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新中国首次授衔典礼,毛主席陆续公布出新中国,开国元帅,上将等一系列军衔。
这名单一公布可不得了,热烈的掌声中竟然掺杂一些遗憾声。
“给这个人的头衔也太小了吧?”
“井冈山会师还是他先见到主席呢!”
“他可是国家的大功臣啊!会不会是公布错了?”
他30岁就凭借超强的军事能力成为八路军6位师长中最年轻的一位。可就像百姓说的,明明战功赫赫,其他5位都成为新中国开国元帅,却只给他封了个上将!
这是怎么回事?这人又是谁?
弃文从武变战士
1907年7月,萧克出生于湖南嘉禾的一户书香人家,这个孩子从小就是饱读诗书,长大后开始接触新式教育。
在他成年之后,他决定加入党,凭借着努力,他成功考入黄埔军校。在这一年他的军事战斗能力和经验都大大提升,他也做好了为国家战斗的准备,可乱世并没有出英雄,甚至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反动分子。
1927年蒋介石掀起反革命政变,他毫不犹豫的离开了黄埔军校,加入中国共产党!
加入共产党的萧克开始了自己的戎马一生,蒋介石的部队几次三番对红军围堵截杀。井冈山经常被敌军包围,而这时的萧克更是脱颖而出,在战斗中他充分发挥毛主席的经典游击战战术。利用井冈山地形优势,与养尊处优的国军在树林子几天几夜的周旋,以少胜多更是常事。
在朱毛井冈山会师后,蒋介石狗急跳墙,派出敌军要血洗井冈山,而毛主席决定派出大军冲出包围,由朱德率28团、29团从茨坪方向开出去迎击犯敌。
萧克在该营任3连连长,3连是全团中战斗力最强的连队。先行兵探路之后回来禀告,路非常的险恶,敌人都坐在前方等待我们,询问是否包抄。
萧克对营长朱舍我说:“狼崽子也是刚到不久,就趁现在打过去。”
朱舍我犹豫着说:“我们打过去了,要是后面的部队打不过去怎么办?”
萧克回道:“先下手为强,我们在前面给他们开路,28团是一定赶得上的。听我指挥,战士们注意隐蔽!都要活着回家见妻儿父母!”
萧克指挥第3连和另两个连直冲敌人老巢,正在谈天说地的敌军一下就慌了神,一下就消灭50多敌军。
村口的敌军刚进小胡同,直接被来了个包饺子,飞快的子弹直接对着脸来,敌人更是被打的满身血窟窿,敌人只好四处逃窜,屁滚尿流的的往村里跑。
萧克并未给他们机会,而是乘胜追击,利用梭镖追击,梭镖看上去像一片飞舞的芦花,声势更是激动人心。那闪着银光的利器直插敌人心口,鲜红的血加上银白的梭子竟是别样的和谐。
片刻间,以萧克连为前锋,打垮了赣敌81团的先遣营,消灭敌军100余人,俘虏了国军即半百小兵。
1932年,25岁的萧克升任红8军军长,在这个职位的他更是兢兢业业,力求注重军队的质量,和战士的战斗能力,将整个部队的训练模式和战术打法都大大提升上。
次年,当时蒋介石对于我党的围剿已经是丧心病狂,准备利用铁路的优势对我党进行围堵,而他们恰恰就驻扎在南浔铁路,党中央下达命令,要求摧毁在南浔铁路边的国民党据点。
萧克一马当先,丝毫没有犹豫,谁知还没等行军走了几里地,整个红军的大部队就被敌军超过万人46个团的兵力追击。而此时,萧克却仅仅只有4千人,这次战役无疑是最不公平的战役,可战场上哪有公平一说,萧克面对这样的情形丝毫不慌,他内心做了两个决定:一是一定要摧毁国民党的据点,二是一定要把战士们平安带回家!
他时刻谨记着游击战十六字口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巧妙的利用地形,将敌军引导对我方有利的地方,刚开始他就假装被打跑,敌军一看赶紧乘胜追击,可进了树林子之后才发现不得了!
子弹跟雨点似的砸在身上,片刻间就死了一大片敌军!一阵哀嚎之后!敌军的胳膊直接被打穿,我军战士子弹打完了,直接赤手空拳上阵,铁砂掌似的拳头打在敌人身上,敌军疼的龇牙咧嘴,身上就跟石头滚了全身似的,疼到骨髓里去了,两只耳朵隆隆地响,两只眼睛也是金星乱闪。
敌军首领道:“快跑!上当了,撤退,撤退!”敌军早就没有打仗的心思了,就跟被人撵的疯狗似的,到处逃窜,生怕被共产党抓住了,当俘虏,这些逃兵密密麻麻的往四周跑。
萧克大喜:“兄弟们跟我冲!”
士兵们身手矫健的往前冲,大喊:“冲呀,冲呀!”萧克的部队如一把尖刀般插入敌人心脏。
国民党在深山老林里被堵得死死的,前面有萧克的部队,无法突破,后面又是穷山恶水,连日的战斗让他们弹尽粮绝,国民党的军队被打的死的死伤的伤,甚至还有不少人直接投降。
经过了两个月的游击战斗,萧克带领的队伍在铁路旁成功拿下国民党的据点,伤亡极小的完成了任务。
率领的队伍成功摧毁南浔铁路国民党驻扎点,保质保量的完成了战斗任务,歼灭敌军6个团和多个保安队。
这次战斗给了蒋介石一记响亮的耳光,让国军的士气更是萎靡不堪,大大振奋了我党士兵的军心,为我党革命事业做出极大的贡献。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萧克便开始担任八路军120师副师长的职位。他更是运筹帷幄指挥有方,在抗日战场上赢下大大小小的战局,在革命根据地时,萧克还研究了游击战术,地雷战,地道战等等,为我国革命建设可谓是付出极大的贡献!
