马,闲居在此,甚是不宜;不若使人去告知宿太尉,令其于天子前保奏,我等情愿起兵,前去征进。”
当然光宋江和吴用一厢情愿还不行,还得给兄弟们打好招呼啊,万一兄弟们不乐意咋整?
结果叫过来梁山好汉一开会,大家伙一致同意参与对方腊的作战,而是情绪还都十分高涨。
“当时会集诸将商议,尽皆欢喜。”
为了能顺利入局,宋江还特意去拜会了殿前太尉宿元景,希望宿元景疏通关系举荐梁山,宿元景顺水推舟的就同意了。
“某等情愿部领兵马,前去征剿。尽忠报国,望恩相于天子前提奏则个!”
第二天宿元景就给宋徽宗上奏了,表示不光要陪张招讨带大军前去,最好能让征辽得胜的梁山参与,这样镇压获胜率就大大增加了。
“从谏如流”的宋徽宗当即同意。
也不知道宿元景是否私下串联,反正张招讨等人也极力推荐宋江,于是梁山好汉顺利入局进入战斗序列。
而且还一跃而成为主力。
其实这真不是宋江的擅作主张,而是梁山好汉全体投票通过的,毕竟他们也想靠战功获得封赏。
甚至战死也在所不惜。
比如解珍、解宝俩兄弟说过:
“受了国家诰命,穿了锦袄子,今日为朝廷,便粉骨碎身,报答仁兄,也不为多。”
再比如阮家兄弟也有过类似的表述:
“我哥哥今日为国家大事,折了性命,也强似死在梁山泊,埋没了名目。”
所以梁山征讨方腊,并不存在是朝廷让两虎相争,也不是宋江一厢情愿地卖命,而是大多数梁山好汉都认可的决策。
事实上征讨下来梁山也不亏,活着的好汉都封给了地方实权官职,战死的好汉有后代的也都进行了封赏,没有后代也立庙进行了祭祀。
所以酿成损失惨重的悲剧,也并不能怪的朝廷和宋江头上,毕竟这是梁山自己选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