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已经退休半年的赵宗刚,接到了部队的返聘电话。
原因是部队里,一部装甲车出现了故障,整个连都急得团团转,束手无策之下只能麻烦他出手。
而赵宗刚他没有任何犹豫,直接辞掉工作归队。
那么,赵宗刚到底有多厉害呢?这些年他又做出了哪些贡献呢?
“革命的砖块”赵宗刚
赵宗刚是山东青岛市人,1968年出生,家里并不富裕,但父母都是淳朴善良的人,这一点让他印象很深。从小到大,他就喜欢钻研各种物品,经常帮助父母干些农活,初中毕业后,他就不上学了,扛着锄头走在田地里劳作。
赵父觉得这样对儿子的发展前途很不利,于是在他18岁那年把他送到部队上历练。最初赵宗刚想进坦克连,成为一名坦克兵,却没想到被分到了炊事班。
在别人眼里,炊事班是上不了台面的,不用打仗,不用冲到最前线,就连训练都比别人差。但赵宗刚并没这么想,秉着干一行爱一行的原则,他在厨房一待就是两年半,在家从来不下厨的他烧了一手好菜,过年过节招待亲戚就成了他的主场。
摸出门道的他,还亲自翻新了很多菜样,在他的潜意识里,只要食物供应跟得上,战士们才能更好地训练。
可刚刚熟悉了厨房的流程,赵宗刚就被调到了军队仓库管理物品出入,换岗的他没有掉链子,依旧把物品摆放整齐,记录清楚。
部队的首长都很喜欢他,认为赵宗刚踏实肯干,在得知他有驾驶证后,就把他调到了部队前方成了首领的驾驶员。这次可能是他入伍5年以来最“靠前”的位置了,他更是拿出了十足的热情对待工作。
连赵宗刚自己都说:“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别人来部队都是训练的,而他是来学东西的。因为突出的表现,赵宗刚成功被调入了坦克连,第一次可以近距离地触摸坦克。赵宗刚的心里兴奋不已,这是他儿时的梦想,也是他一直以来所期盼的。
为了弄懂坦克的原理构造,为现代化战争做铺垫,赵宗刚闲暇之余总泡在图书馆里研究,可他越是深入越觉得自己的行业选错了。
1993年的一天,部队进行实习演练,赵宝刚作为一名坦克兵参加。半路途中一声巨响,坦克坏在路上,他站在原地束手无策,虽说后来请了专家过来,但专家表示如果需要维修就得等上10天半个月。
部队最缺的就是维修技术人员,维修连是团里的“独苗”,每天的工作繁重,不可能给开后门。也就是从这一刻起,赵宗刚决定转连。
在提交申请书的时候,连长亲自找他谈话,毕竟坦克装甲兵才是他的梦想,如今要转战后勤部队保养坦克维修机器,这不是大材小用吗。赵宗钢铁了心要这么做,他觉得,工作没有高低之分,能为国家修理坦克保障出行安全也是十分重要的。
看着赵宗刚心意已决,连长报请团里批准了他的请求,将他转到了维修连。成为一名维修兵,赵宗刚半刻也不敢松懈,他知道一旦坦克出现任何问题,都有可能造成重大事故。
可现实情况却让他措手不及,他所了解的知识和队部经验不足以支持所有的维修,在一次部队演习中,一辆坦克毫无征兆地停止地停止了工作,在场所有的人找不到问题。被派到现场的赵宗刚,把坦克从上到下,里里外外找遍了也没看出毛病,焦急等待的战士在一旁询问:“赵班长,这坦克什么情况,还能修好吗?”
听到这话赵宗刚喉咙里像是塞了棉花,实在答不上来,自己根本不知道毛病在哪,无从下手,“给我点时间,再给我一点时间。”说出这话,赵宗刚有些心虚。
在得知问题出在发电机上,赵宗刚只能放弃,因为他不会维修,这辆故障坦克最终撤出了演习队伍,被打上了故障的标签。虽说谁都没有怪他,但自尊心要强的赵宗刚认为是自己的错,如果自己的工作再做得精一些,如果自己会修发电机...
