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探源|在周原,寻找那座3000多年前的城
创始人
2025-08-28 13:33:34
0

  开栏的话:

  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在一个个考古现场,考古一线工作者从遗址、器物、人骨等实物证据中提取文明演化的关键信息,呈现文明形成的客观过程。

  即日起,新华社推出“文明探源”专栏,聚焦中国各地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持续追踪考古进展,从中追溯文明起源与发展脉络,揭示文明演进的内在逻辑,以期让广大读者更好地读懂中华文明。

  这是2025年2月25日拍摄的周原遗址(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冬末春初的周原遗址,薄纱般的轻雾笼罩着这片周人故土。路网、城墙、夯土、甲骨……随着曾经繁忙的考古探方逐渐保护性回填,3000多年前的这座城再次被黄土覆盖,仿佛一切重归沉寂。

  “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日前揭晓,陕西周原遗址入选。这里发现的先周时期大型夯土建筑群,为判断周原遗址为灭商前周人都邑提供了关键证据。

寻城

  “周原”曾经只是一个存在于文献中的名词。文献记载,3000多年前,周人先祖古公亶父率族人迁居至此,周原遗址也被认为是古公亶父迁岐后周人的活动中心区。

  《诗经·大雅》:“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周原这片土地广袤而肥沃,连堇葵苦菜都能生长得甘甜如饴——从中仍能感受到彼时先民在这里定居垦辟的欣喜。

  “广义上的周原东西长有70多公里,横跨渭河两岸。”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宋江宁说,“其中遗址面积较大、遗迹分布比较密集、聚落等级相对较高的就是狭义上的周原遗址,包括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岐山两县交界处的二十多个自然村,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

  这是2025年2月25日拍摄的周原遗址出土陶器。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周原的具体位置和核心区域在哪里,其遗址性质又是怎样?学界对这些关键问题未有定论。20世纪40年代,考古学家石璋如在这一区域开始进行田野调查,并提出此处就是古公亶父所迁之周都的看法,由此揭开了周原考古的序幕。

  此后80多年来,文物工作者在周原遗址多次开展考古工作。作为周文化的发祥地、西周王室宗庙与王臣聚居之地,周原遗址地下遗存极为丰富。这里陆续发现了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墓地、手工业作坊、青铜器窖藏和甲骨等丰富的先周及西周时期遗存。

  很久以来,这一区域就屡有青铜器出土。著名的何尊、毛公鼎、大小克鼎和史墙盘等均出土于此。1963年出土的何尊内底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这是2025年2月25日拍摄的周原遗址出土陶鬲。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从2020年开始,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周原考古队,对周原遗址继续进行考古发掘,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发现了约建于西周初的小城和西周晚期的大城城址,并在王家嘴首次发现先周时期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

  “规模宏大的城址、布局严整的建筑基址,在以前这一时期的考古发现中寥寥无几。”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周原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种建荣说,“这些发现,圆了周原考古人80多年的梦想。”

  探城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诗经·大雅》中如此记载古公亶父率领族人在岐山下定居之事。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为周的崛起奠定基础,此前却因缺乏明确的考古学证据而在学界存疑。

  在此轮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先周文化大型夯土建筑,为确认周原遗址是古公亶父迁岐的先周都邑提供了实证。

  这是2025年2月25日拍摄的周原遗址出土刻辞甲骨。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在王家嘴区域发现了一片先周文化大型夯土建筑带,南北长超过150米,并完整揭露了2座大型建筑。

  其中,王家嘴一号建筑,南北总长68米,东西宽34至37米,占地面积超过2500平方米,由门塾、东西厢房、前堂、后室、前后庭院构成。通过建筑叠压关系及C14测年数据,可认定一号建筑为先周文化遗迹。这是目前所见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先周文化大型夯土建筑,为确证周原为先周都邑所在提供了关键证据。

  这是2025年2月25日拍摄的周原遗址出土刻辞卜骨。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发现了建造于不同时期的宫城、小城和大城三座城垣,初步揭示了周原聚落的城垣结构。

  其中,小城和宫城均始建于商周之际,延续使用至西周灭亡。大城建于西周晚期,三重城墙在西周晚期时共存。三重城垣的发现,丰富了西周城墙结构形制与建筑工艺的认识,使周原西周城市结构和发展过程豁然清晰。

  这是2025年2月25日拍摄的周原遗址出土刻辞卜骨。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发现了卜甲、卜骨残片204片,初步辨识出刻辞180多字,在甲骨形制、年代、刻辞内容等方面多有新见。

  2025年2月25日,在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的周原田野考古中心,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实习员闫永强在整理周原遗址出土文物。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这些甲骨刻辞内容丰富,涉及天文历法、历史地理、军事战争、数字卦等多方面,如月相名“朏”,是在出土文献中的首次发现;发现的“秦人”刻辞,是迄今对秦的最早记载。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实习员闫永强说:“以‘朏’为例,对于研究早期月相与历日、复原西周年代等问题有极高的价值。”

 读城

  交错的道路、规整的院落、巨大的粮仓,周原遗址陆续发掘出土的遗迹遗存展现了先民生活的丰富多元、周文化的和谐典雅……从中可以不断释读出中华文明的厚重悠远。

  约50万平方米的周原宫城遗址,处处可见从前人们生活劳作的印记。考古工作者通过钻探发现宫城内遍布夯土建筑,多条道路纵横交错。在已发掘的王家嘴二号建筑,其年代为战国晚期,面积约1200平方米,初步判断为干栏式大型粮仓。

