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特加不够,那就拿军舰潜艇换!”
1989年,苏联政府领导人提出:伏特加不够交换可乐,愿意拿17艘潜艇和3艘军舰以物易物!
这个消息引起了各个国家的震惊,收到军舰的百事可乐公司也被戏称是全球第六大大武装力量。
原本强烈抵制西方享乐主义的苏联政府,为什么答应可乐进入苏联市场?又为什么甘愿拿十几艘军舰来交换廉价的可乐?
连喝六杯可乐的赫鲁晓夫
1959年,莫斯科索科尔尼基公园里举办了一场美国展览,赫鲁晓夫和尼克松慢慢地走在展区里,突然尼克松在经过现代美国厨房展区时停了下来。
他露出了自豪的笑容,说道:“这时一所典型的美国住宅,任何美国工人都能住得起这样的房子。”
赫鲁晓夫却皱起眉头,用不屑地眼神扫视了摆在桌子上的榨汁机、洗碗机等五花八门的展品,回应说:
“苏联人民只在意实用,不会购买些资本主义的奢侈无用小器具,事实上我国新建的住宅里设备非常齐全,并且只要是苏联公民就能拥有。而美国公民没钱就要住在大街上了。”
两人之间的辩论越来越激烈,尼克松巧妙地把问题一直围绕着家用电器来讨论,毕竟他清楚目前美国的军事方面对比苏联显然是处于劣势的。
他玩笑般地说着:
“科技竞争比军事竞争重要得多,咱们这次展览想要的不就是这种竞赛吗?”
赫鲁晓夫毫不示弱:
“没错,但是你们也要清楚,俄国人是强大的,我们能打败你们,而不是你们把我们摧毁掉。”
两人的对话引起了周围媒体的注意,不少人紧张得关注着进展,但显然两位领导人都很聪明,他们愉快地结束了辩论,继续向前参观了。
这个画面也被媒体拍摄了下来,成为了多年后也依然经典的一场“厨房辩论”,律师出身的尼克松因口才再次出名,在这之后政治生涯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不得不说赫鲁晓夫的辩论能力确实要逊色很多,只能成了对方的“口下败将”,而同样在这次展览上因赫鲁晓夫扬名的,还有百事可乐。
继续参观的赫鲁晓夫感觉喉咙有些干渴,而尼克松似乎早已准备好,两人正好走到了百事可乐的展示区。
这时一名衣着整齐的工作人员连忙递上了一杯可乐,紧张地看着赫鲁晓夫的反应,这个人就是之后的百事可乐CEO肯达尔。
赫鲁晓夫看着这杯黑乎乎,闻着也很刺激的饮料有些迟疑,但最终他还是喝了下去。
随即他就被可乐奇妙的口感惊艳了,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并且在之后连着喝了六杯,这个画面被随行的记者拍了下来,第二天就出现在了各大报纸的头版。
一时之间,“赫鲁晓夫也爱喝百事可乐”成了最好的广告,百事可乐甚至压倒了老对手可口可乐的销量,肯达尔也因此得到了公司的认可,成为了百事可乐的CEO。
但肯达尔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升职,他一开始就盯上了苏联这个庞大的市场。
拿军舰游艇换可乐
1965年,肯达尔被任命为百事可乐的CEO,他的第一个首要任务就是和苏联谈判,让自家的可乐能够进入苏联市场。
事实上,这件事真的算不上容易,尽管靠着赫鲁晓夫做了一次宣传,但此时的苏联依然是抗拒资本主义商品的,而且由于政策的原因,西方产品在苏联人心中就是价格高抢不到的印象。
为了让苏联人民改变这个看法,肯达尔想出了一个好的对策:打造可乐的“平等与自由”。