这些事赵宝刚来来回回想了无数遍,没条件也要创造条件,既然不能外出培训,那就自己研究。发了工资赵宝刚迫不及待地买了9本关于发电机和维修方面的书籍。
工作的时候他研究,吃饭的时候他研究,就连睡觉的时候说梦话都是发电机,战友觉得赵宗刚已经着魔了。这么多年,没出过什么差错,但也没做过多大的贡献,就中规中矩的维修不好吗,非得把自己弄魔障了。
赵宗刚根本不管外界的评价,没日没夜地学理论,去实践。为了验证自己的成果,赵宗刚先拿连队的拖拉机做实验,后勤部队的老班长见他这样就想笑。“小赵啊,你快把这台破拖拉机拉走吧,报废好几年了,引擎早就不行了,你要能修好,我还得谢谢你呢。”
赵宗刚听完这话心里乐开了花,闲暇时光这台拖拉机被拆了又装,来来回回十几次,最后赵宗刚竟然开着拖拉机来到了后勤部。那位一开始嘲笑他的老班长两眼瞪得巨大,不可思议地看着地看着他。
这件事也让赵宗刚的名声大噪,所有人都知道维修队有个会修发电机的兵。但坦克的发电机和拖拉机不同,原理一样构造有些许差异。赵宗刚毛遂自荐,希望领导能给他个机会让他试试。
可上级领导有些犹豫不决,十几年了没人能成功过,每次坏了都得打报告让军区派人过来。不是不信任赵宗刚,只是实在不想冒这个险,一旦修不好机器就报废了,损失严重。
赵宗刚拍着胸脯让领导交给他,这次保证完成任务,这样的自信和坚毅打动了领导,首长同意让赵宗刚试试,赵宗刚立马找了两个帮手,承诺三天后将机器修好。
实现“装甲兵王”路
接到这项艰巨的任务,赵宗刚的心里踏实多了,这么些年的摸索终于到了实践的时候。三个人把机器全部拆下来,用笔记录着每个位置,一天18个小时的工作,让三个人有些体力不支,赵宗刚让战友赶快去休息,剩下的自己处理。
一天一夜过后,才终于把发电机全部拆完,在查看里面情况的时候,赵宗刚得出结论:发电机的内部积压了太多的垃圾,再加上今年就生锈,有些零件运转不起来,必须清除后重装。
第二天清晨,三人顾不上吃早饭,紧急地把坦克拆卸完成,清洗内部,维修发电机,怎么拆除的,就怎么装回去,整个过程不能有一丝的错漏。
整整三天,被修好的发电机终于可以启动,而且是完全修复成功。这件事让赵宗刚在团里出了名,所有人给他起了个外号“铁甲医生”。
得此一号,赵宗刚的工作量猛增,以前那些还得等待修理的坦克、拖拉机、叉车,一辆辆开在他的面前。赵宗刚看见到这些“宝贝”心里很是激动,一次次地实践也让他得到了相关经验,还用上了中医那一套“听声辨病”。
他认为发电机就跟人的心脏一样,也是可以通过望闻问切诊断,用手敲一敲听听声音就可以判断。
可是长时间听着巨大的响声,让他的左耳膜出现问题,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他用上了医生的听诊器。听诊器是放大声音最好的工具,能用于医院也能用于部队。带着听诊器听发电机故障的声音做到判断的准确,这个崭新的创举惊动了整个北部作战区。
上级领导非常重视赵宗刚的才能,他们希望赵宗刚能够将技术传授给其他人,一个人的能力非常有限,如果能带出一批维修精英,那么部队的机械生病了,就有了专门的医生。这个提议得到了赵宗刚的认可,在领导的安排下,赵宗刚培养了600多名技术骨干。
为了能检验这些人的“学业”,领导故意出考题让师傅徒弟一块考试。
首长给了每人三辆有故障的车,让他们分别说出故障的原因,限时十五分钟。很快大部分的学员都完成了,可赵宗刚还在不断地敲打听声,众人心想,这是徒弟要超过师傅了吗?
没过多久赵宗刚报告了第一辆和第二辆坦克车的问题,当问到第三辆的时候他清楚地回答,这辆车没有一点问题,是崭新的坦克。
听完回答的领导哈哈大笑,原来他们是想检验一下这个赵宗刚是否跟传闻的一样对自己的技术很是自信。看来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事,还没有出现。
在部队的生活了31年,49岁的赵宗刚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看着自己满墙的荣誉,他有些不舍。在这里,他大大小小的功章奖励都拿了个遍,是名副其实的“兵王”。退休离开部队的那天,他的战友、他的徒弟,哭成了泪人。
返回部队
回到家后,各大企业闻风而来,都给他开出了高薪,希望能把他纳入自己的麾下。赵宗刚也是再三犹豫,从军这么些年,政绩上战功满满,但对于自己的妻子儿子心里始终有愧,这次退伍,自己也想好好地弥补自己他们。
对于新工作,一定要选自己喜欢的,离家近的,否则就不会考虑了,最终赵宗刚入职到了济南的一家锅炉厂做厂长。对于这个他轻车熟路,在没成为维修兵之前,他10年的时间换了12个岗位,是全能型兵王。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的理念,在锅炉房里开始了他的后半生。
闲暇时光,他总是跟别人讲起自己在部队上维修坦克的故事,眼睛里充满自信与光芒。所有人都知道,厂长有多舍不得那段时光,虽然总是笑嘻嘻地说“那都过去了”,心里却始终放不下。
工作了半年后,赵宗刚慢慢地沉淀下来,虽然偶尔还会动手修理厂内的机器,但这里的机油味远远比不上部队的“香”。
一天中午吃过午饭,赵宗刚接到了部队打来的电话,“老赵啊,忙呢吗,有个事情叫你。”赵宗刚二话没说直接答应,请了假赶赴部队帮忙,原来部队新进了一批设备,这块维修领域是空白,想看看赵宗刚有没有意向再回来。
这个消息来得太过及时了,赵宗刚回了六个字:“坚决完成任务。”
回到锅炉厂,向上级领导说明白情况后,他直接辞掉了工作赶赴部队,甚至都没有跟部队谈过条件和报酬。妻子知道后心里并没有抱怨,这半年的时光丈夫心心念念的都是部队生活,人在家里,心在连队,只要他平安,没空陪着家人就算了吧。
得妻如此,赵宗刚心里感激,免了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部队的新设备研究上。那些徒弟见师父回来了,都眼巴巴地等着指导。
2022年,赵宗刚已经返聘部队4年了,每天还是带领着所有人奋斗在一线。此时的他已经是一级军士长,虽然每天沾满机油,但总是笑容满面,精力充沛地抵得上二十多岁的小伙子。
在部队大家都信服赵宗刚,有时总开玩笑地说:“师傅,你要是把你的技术申请专利,得挣不少钱呢。”
赵宗刚听完回答道:“这技术是部队的,不是我个人的,没有国家给我提供平台,我怎么发挥呢。”或许只有这样的人间大爱才配得上一路走来的赵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