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一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走向覆灭。
也是那一年,无数年轻人却陷入了迷惘和困惑。之前,他们都习惯跟随孙中山先生闹革命,只为推翻满清。
现如今,这个愿望已实现,后面的路该怎么走?所有年轻人,找不到为之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他们追求人生的意义,变得索然无味。
而此时,华夏大地上,有一所不起眼的学校,在那里,展开了一场历史上有名的问答。
问的人,是一名普通学校的校长,回答的人,更是一些看起来还是娃娃的学生。
魏校长讲课讲到最精彩时,突然停了下来,问学生:“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教室里一片安静,没有一个学生敢主动回答。
“如果没人回答,就只有一个个问了。”
当然,前面几个学生回答,都很平庸,也很现实:为光耀门楣而读书、为明礼而读书。甚至有个学生回答:为他爸而读书。
魏校长来到周恩来面前,望着眼前自己的得意门生,他可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
当魏校长叫到周恩来时,这时乱糟糟的教室,出奇的安静。
周恩来站起来,庄重的回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魏校长也曾迷茫过,当听到这个回答时,心中的谜团,一下豁然开朗。
他的内心有震惊和兴奋。激动地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彼时的周恩来,只有13岁。
毛泽东吟诵“孩儿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诗词,离开韶山去长沙时,已然是18岁。
1906年,朱德走出仪陇家乡到南充上学时,已经是20岁的已婚青年。
而周恩来才仅仅13岁,就语出惊人,忧国忧民。
在我看过的开国元勋里,没有谁比周恩来开悟得更早的了。
周恩来之所以能在13岁,这个小小年纪里,说出惊世之说,离不开这3位女人:生母、养母、乳母。
若没有她们,周恩来要想这么早明悟,至少推迟好几年,甚至有可能默默无闻一生。
岁月匆匆,如今之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今天,笔者要跟大家谈一谈发生在周恩来小时候的一些事,或许,了解了这些事,于今日望子成龙的年轻父母来说,会有诸多裨益。
1898年3月5日,淮安。
一家大宅院的一间小屋里,显得异常忙碌。在一位产妇痛苦不断的喊叫中,一个男婴出生了。
这个男婴便是周恩来。
周恩来的祖父叫周攀龙,周恩来降生的那一年,已不在人世。
周家祖上是绍兴人氏,因绍兴以产师爷著称,周攀龙携家搬到了淮安,谋了一份师爷来做,晚年捞到了个知县的职位。
谁知,前知县有后台,拒不交县印,等到周攀龙正式走马上任时,已是病魔缠身,不久离世。
周家本是名门望族,也因此开始没落。周攀龙留给四个儿子的,只有那所大宅院。二儿子周贻能,便是周恩来的生父。
二十四岁的周贻能,为人忠厚老实,常年在外地打工,还经常失业,生活的困苦磨得他抬不起头来,得知他有儿子了,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有了儿子,就有盼头。
周恩来刚出生,他的外祖父病危的消息,传到周贻能那里。考虑到妻子万冬儿刚生了孩子,身体虚弱,就不打算告诉她。
万家也算是淮阴的一个大户,外祖父万青选曾任淮阴知事,家境殷实,有十八个子女,外祖父最喜冬儿。冬儿不仅仅外貌出众,还善于理财。
周恩来出生第二天,万青选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陪伴他身边的家人就告诉他,冬儿生了个男孩。老人拿了周恩来的生辰八字,算了下,惊喜地说:“这孩子有大出息!叫冬儿好好养他。”
这一天,老人没留下遗憾,撒手人寰。
周恩来,从此成了夫妻俩的大宝贝,还取了个神奇的幼名:大鸾。
有神鸟之意。
周恩来还未满周岁时,周家又传来噩耗。
周恩来的幺叔周贻淦病危,幺叔那时才二十一,刚结婚没多久,还没子嗣。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的新婚妻子陈氏,内心很痛苦,如果丈夫走了,她这个没子嗣的寡妇,肯定遭人嫌。
周恩来是周家的长孙,也是唯一的孙子。周恩来的父母深知“人伦大义”,在四弟弥留之际,也好让弟媳有心灵上的依托,便把自己不满周岁的头胎儿子抱给他们“冲喜”。两个月后,幺叔辞世。
陈氏成了周恩来的养母。
陈氏那年二十二岁,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喜欢书画,熟读古文,唐诗宋词,很有才学。而且性情温婉,待人大气,善良。
陈氏寡居后,养子周恩来成了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和希望。
不外出,恪守妇道,把最炽热的母爱都给了幼年的周恩来。为更好的照顾好周恩来,还给周恩来请了一位最好的乳母:蒋江氏。
至此,周恩来有了三个母亲:生母万冬儿,养母陈氏,乳母蒋江氏。
1946年9月,美国记者李勃曼采访周恩来,周恩来不知不觉说起了自己的母亲:”嗣母陈氏,是受过教育的女子,在我五岁时就常给我讲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缘》等。
嗣母终日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乘继过来的;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这一部分。“
四岁,周恩来跟着陈氏读书、写字。五岁,学儿歌,诵读古诗词。
有一次,亲弟弟周恩溥玩小刀,差点伤到了周恩来的眼睛,陈氏吓坏了,小恩来可是她的希望!
