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这些事件,表面上看起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这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的两句话,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本书中的主人公——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
万历皇帝1563年出生于北京裕王府。这一年是嘉靖四十一年。整个裕王府张灯结彩,前来道贺的人络绎不绝。因为他是穆总朱载垕的第三子,而前两个都早早夭折了。他的祖父并没有因为他的出生而高兴,而是产生一种愤恨的心理。因为这个,五岁之前,都没人敢给他起名字。五岁的时候,穆宗才给他起了朱翊钧这个名字。他的父亲穆总对他说:赐你名字,名为钧,是说圣王制驭天下,犹如制器之转钧也,这其中的含义是非常的重大的。你应当年年不忘,时常提醒自己。
隆庆二年,朱翊钧八岁的那年冬天,他的父亲隆庆皇帝给他举行了象征成人的冠礼,被立为皇太子。几个月之后,隆庆皇帝就因病驾崩,托孤给几个信得过的内阁大学士,这其中就有张居正,后来帮助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在驾崩之际,隆庆皇帝写下了遗诏,由司礼监太监冯宝宣读这份遗诏,大致的意思就是说:朕不行了,皇帝给你做吧,以后你要依三辅臣和司礼监的辅导,用贤使能,不要荒废了,保住这份帝业。同年六月初十,朱翊钧继位,第二年改元万历。
继位之后的万历皇帝,万历皇帝从一开始就坚持按照祖宗的旧制,读书做功课,每天的功课内容主要有三个内容:经书,书法,历史。读书休息的间隙,授课的老师可以休息,年轻的万历还要批改奏折。说是批改奏折,其实就是“票拟”,就是这些奏折本章都已经由各位大学士看过了,而且该如何批示,都是由这些大学士写好了,皇帝只是用朱笔在奏折上抄写一遍,更多的时候像是在练字。而且大多数都很简单,差不多是“如拟”、“知道了”的意思。皇帝只是亲自批写几本,其他的都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用朱笔代劳。而这个时候的万历皇帝还不知道这样简单重复的抄写到底有什么意义。
1572年到1582年,是欣欣向荣的十年,北方和东南的战争也都没有再发生,老百姓的生活也都安居乐业。国库有渐渐地充实起来。这些成就离不开一个人,隆庆皇帝托孤大臣中的一个人——张居正。
明朝在开国之处的时候,也像前朝一样,设立过丞相的职位,但是都被太祖洪武皇帝杀了,并且下令以后再不设丞相职位。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内阁大学士在某种程度上就行使了丞相的权利。张居正后来成为了首辅内阁大学士。
张居正偶尔感到腹痛,皇帝要亲手调制椒汤面给先生食用。万历皇帝对张居正大学士可谓是言听计从,一个原因是当时皇帝自己毕竟年幼,需要有人帮助自己,虽然很多事情自己都没有发表意见的权利。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朝中,很多人都是张居正的人。连皇帝要任命一个职位,都是由张居正和冯保先筛选过的。1577年秋天,张居正的父亲在湖广江陵去世,按照规定,是要停职回家守丧三年的,叫做“丁忧”。张居正报告丁忧,这使得年轻的万历感到不安。因为虽然当时已经十五岁了,但是国家大事仍然需要元辅相助。而且,之前也有因为官职的重要,由皇帝令“夺情”而不丁忧的,也不是没有这样的先例。张居正接连上书三次,请求丁忧,万历以恳请和命令的语气要求张先生在职居丧。这也充分说明了张居正当时对于万历来说是很重要的。
万历十年六月,一代名臣张居正病逝,万历皇帝从此开始亲政。中间的这十年张居正在各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使经济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这让很早登基的万历皇帝感到深深的悲伤和难受。
万历十四年,万历皇帝开始沉湎于酒色之中,也有人说是染上了鸦片,众说风云。最后的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去庙堂,不见任何人,不批任何奏折。就在万历皇帝身处深宫,“万事不理”的时候,辽金后金迅速崛起,开始像明军进攻,辽东战争爆发。当时万历皇帝用人不当,明军屡屡败北。万历四十八年,万历皇帝朱翊钧驾崩,传位给皇太子朱常洛,朱常洛八月继位,九月驾崩。后来为了纪念这个短命的皇帝,万历四十八年也是泰昌元年。
万历皇帝朱翊钧作为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后来人文对他的评价也大不相同,无论他后来怎么颓败,但是他作为一个皇帝,在很多方面的作为还是值得肯定的。政治方面,推行的奏章“考成法”,提高了朝廷机构的办事效率。军事方面,平定拜,援朝抗倭,用兵女真。经济方面,当时明朝的经济地位出于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当时就开始征收矿税银。在文化方面,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编撰的《天工开物》、汤显祖的《牡丹亭》都是在万历年间创作出来的。
所以赵先生认为,我们在对一件事情,一段历史,一个人做出评价的时候,要尽量的客观全面。对于万历皇帝朱翊钧的评价我更加赞成民国史学家白寿彝的话,是这样说的:明神宗在位四十八年,前十年奋发图强,中间十年由勤变懒,最后近三十年“万事不理”。他的主要特征,是贪酒、贪色、贪财而又贪权,始终“魁柄独持”,可谓操权有术,从这一点说,他不是一个庸人之辈。但他又缺乏明太祖、明成祖那样的雄才大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