在他的口中,百事可乐是面向普通人的饮料,哪怕是总统坐在白宫里,喝到的也不会是更高级的可乐。
靠着这些宣传的办法,他终于在1974年得到了许可,于是第一家苏联百事可乐装瓶厂在新罗西斯克开业了。
为了让苏联人民更好地接受可乐的价格,肯达尔再次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瓶子再回收。
当时苏联本地流行的柠檬汽水只卖10戈比,但是百事可乐成本要高出几倍,因此他将价格定到45戈比,然后宣传喝完退掉玻璃瓶可以退回10戈比。
这个方法非常的有效,让苏联人民满意地接受了价格相对较高的可乐,并且迅速爱上了这个口感。
很快在苏联的各个角落,都出现了可乐的身影,到了1978年,苏联每年的可乐消费达到了10亿次。
可如此高的消费额背后,却有一个很让人头疼的问题,那就是两个国家之间根本无法进行大量的金钱交易。
在当时,苏联的卢布是不能参与国际结算的,政府也不愿意把外汇花在可乐身上,因此想要保住这个市场,肯达尔必须要相出合适的支付方式。
所幸他一开始就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早在提出只能供应浓缩液的时候,他就清楚自己需要找到盈利的办法。
因此他提出了以物易物的办法,在苏联最受欢迎也是最正统的饮品当然就是伏特加,但当时的美国却并没有它的身影。
因此双方很快就达成了一致:以同等价值的伏特加和可乐进行交换,苏联向百事提供首都伏特加,并授权其为独家代理商,而百事则提供平价销售的可乐,也就是1:1交易。
一开始,这个办法还非常合适,百事可乐公司靠着售卖伏特加也大赚了一笔,但很快双方就发现问题了。
可乐在苏联逐渐成为了主流饮料,尤其是中小学生,简直是爱不释手,但伏特加显然不是一个大众饮品。
因此苏联人对可乐的需求量要远远高于美国人对伏特加的需求,而且这时候的苏联经济也开始出现颓势,无法提供如此大量的伏特加。
这时有趣的交换方式便出现了,要说当时苏联最出众的,就是军事力量了,他们在这方面也十分财大气粗,竟然直接提出拿军舰游艇来交换可乐。
就这样,百事可乐从苏联的手中,陆续得到了1艘护卫舰、1艘驱逐舰、17艘潜艇等武装力量,不夸张地说,当时的百事可乐公司军事力量一跃成了世界第六,引来了许多人的关注。
不过这些军舰已经被拆卸了仪器和设备,因此并没有什么使用价值,保养起来也更是麻烦,所以百事可乐提出,由苏联的造船厂改为打造运输用的油轮,这才皆大欢喜。
不过虽然这些舰队对百事可乐来说并没有什么作用,但这一举动也成了美国人炫耀用商品经济“瓦解”苏联的证据。
可能有些人注意到,百事可乐的“死对头”可口可乐怎么没有动静呢?难道它直接放弃了苏联这块大蛋糕吗?
“白瓶”可乐的伪装
百事可乐在苏联的风靡显然给了可口可乐重重一击,但其实可口可乐要比百事更早进入到苏联领导的视线里,但却完全没人认出来。
1945年,苏联红军顺利攻入柏林,和美国军队在此会师,此时的苏联陆军总司令朱可夫遇到了一个难题。
在庆功晚会上,他第一次尝到了可口可乐,瞬间就被这个来自资本主义的饮品迷住了,简直到了一天不喝就不行的地步。
可在苏联政府看来,这是被禁止进口的西方“颓废饮料”,因此他不想因为喝可乐影响到自己的形象。
思来想去,朱可夫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找到美国将军马克·克拉克询问:“能不能制作一种透明的可口可乐,看着就像伏特加一样呢?”