言传身教: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这样的战将在部队里更是相当出色,在媒人的介绍下,他跟妻子喜结连理,并生下孩子。对于这个孩子他相当的宠爱,但对他的要求却是先相当严厉,这种严厉更是在他的革命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1924年,红四军向闽西转移,开始农村包围城市,可当着大部队浩浩荡荡的进村时,却发现村里空荡荡的,萧克相当不解,红军是老百姓的救命人。
一了解才知道,国民党反动派经常散播共产党的谣言,以至于当地的百姓都受到蒙蔽,牵着自家的牛带着小孩老人躲到山上去了,一点粮食都不留下,而在每天的长途跋涉中,红四军更是连树皮都啃不到,更别说一口水了。
这时候,走到一个小洼地,看见一个老乡菜地里竟然长着绿油油的黄瓜,这对滴水未进肚子咕咕叫的战士来说,那真是救命稻草,一个小战士就摘了2根给大伙分着吃,可这事一下传到萧克耳朵里了。
他当着大伙的面狠狠教育:“咱们战士是保家卫国的,不拿老乡一针一线,如果拿老乡的东西,那跟土匪啥区别,我们没吃没喝的忍忍就过去,老百姓就这点吃的,我们万万不可做这事,等到战争胜利了,吃的喝的都会有的!”
随后,萧克临走前,把战士吃的黄瓜算算钱,一共23个铜板,又写了一封道歉信给老乡放在大门口,据说老乡看了的热泪盈眶!
萧克的言行也被口口相传。
从这个小事就能看出萧克的纯洁质朴,他的这种精神还用在自家孩子身上,萧星华是他的独子,虽说萧星华有这样的父亲是拥有很大的背景,而萧星华却从未享受过一点点特权。“勤劳勤俭是咱的传家宝!”萧克他经常这样对自己的孩子说。
有很多人会说,萧星华有这样的战功赫赫的父亲,肯定是个生活优越的红二代,其实说实话,就凭萧克对国家的贡献,在常人看来,给家里人打个招呼,开个后门,关照提拔一下自家孩子是肯定没问题的,但是萧克是怎么做的。
他对他的孩子讲,“我们家是坚决反对使用特权的,不许搞特殊,要向毛主席学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浪费国家一点资源!”
他坚决从不觉得自己是特殊的,也从不帮助亲朋好友走后台,而是鼓励他们自己干:“有多大的本事,就吃多大碗的饭,谁走后门不再是我萧家的人!”
萧星华去学校上学时,萧克特别交代自家孩子:“不能因为我的身份让你在学校乱来,你就是个普通人。”
萧星华时刻谨记,在学校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而已。
读中学时,父母让萧星华住校。他家离学校很远,每周回一次家。
都是自己背着大书包回家时,家里的车子代步工具更是从未坐过,但萧克从来没有用公车接送过他。
有一次萧星华发烧,淋着雨背着大书包回家,回家就大病几天,母亲更是心疼的不得了。但是萧克倒是觉得这是在历练这个孩子。
在这样的教育下,萧星华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也建立起高尚的人格。工作上更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加入为国家奉献的队伍,萧星华成功调入武警部队,一直做纪检工作,他刚直不阿,秉公办事。
由于父亲的言传身教,他在部队兢兢业业,不久被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奉献一生却成上将?
儿子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少将,那么萧克呢,为了中国革命事业奉献一生的他呢?
他是在21岁就比朱德还抢先一步与毛主席顺利会师的人。
25岁就成为红军军长,把敌人打的落花流水。
在27岁时指挥技术已经到达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29岁成为最年轻的军队指导人这样的他会被授予什么样的军衔呢?
可结果却出人意料。
1955年,新中国的首次授衔在中南海举行,这次授衔评选出大将和元帅各10名,在55位上将军衔中,萧克名列第一。但这次评选结果一出,就有人觉得萧克被评为上将是有点委屈了。
大家回顾这个前辈的一生,从近代到现代都是数一数二的呀,怎么没有评上元帅呢?
但值得注意的是萧克存在一个硬伤,就是没有单独指挥过兵团级,都是和几位名帅一起协同作战。
对此毛主席对着自己麾下的“白袍小将”是这样点评的:“萧克授的是上将军衔,大将没什么可说的,上将更没什么可争的了。”
当时个别人自恃革命资格老,对自己的军衔不满意,有的跑领导要军衔,有的甚至扬言把军衔挂在狗尾巴上,于是便有了毛泽东那句著名的“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
萧克说:“军衔高低是次要,为新中国发展出力才是重要。”
萧克对这些并不看重,他的一辈子都在为祖国的革命事业殚精竭力,对于这些名利和名声也觉得是过眼云烟,关于这一点,他不只是说说而已。
在新中国成立后,萧克担任国防部副部长,为我国的军事历练和国防历练建设奉献出剩下的大半辈子。为新中国继续保驾护航。
在前线退下来之后,他更是谨记一粥一饭来之不易,都是勇士们牺牲生命换来的。
他常说:“勤劳勤俭是传家宝,一米一饭来之不易,要把这淳朴的家风一辈辈地传下去。”
萧克本身就是“勤劳勤俭”的楷模,他孜孜不倦、退而不休,修改完善了在战争年代写下的长篇小说《浴血罗霄》,并获得茅盾文学奖。
他还率领100多位专家学者,历经8年编写出4000万字的文化巨著《中华文化通志》。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