从那时起,她把小恩来整天关在自己屋里,清晨,教周恩来读书识字,要是厌倦了,就给他讲一些历代英雄故事《韩信胯下之辱》、《岳飞传》和太平天国、义和团的传说。讲得最多的是南宋女英雄梁红玉的故事。
周恩来的童年,都是在陈氏膝下度过的。陈氏去世前,母子俩几乎从未分开过。也是这一段时间,养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小周恩来。
他对养母的感情,远远超过生母。叫陈氏:娘。叫生母:干妈。
养母死后,周恩来专门写了一篇《念娘文》。满怀深情地说:“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有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
周恩来给人印象,一直都是坚强、乐观的人。可是,每当思念他的养母时,内心是脆弱的。
1918年,留学日本的周恩来,写了一篇日记:
“我把带来的母亲亲笔写的诗本,打开来念了几篇,焚好了香,静坐一会儿,觉得心里非常的难受,那眼泪忍不住的要流下来。
计算母亲写诗的岁月,离现在整整的26年,那时候母亲才15岁,还在外婆家呢。想起来时光容易,墨迹还有,母亲已去世11年国,不知还想着我这儿子没有。”
与养母相对比,乳母蒋江氏,平日里周恩来叫她“蒋妈妈”,她是个“粗人”,出生在农民家庭,勤劳、善良。蒋妈妈的丈夫是裁缝,有时还去当轿夫。育有两个孩子,家境贫寒。
除了用乳汁哺育周恩来成长外,同时用自己的言行给他灌输了劳动人民的诚实朴素和勤劳善良,也教会了周恩来许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农家知识。
蒋妈妈经常带小恩来在宅院的空地上种瓜种菜,有时,小恩来自己学做。
他曾在花坛里埋下一粒瓜子,天天浇水,过了好些天,还是未长出苗来,他便跑去找蒋妈妈为何不出苗。蒋妈妈和蔼的摸着他头,笑着说:“傻孩子,现在是冬天,要春天种才行啊。”
第二年春天来了,蒋妈妈带着他种了几粒南瓜籽,果然出苗了,还结出了几个大南瓜。小恩来欢喜得跳来跳去,觉得蒋妈妈是无所不能。
小恩来常到大运河的蒋妈妈家玩耍,农活忙的时侯,就托付在一家小秀才那里读书。一天傍晚,雷雨交加,蒋妈妈打着伞去接他,要背着他走。他却扶着她说:“妈妈,我搀着你走,路滑。”
那里,小恩来接触到了穷苦人家的孩子,也深切感受到了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后来,蒋妈妈得知周恩来要到南开学校读书,竟然借了高利贷作为盘缠,千辛万苦地跑去看他,两人见面,抱头痛哭。
在她要离别周恩来时,周恩来知道蒋妈妈平日里吃斋念佛,特意送了她一个搪瓷碗。没想到,那一次见面,却是永别。
周恩来回忆说:“我的妈妈把我带到大运河她自己的家里。我从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
周恩来的父亲那一辈,是四兄弟。父亲和大伯常年在外打工,只够温饱。三叔一直瘫痪在床,不能劳作。幺叔才结婚,就病死了。
家里的整个重担,全部落在生母万冬儿身上,虽然周家已经破败,但再怎么说,也是有名望之家。
什么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该要的人情往来,生母都打理得井井有条,体体面面。
生母万冬儿从小就跟外祖父出入于官府大户,见过大场面,只有她才有能力当起周家的管家。生母去处理应酬时,总会把小恩来带在身边。
小恩来不喜生母讲究排场,要面子,有时忍不住会问:“干妈,为什么穷成这样,还死要面子呢?”
万冬儿摸着小恩来的小脸蛋,轻声的对他说:“等你长大了,就知道啦。”
后来周恩来当了国家总理后,才真正体会到了,当时,生母那样做也是情非得已,实属无奈。
周家缺钱少米,万冬儿要维持周家的体面,负责调解大家庭的矛盾。生母这种处理复杂家务,排解纠纷的才干也遗传给了周恩来。
三位母亲,给了童年周恩来三种不同的养分。周恩来的文采飞扬,才华横溢,离不开养母的敦敦教诲。
周恩来不搞特殊,一心为劳动人民,离不开乳母的言传身教。
周恩来,之所以成为全国人民爱戴的好总理“大管家”,离不开生母,从小给他待人处世的观念。
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国民党还都于南京,周恩来移居梅园新村。周恩来在重庆想起了远在千里之遥的家乡。
对送别会上的重庆记者说:“38年了,我没有回家,母亲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亲恩未报!”
1907年,30岁的生母万冬儿去世。
1908年,31岁的养母陈氏离开了人世。
1942年,68岁的乳母蒋江氏也永久的离开世上。
不得不感慨,是三位普通的母亲,教出了一个救人民于水火的周总理,给华夏民族培养出,为中国崛起的希望!
下一篇:用古罗马方法烤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