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群臣瞠目结舌,目睹奇景:明太祖朱元璋,手持宝剑,于晨光中追逐着太子朱标的身影,场面令人愕然。
朱元璋边喘粗气边吼叫:“你这小子,有种就别溜!”
"倘若你能将宝剑变幻为棍,我定当驻足不逃。" 朱标同样毫不退让地回应道。
究竟是何等缘由,竟使得这对素来楷模般的父子,不顾朝臣们的侧目围观,也要公然上演一场争斗?
【朱元璋的“福星”】
在朱元璋眼中,朱标这位皇子与众不同,有别于其他诸子。
朱标,身为朱元璋之长子,更是其父心目中的吉祥之星。他不仅承载着家族血脉的首传重任,更是朱元璋命运中的福祉象征,备受倚重与宠爱。
1335年,朱元璋挥师进击集庆,即现今的南京。此城乃元朝军事要地,城墙巍峨,元军密布,加之城内粮草充沛,实为一块难以攻克的顽石。
朱元璋麾下的义军勇猛无比,却在兵力与装备上远不及元军。此番已是朱元璋三度挥师集庆,遗憾的是,这座城池依旧屹立不倒,未能顺利收入囊中。
望着集庆城墙下义军将士纷纷倒下,朱元璋心中暗自权衡,撤退的念头悄然浮现。恰在此时,一封来自后方的家书悄然抵达,打乱了他的思绪。
朱元璋揭开信笺,瞬间心潮澎湃。“吾为父矣,得子之喜,难以言表。”言罢,他爽朗的笑声回荡在空中,久久不息。
他深感初为人父的喜悦难以言表,遂奔至邻近小山之巅,寻得一块巍峨巨石,挥毫刻下八字誓言:“登临此石,子孙绵延无忧。”
朱元璋早年历经亲人相继离世之痛,这让他对家人与亲情的向往远超常人。正因如此,他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实属情理之中。
新晋父亲朱元璋心境已变,他默默许下誓言,绝不退缩。想到妻儿在后,他誓要为家人打造一个安宁的世界,让他们远离恐惧。因此,他毅然决然地颁下命令,全力向城池进发。
出乎意料的是,就在两日之后,那座曾令朱元璋百般无奈、无计可施的集庆城,竟悄然举起了白旗,宣告投降。
朱元璋满心欢喜,见人就夸耀:“吾儿实乃福星降世,其诞生之际,元军竟出城投降。此等吉兆,预示着他必将成就一番霸业,成为万众归心的君主。”
从这一幕不难发现,朱元璋对儿子朱标寄予深切期望。正是在此刻,他已下定决心,要将朱标确立为未来的储君,即太子之位。
朱元璋在创立大明王朝后,随即立朱标为储君,倾尽心力栽培这位未来的君主,用尽各种策略与方法,只为将他锻造成一位英明的继承者。
朱元璋为朱标广纳贤师,几乎囊括了那个时代所有杰出的学者。在诸位恩师的悉心栽培下,朱标精通古今学问,阅读广泛,众师长皆视其为潜力无穷的未来之星。
在此期间,朱元璋为朱标构筑了一支顶尖的辅助阵容。徐达、常遇春、冯胜等武将,以及赵庸、王溥、杨宪等文官,包括张兴祖、耿炳文、邓愈、汤和等贤能之士,皆齐聚太子府,共襄大计。
如此强大的团队配置,即便是扶不起的阿斗,也能被雕琢成器。更别提朱标了,他文治武功皆出类拔萃,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十八般武艺信手拈来。
朱标究竟有何等能耐?昔日蓝玉曾向朱标示警,让他提防燕王朱棣。而朱标却淡然回应:“吾弟年幼无知,莫要与他计较。”
显然,朱标对朱棣的那点能耐不屑一顾,这无形之中彰显了朱标自身的卓越才能。从这一细节中,不难看出朱标的出类拔萃。
【这个儿子有些“叛逆”】
朱元璋对朱标倾注心血,竭尽所能。但渐渐地,他察觉到这位寄予重托的儿子似乎有些“不从”,总是与他意见相左,爱唱反调。
朱元璋对贪官污吏向来痛恨至极,一旦察觉有人以权谋私,必定严惩不贷。其手段之严厉,致使多人因此丧命。