这位将军也十分看重朱可夫的请求,他将这件事报告给了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听到可乐带来这么大的影响之后,杜鲁门欣然应允。
随后杜鲁门派人找来可口可乐公司的董事长詹姆斯,最终确认了可乐改造方案。
1946年,一批被去除了焦糖色素的“白瓶可乐”出厂了,它们不仅透明无色,瓶盖上海印上了苏联的红星,这下谁也看不出它的本来面目。
这批可乐被秘密送到了朱可夫手里,他得以光明正大地在苏联享受可口可乐。
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严格管理,可口可乐在苏联一点名气也没有,最后被百事可乐抢了先。
但发现百事可乐甚至赚到了军舰、游艇之后,可口可乐的总裁奥斯丁再也坐不住了,他决定跟肯达尔学习,从领导人入手。
1979年,奥斯丁在时任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的帮助下,顺利见到了苏联领导人,提出依然愿意赞助莫斯科奥运会。
要知道在此之后,美国政府一直在抵制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而作为美国企业的可口可乐公司自然不被苏联政府欢迎。
但奥斯汀不仅表示愿意赞助,还提出作为奥运会长期赞助商的可口可乐,是不会受政治影响的,这让苏联政府同意了他的建议。
就这样,靠着这次机会,可口可乐顺利获得了苏联人民的好感,开始进入到了苏联市场。
从此,两大可乐品牌又在苏联里成了老对手,开始各显身手争夺市场份额。
两大可乐品牌的竞争
为了让百事可乐成功赶超可口可乐,肯达尔率先发起了“进攻”,1975年,他举办了一起“可乐盲猜”的活动。
将两种可乐分别装进相同的杯子里,然后让大家匿名投票,而这次活动的结果也正是在场的人大多认为百事可乐更好喝。
这次活动的效果是巨大的,直接撼动了可口可乐的主导地位,一向眼高于顶的可口可乐慌了,竟然提出要更改配方。
但这个举动不然没有起到好的作用,还引来了可口可乐爱好者的不断抵制,最终这款新配方可乐在2002年彻底停产。
不得不说肯达尔真是一个商业奇才,
随后,他再次打起了“文化战”,为了让百事可乐成为年轻人的首选,他力排众议找来迈克尔·杰克逊,花费500万美元拿下了对方世界巡回演唱会的赞助位。
这次尝试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靠着杰克逊的影响,百事可乐成了年轻人彰显性格的选择,就此两大可乐品牌进入了“平起平坐”时期。
但所有人都没料到的是,一个巨大的改变出现了,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了,和它建立着紧密联系的百事可乐公司也受到了波及。
原本分布在苏联境内的各个可乐工厂被划到了不同的国家手中,之前用来制造油轮交换可乐的造船厂也归给了乌克兰,百事在苏联的各种财产都陷入了混乱。
也正因为此,整个九十年代,百事可乐在独联体地区发展都十分低迷,为了减少损失,原本的军舰、潜艇也被拆卸卖了废铁。
更雪上加霜的是,可口可乐抓住了这个机会,直接进军独联体地区的市场,迅速抢占了市场,从此之后,百事可乐在俄罗斯等国家的份额始终低于可口可乐。
但一直到了现在,两大可乐品牌也没有放弃和对方的竞争,也许正是靠着这种警惕,可乐也成功在日益多元化的饮料市场里屹立不倒。
时过境迁,曾经在苏联风靡一时的可乐已经成了无数饮料中的一种,也很少有人会记得当初百事可乐的辉煌。
但2022年6月17日的一条新闻,再次引起了许多俄罗斯人的愤怒,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宣布,不再在俄罗斯生产或销售可口可乐及公司的其他产品。
这个新闻在网上迅速引起了讨论,不少人指责这种行为,也有人怀念敢于说出可口可乐高于政治的奥斯丁。
也许现在的可口可乐已经不再像当初那样需要国外的市场,但这种将政治问题转移到普通民众需求上的办法显然是不被认可的。
也许这种想法有些幼稚,但人类的吃喝二字,其实可以简单一些,让一种好喝的饮料,给不同国家的人都带去纯粹的快乐,而不是成为一种示威的工具,也许这才是当年可乐在苏联风靡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