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在古代封建社会背景之下,战争是一种常态,而杀降也是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但是,杀降现象却给封建社会的统治和军事建设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主张以仁治国的宋太祖,就颁布了许多禁止杀降的政令。
与统治者的期望并不相同,北宋杀降现象并没有因为政令的颁布而消失,反而越演越烈,甚至给北宋社会的建设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北宋杀降现象频发的背后,体现的也是杀降禁令执行的不到位,更是北宋政府的执行力不到位的一种表现。
在传统观念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北宋政府设定禁止杀降政令
北宋政府颁布了许多禁止杀降的法令,目的就是为了维护社会和政局的稳定。在《宋会要辑稿》当中也记载了当时所颁布的政令:
“既贼伏降而辄杀者,斩。”
“杀降不祥”的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止杀降作用
影响当时禁令颁布的第一个因素就是当时的“不杀降”的传统观念。“杀降不祥”一直是在古代封建社会人们当中根深蒂固的。
不杀降
在《西山文集》当中就有记载这种观念:“传活千人有封,而杀降者殃及三世。”
也因为这种观念的存在,所以使得在实际生活当中,杀降也是遭到人们反感的一种行为。在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之下,杀降反而成为了一种嗜杀的代名词,
统治者自然不希望被冠以这样的名头,因此北宋统治者也采取了不少的措施来禁止杀降。
战争绝非是靠武力取胜的,能够让对方妥协才是最好的取胜方式。因此杀降不仅仅是一种不祥的行为,更是一种浪费武力和物力的行为。
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显示仁德,宋太祖奠定了和平的治国传统
宋代统治者颁布禁止杀降的政令,是从宋太祖时期开始的。宋太祖本身是以武力获得皇位的,因此为了维护政局稳定,显示自己的仁德而不重蹈覆辙,他制定了很多相关的政令。其实,这也是宋太祖与众不同的一种治国理念的体现。
对投降者的处理,是直接关系到国家政局的稳定和治国理念的推进的。如果不禁止杀降现象的发生,任由军队进行杀降,就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北宋在战争之后的统治,甚至会影响到军队的建设和国家的声誉。
所以,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之下,宋太祖决定和平治国,以文治国,从成立一种文治社会。在文治社会之下,嗜杀的杀降现象,是被宋代统治者所反感的,因此北宋时期才会有如此多的禁止杀降的政令的颁布。
宋太祖
受到综合因素影响,北宋杀降现象并没有因为政令的颁布而消失
但是政令的颁布,并不意味着北宋杀降现象就因此而消失,反而北宋还发生了几起十分严重的杀降事件。杀降现象的屡禁不止,一定程度上有着军事因素和政治因素两方面的影响。
军事因素——“计首受赏”的军功设置,激发了杀降现象加剧
事实上,北宋杀降现象的频发,
与当时的“计首受赏”的军功设置有着很大的联系。
“计首受赏”指的是按杀敌人头论军功的奖励方式。在这种奖励方式的激励之下,士兵杀降也只是为了获得更多军功,除了杀降,甚至还有很多杀戮平民的现象产生。而就算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为了鼓励士兵奋勇杀敌,宋代统治者仍然实行的是这种政策。
在《武经总要》当中也有记载这种规定:“擒生斩级,有中伤者,除转迁外,别给第四等赐,重者加一等。......数人共擒斩贼一人,或数十人共擒斩贼数人者,除亲擒贼到依上条赏赐外,余随从人各降一等。”
因此,在这种政策的激励之下,禁止杀降的政令颁布根本没有军功激励来的重要,所以杀降现象也就成为北宋时期屡禁不止的一种常态了。
平民
政治因素——为了降低战争风险和威慑敌军,杀降成为常态
当然,除了军事因素之外,还存在着政治因素的影响。而且出于政治因素的考虑,还是杀降成为常态的主要因素。杀降的情况不一,有时候战场上也会存在敌方顽强抵抗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之下,杀降也成为了一种必须选择。