  疏密有致的大石块和小鹅卵石,将周原宫城西墙之外一条南北向道路的路面分为三层,在西墙边缘还有一组南北向陶排水管。“更为难得的是,我们还在路面上发现了清晰可见的车辙。”种建荣说,仅从这条道路就可以看出这座都邑建造的扎实精细:路面多层铺设、附近置有排水系统,与现在的道路建造方式非常相似。

  这是2025年2月25日拍摄的周原遗址出土“秦人”刻辞卜甲。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在周原这方厚重的土地上,层出不穷的考古发现不仅还原了先民生活,也让后人得以窥见中华礼仪之邦的深广源头。

  3000多年前,周王朝发祥于渭水之畔,开启了礼乐文明的先河。其中,崇德尚礼、任人唯贤、勤廉仁和等优秀品德,构筑起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基因,至今仍流淌在华夏子孙的血脉中。

  承载着藏礼于器、无言之教等社会治理目的的青铜礼器,正是一大见证。在周原遗址考古中,曾发掘出一大批影响深远的珍贵青铜器,数量之众、重器之多、造型之精、铭文之重要、内容之广泛,皆属举世罕见。

  这是2025年2月25日拍摄的周原遗址出土“美亭”陶文陶器。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出土于宝鸡扶风县庄白一号窖藏的史墙盘,内底的284字铭文字迹工整、文辞优美,记述了文、武、成、康、昭、穆、恭七世周王的主要功绩及墙家世五代祖考的生平经历和重要事迹。

  “一部家族谱,半本西周史。”史墙盘具有重要的历史、考古、文学和艺术价值,其铭文反映出周人将家族荣辱与国家兴衰寄于一体的观念,成为此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基础。

  这是2025年2月25日拍摄的周原遗址出土“美阳”陶文陶器。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随着周原遗址考古不断深入,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将得到进一步挖掘、阐释。“以周原遗址为代表的周文化、由周人首倡的礼乐文明和德政思想,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赓续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成为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血脉。”宝鸡周原博物院院长付博说。

  文字记者:杨一苗、张思洁

  视频记者:赵英博、陈昌奇、张思洁

  海报设计:张桢

  统筹:孙闻、李欢、杜潇逸、肖磊涛

相关内容

从沙土到纤维砂(一):马术...
在马术运动的发展历程中,场地的演变犹如一部生动的传奇。 起初,骑手...
2025-08-28 12:53:39
自由式小轮车:驭风腾空 青...
Transparency 后空翻潇洒飘逸,定前轮稳如磐石,摆车架灵...
2025-08-28 12:52:26
到甘肃甘南旅游6天5晚游玩...
家人们,谁懂啊!现在旅游热潮一波接一波,大家都想趁着假期出去看看祖...
2025-08-28 12:48:32
(活力中国调研行)感受唐风...
8月27日,华灯初上,湖北襄阳唐城影视基地在宫灯映照下化为“琼楼玉...
2025-08-28 12:48:06
四川5天4晚最佳路线推荐,...
家人们,谁懂啊!四川那可是个充满魅力的旅游胜地,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独...
2025-08-28 12:47:19
2025年青甘包车游玩8日...
2025年青甘包车游玩8日7夜人均预算2400元,这个价格能让咱们...
2025-08-28 12:46:54
原创 ...
如今的画面,反而成为破解多年前传闻的最有力证据。18岁的 Luca...
2025-08-28 12:46:31
原创 ...
中国男篮新星王俊杰近日已经回到美国旧金山大学,和队友们会合训练,备...
2025-08-28 12:36:19
原创 ...
小王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向特朗普提问时,注意到了一件有趣的新装饰。就...
2025-08-28 12:36:12

热门资讯

原创 西... 西夏开国君主李元昊离谱的“去世”之路,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1.李元昊的家族“发迹史” 公元八百八...
原创 她... 据当时在宫中任职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笔记记载:“顺治皇帝对一位满籍军人的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
原创 历... 北洋大时代的生存智慧(二百四十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光绪二十一年,清朝接下朱明的江山已经走过二...
原创 长... 长平之战被打的元气大伤的赵国,为何扭头就把燕国揍了一顿? 故事简介: 长平之战,赵国一败涂地,军队主...
原创 街... 在街亭那决定蜀汉命运走向的战败之夜,营帐中的烛火摇曳不定,好似也在为这场惨败而悲叹。诸葛亮,这位蜀汉...
原创 7... 向雷锋叔叔学习,施胜辰 作于1975年。 老红军讲传统,沈加蔚 作于1974年。 少年美术创作班...
原创 有...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近期在各个平台上都有人在问,刘备在乱世中“十易其主”为何没有人骂他“十姓家奴...
原创 刘... 三国,那是一段风云激荡、英雄辈出的历史时期。刘备,以其仁义之名,广纳天下贤才,身旁聚集了关羽、张飞、...
原创 康... 经常观看清朝古装剧的朋友们可能会看到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那就是皇帝驾崩之后,大臣们都会小心翼翼的把皇...
原创 在... 关于非洲人为什么贫穷这个问题,我一直困惑了很多年,非洲大陆大部分都位于热带、亚热带的地区,远古喷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