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故事如璀璨星辰,闪耀着令人动容的光芒。1876年,那是一个注定被铭记的年份,64 岁的左宗棠,这位肩负着收复新疆重任的晚清重臣,正率军浩浩荡荡地向新疆叛乱区挺进。
当大军行至一处,忽然,一百来个衣着破烂、面容憔悴的清朝官兵,如同一群见到曙光的困兽,异常激动地朝着他们冲了过来。左宗棠心中一惊,定睛细看,只见为首之人,身形消瘦却挺拔如松,蓬乱的头发下,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岁月与战火在上面刻下了深深浅浅的痕迹,可那双眼睛,却如寒夜中的星子,透着一股坚毅与渴望。此人正是何琯,那位在同治四年被任命为新疆巴里坤总兵的传奇人物。左宗棠望着眼前这一幕,心中五味杂陈,不禁痛哭流涕。
巴里坤老照片
时光倒回十几年前,新疆大地正陷入一片黑暗之中。阿古柏势力在英、俄等列强的支持下,如同恶狼般盘旋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已经侵占了新疆的大部分疆土。而巴里坤,作为新疆的咽喉重镇,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自然成了阿古柏眼中的 “肥肉”,准备压轴拿下。
清政府深知巴里坤的重要性,先后指派了多名总兵前往驻守。然而,明眼人都清楚,这无疑是一份送死的差事。面对阿古柏的强大势力,又身处遥远的边疆,去巴里坤无异于羊入虎口。所以,没人敢接下这个烫手山芋。
最后,实在无人可用了,甘肃张掖的何琯被推到了历史的舞台前。何琯出身寒门,从下层士兵一步一步摸爬滚打,凭借着自己的英勇和智慧,做到了总兵的位置。他身形矫健,面庞黝黑,粗糙的双手布满老茧,那是常年征战与劳作留下的印记。在那些达官贵人眼中,他没有家世背景,也没有强大的人脉关系,就是一个好拿捏的 “软柿子”。
但何琯并没有因为这份任命而感到害怕或退缩。相反,他紧了紧腰间的佩刀,目光坚定,怀着一腔热血,自信满满地踏上了前往巴里坤的征程。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不仅是一份官职,更是保卫国家领土的重任。
然而,命运似乎给何琯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刚到巴里坤不久,甘肃肃州就发生了回民起义。这场起义如同一把利刃,瞬间切断了新疆和内地的联系。巴里坤,这个原本就偏远的小镇,一下子成了一座孤岛,与外界失去了所有的联系。没有粮饷补给进来,这边的消息也传不出去。
清政府在得知甘肃肃州的变故后,一度以为巴里坤已经失守。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间,对这块地方不管不顾,仿佛它已经从大清的版图上消失了。
巴里坤两古城城
但事实上,何琯到达巴里坤后,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顽强的毅力。他迅速带领士兵们在东、西通道的关口要隘做好布防,严防外敌入侵。每一个关卡,他都亲自巡查,那坚实有力的步伐踏遍每一寸土地,目光如炬,仔细审视着每一处地形,制定详细的防御策略。士兵们在他的带领下,日夜坚守,不敢有丝毫懈怠。
没有了政府的供养,何琯深知,如果不能解决粮食问题,巴里坤的军民将不战自败。于是,他果断地大手一挥,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 带领士兵屯田自筹。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他们开始了艰苦的开垦工作。何琯亲自拿起锄头,弯下腰,与士兵们一同劳作,他的身影在烈日下显得格外坚定。他们开垦了良田数百亩,挖了近百条渠道,上千个坎儿井。在他们的努力下,各种农作物在巴里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终,他们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保障了全部军需。
在这期间,何琯和他的士兵们面临的不仅仅是饥饿和劳累,还有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十五年来,阿古柏势力一直对巴里坤虎视眈眈,从未放弃过侵占的企图。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发起进攻,妄图拿下这座重镇。每次战斗,何琯总是身先士卒,他紧握着长枪,眼神中燃烧着怒火,大声呼喊着激励士兵们的话语,带领着士兵们奋勇抵抗,将敌人击退。
战斗的日子异常艰苦,士兵们的衣服破了又补,补了又破,早已变得衣衫褴褛。粮食也常常短缺,他们食不果腹,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死死地支撑着。在他们心中,巴里坤就是他们的使命,绝不能让它成为阿古柏的一片土地。
巴里坤满城
时光流转,何琯总兵带领着士卒在巴里坤坚守了十多年。曾经的1000多人,在岁月和战火的洗礼下,到最后只剩下100多人。但他们的意志却如同钢铁一般,从未被击垮。
直到那一天,他们突然看见远方又有大军来袭。一开始,他们以为又要打仗了,何琯迅速挺直腰杆,双手紧紧握住武器,眼神中透露出警惕与决绝,士兵们也立马打起精神,提起武器。可当他们仔细一看,队伍高举着清朝的旗号!那一刻,何琯眼中的光芒瞬间变了,原本的冷峻被惊喜与激动所取代,他的眼眶瞬间湿润,嘴唇微微颤抖。他们连忙丢掉武器,冲下城楼。十多年的艰苦困守,终于在此刻变成了新生的希望!