朱标屡谏朱元璋,应以仁心仁术驭民,减少无谓的腥风血雨,广施恩泽以安天下。
胡惟庸一案震惊朝野,牵连甚广,数万生灵遭殃,多因朱元璋严旨而命丧黄泉。太子朱标屡劝其父收敛杀戮,然朱元璋铁石心肠,对谏言置若罔闻。
随后,朱标的恩师宋濂亦遭波及,面临秋后处斩的严惩。朱标心急如焚,再度跪于朱元璋面前,恳请父皇能法外开恩,宽恕宋濂一命。
朱元璋对此大为不悦,严厉地责备了朱标。幸得马皇后出面斡旋,一番劝解之下,朱元璋终是网开一面,对宋濂从宽处理。
【父追子逃为哪般?】
朱元璋对总是与自己意见相左的朱标颇感不满。终于,某一事件如同导火索,引爆了他积压已久的怒火。
朱元璋心爱的孙贵妃离世,令他情绪沉痛。为此,在早朝上,他特地颁布旨意,命令满朝文武,甚至包括太子朱标,均需身着丧服,共同悼念逝去的孙贵妃,以示哀思。
闻听诏令,大臣们虽心怀百般不愿,却也只能无奈接旨。唯独朱标挺身而出,向朱元璋陈情:“父皇,儿臣难以遵从。孙贵妃非我生母,依礼,儿臣及朝中三品以上官员均无需为其守丧。父皇此旨,似有违礼制。”
朱元璋心中本已憋闷,闻朱标此言,瞬间怒不可遏,火气直冲云霄。
他爽朗一笑,言道:“甚好甚好,我本意让名士大儒教导你读书,是盼你助我一臂之力。如今却成了你训诫于我。今日,我便要好好管教管教你这顽皮之子。”
言罢,朱元璋猛然抽出腰间佩剑,疾步至朱标跟前,剑光一闪,直指其前。
朱标见状,心中暗道好汉不与势斗,随即转身疾驰而去,全然不顾太子应有的仪态,尽显狼狈之态。
大臣们顿时愣住了,只见朱元璋与朱标上演了一场追逐戏码。一人在后紧追不舍,边追边嚷:“小兔崽子,有种别溜!”另一人则在前头边跑边笑答:“你若把宝剑换成棍棒,我定驻足不逃。”
众大臣恍然大悟,慌忙上前劝阻。毕竟,不论是圣上朱元璋,还是太子朱标,一旦有所损伤,他们皆难逃问责之虞。
朱元璋已筋疲力尽,不得不弃剑而言:“你曾言,若我持棍,你便不逃,可对?”言语间,透露出一丝无奈与挑战。
朱标闻言驻足,轻声回应:“古人云,小惩大诫,父执剑则避之。我非惧剑而逃,实乃遵循先贤之训,避重就轻耳。”
朱元璋恍然大悟,忆起孔子之言:父母教训子女,小惩大诫,子女当恭顺接受;若刑罚过重,子女则需逃避,以防双亲怒而失度,铸成大憾,彼时追悔莫及。
朱元璋心中暗道:“这小子何故奔跑间屡屡停歇?原是顾虑我年迈易摔,特意放缓脚步等候于我。”
思绪至此,朱元璋心中的怒火渐渐平息,他与儿子之间的嫌隙也随之烟消云散,二人重归于好,仿佛一切未曾发生。
【朱元璋的良苦用心】
朱元璋严惩不贷的背后,皆因对朱标的深切期望。然而,朱标似乎并未领悟这份苦心,屡屡与父皇意见相左,让朱元璋心中不免生出几分无奈与不悦。
一回,朱标再度向朱元璋进言,力倡施行仁政。朱元璋闻言怒不可遏,随即下令取来一根荆条,狠狠掷于朱标脚下。
朱元璋命朱标执起荆条,而朱标却面露迟疑,迟迟未动。
朱元璋语重心长地比喻:“国家犹如这荆条,我此刻正为你拔除其上的尖刺,望你登基之后,能免受其害,顺利执掌大权。”
朱元璋的每一举动皆透露出深沉的谋划,他倾尽心力,旨在为朱标铺设一条康庄大道,此般苦心孤诣,尽显无遗。
可悲的是,尽管朱元璋为朱标倾尽心力,寄予厚望,这位皇子却不幸早逝。朱元璋多年的筹划与期盼,终究化作了泡影,付诸东流。
或许是出于弥补之心,朱元璋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扶上了储君之位。然而,朱允炆的才干远逊于其父朱标,终因一系列失策,激得朱棣起兵反叛,致使大明江山易主。回想当初,朱元璋若直接立朱棣为太子,或许局面会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