有时候考虑到投降方背后的文化积淀和军事实力的情况下,进行杀降其实也是一种降低战争风险的选择。因为一旦对方并不是真心投降,而是借机偷袭的话,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杀降也成为了一种永绝后患的手段,同时也能彰显战胜方的武力,起到威慑敌军的作用。这就是杀降行为发生,所需要考虑的政治因素。
政令执行不严、法律规制不严使得北宋杀降现象仍有发生
同时,政令的执行不严,法治社会的不到位,也是北宋杀降现象仍会发生的根本原因。
在北宋统治者笼络臣子的目的之下,不依法办事成为常态
其实,在北宋几起杀降事件的处理情况背后,也可以看得到,北宋对于具体的杀降现象处理不够严格,不依法办事甚至成为了一种常态。通过发动兵变而取得政权的宋太祖,
为了达到笼络臣子的目的,不依法处理杀降是当时的常见现象。
战争
在《宋史》当中就有记载宋太祖对于王全斌杀降事件的处理:“王全斌黩货杀降,寻启祸变,太祖罪之,而从八议之贷,斯得驭功臣之道。”
许多杀降事件都发生在北宋建立政权初期,当时的宋太祖刚刚取得政权,因此为了稳固政权,不让跟随他的将士失望,对他们杀降行为的从轻处罚,也成为了宋太祖治国理念当中的重要部分。而在这种从轻发落的处理之下,北宋的杀降现象也越加严重了。
在典型的人治社会下,因人废法的情况更是一种常态
北宋之所以会出现以上这种现象,是因为古代封建社会都是一种典型的人治社会。在人治社会的背景之下,法治处于人治之下,因此法律的执行永远要靠统治者的支持才能贯彻到底。但北宋的统治者总是在制定政令的背景之下,反而带头违反法律。
最高统治者为了稳定政局,获取更大的权力,赢得更多人的支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对方的身份地位,而采取不同的杀降处理措施,成为当时的一种常态。因此,
这种人治社会的典型特征,也对当时的法制建设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对禁止杀降的政令建设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北宋军队
杀降现象屡禁不止的背后,给军事建设和政局的稳定带来危害
而北宋杀降现象的频发,也给整个国家的军事建设和政局的稳定都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危害,其存在的负面影响是远远大于当时所带来的一定作用的。
军法的不严谨执行,给北宋军队建设带来了严重的损伤
北宋本身就是一个“冗兵”现象严重的社会,在如此社会背景之下,庞大的军事体制本来就不好管理,再加上军法的不严谨执行,直接导致了北宋军队建设的失败。禁止杀降,本身就是一条军法。
军法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军队,只有严格的执行军法规范,才能更好的管理军队,才能够让军队成员服从军令。但是由于禁止杀降这一条军法的执行不规范,造成了军队成员对于军法的漠视,这无疑是对北宋军队建设是不利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杀降现象的过度发生,其实是影响了北宋的军队建设的。
杀降现象的过度频发,给北宋政治的稳定局面带来了危害
其次就是杀降现象的存在,也给北宋政局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宋史》对当时王仁赡杀降事件也有着一定负面的评价:“王仁赡征蜀,杀降附之卒,肆贪骄之行,郁郁而毙,自贻伊戚,尚何尤乎?”
战争
而由于当时的几起杀降事件的发生,使得宋朝的政局也不是那么稳定。北宋面临着周边的军事威胁,本身在双方战争当中,不杀降是一种传统,而过多的杀降一定会引起对方的反抗。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北宋的杀降现象也是造成北宋战争频繁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就直接导致了北宋的军事战局的不稳定,更是影响了政治的稳定。
总结
为了维护政局稳定和稳定“不杀降”传统,北宋统治者设立了许多禁止杀降的法令。但是由于士兵激励与禁止杀降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存在,以及杀降情况的特殊,北宋"禁杀令"成为一纸空文,并且屡禁不止。
同时,这种杀降现象的发生,
也与当时的人治社会背景有着莫大的关系,
法律执行力的不到位,也阻碍了禁止杀降政令的执行。而北宋期间多发的杀降现象,在阻碍了北宋的军队建设的同时,也给北宋政局的稳定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续资治通鉴长编》
2.《宋代军法研究》
3.《宋朝军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