左宗棠听了何琯的讲述后,内心深受触动。比起将士们十五年如一日的坚守,他的抬棺出征又何足挂齿!原本左宗棠想安排何琯等人撤回后方,好好休息。毕竟他们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也该享受一下安宁的生活了。
谁料何琯猛地站起身来,双眼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斩钉截铁地说:“巴里坤是我坚守了十几年的地方,新疆更是我们大清的领土。如今有机会收复南疆,我怎能退缩?我要亲眼看着阿古柏被赶出中国,让新疆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有了何琯的加入,左宗棠如虎添翼。何琯对新疆作战的地形优势有着更全面的把握,对阿古柏的进攻弱点也更清楚。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大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何琯凭借着自己多年在新疆的作战经验,为左宗棠出谋划策。每一场战斗,他都冲锋在前,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阿古柏被打得屁滚尿流,很快就收复了南疆。
不久后,在左宗棠的斡旋下,北疆也顺利收复。新疆完整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成为中国的重要省份。这一切,离不开左公的英明决策,更离不开何琯这样坚守边疆的英雄们。
后来,何琯因保全巴里坤的功绩,被调任四川提督。但他在巴里坤的事迹,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何琯死后,巴里坤父老怀着崇敬和感激之情,通过巡抚陶模奏请朝廷允准,为他建造了祠堂,以纪念其保城护民的辉煌功绩。清末,陇上名人刘尔忻也赞誉他是 “筹边良将”。
何琯的故事,是一部用热血与忠诚铸就的传奇,其英勇无畏与矢志不渝的精神,足以与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英雄们并肩而立。遥想汉代耿恭,于疏勒城被匈奴重重围困,水源断绝,掘井至十五丈仍不见水,城中将士甚至榨马粪汁而饮,即便在这般绝境,耿恭率众坚守,以顽强的意志击退匈奴多次进攻,直至援军到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千古佳话。
时光流转至唐代,郭昕率唐军孤守西域,彼时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衰微,西域与内地联系中断,郭昕在兵力悬殊、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带领将士们坚守数十载,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始终未曾放弃,用生命捍卫着大唐在西域的领土,其忠诚令人泪目。
还有归义军张议潮,在吐蕃统治河西百年之后,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率领沙州民众起义,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成功收复河西十一州,使沦陷已久的故土重归大唐怀抱,其壮举彰显了对国家的拳拳赤子之心。
而何琯,这位来自甘肃张掖的总兵,在巴里坤陷入绝境之时,毅然扛起了守护的重任。面对阿古柏势力的虎视眈眈,在与内地失去联系、粮饷断绝的情况下,他带领着士兵们屯田自给,在艰苦的环境中顽强生存,一次次击退敌人的进攻。从最初的千余人,到最后只剩百余人,十五年的坚守,衣衫褴褛、食不果腹从未动摇他的信念。何琯,无疑是我中华又一位悲壮而伟大的英雄,他用自己的行动,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事迹将永远被铭记,激励着后世子孙奋勇前行。
历史上从1758—1783年,清廷共修建了6座驻防城,迁八旗官兵进行永久驻防。伊犁建有惠远城、惠宁城,驻兵 14608 名;巴里坤建会宁城,驻兵1084名;乌鲁木齐建巩宁城,驻兵3376名;古城(今奇台县)建孚远城,驻兵1084名;吐鲁番建广安城,驻兵564名。共有兵员两万余名,连同眷属近4万人,沿伊犁河流域建城布防,组成了一支精锐善战的边防军。
下一篇:原创 契约精神起源于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