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战争描写很多,同时作者也善于描写战争。三国时期是一个战争频繁的年代,战争迫切要求发展军事理论,同时也为军事理论提供丰富的原料。三国演义写作的时代是在封建社会后期,离三国时期已一千多年,其间又经历了许多战争的实践,使总结战争规律的军事著作和描写战争的史传文学有了新的内容,作者吸取了这些方面的成果,并根据元末明初的战争的体会,特别擅长关于战争的描写。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成就是值得注意的,许多战略战术的运用,大体上符合军事科学的原则,而且还写了具有某些朴素的辩证法因素的事例,描写战争的艺术方法也是丰富多样的。
例如袁曹官渡之战,战争一开始,双方的力量对比、客观条件的优劣差别很大。袁绍起人马七十万,粮食充足,且具有地理上的有利形势;曹军只有七万人,粮草将尽,地理上也不利。但由于曹军这一方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利用和扩大袁军决策错误、军心涣散的弱点,集中优势兵力,袭击袁军屯粮之处,火烧粮草辎重,一战而胜,乘胜再下,各个击破,取得击溃和全歼主力的胜利。相反,袁绍主观指导错误,完全丧失较好的优势和主动地位,遭受失败。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优势劣势和主动被动的变化,观于强大之军打败仗、弱小之军打胜仗的历史事实而益信。”官渡之战强弱双方的转化,体现了在客观物质基础上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意义。
官渡之战画像
三国演义写吴蜀彝陵之战,吴军连败十余阵之后,陆逊下令不许迎战,即使蜀军在阵前“辱骂百端”,“解衣卸甲,赤身裸体,或睡或坐”,也坚守不出,采用战略退却的方针,促使蜀军向骄傲、焦躁、疲惫、松懈、轻敌方面转化,以至刘备“移营夹江,横占七百里,下四十余屯,皆依溪傍涧,树木茂盛之处”(第八十四回),造成吴军战略反攻的极好条件,结果刘备全军覆没。“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退让一步,不是懦弱,目的是调动敌人,促使事务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战争同其他一切事物一样,都存在着相反相成的对立面,要研究攻守、进退、动静、劳逸、利害、得失等对立面转化的规律,认识和掌握这些规律,就能促成事物转化,可以胜利地指挥战争。
彝陵之战之火烧连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