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以一首过零丁洋抗击元军的招揽,最终从容赴死,成全了自己的民族大义,为后世文人所歌颂。
同样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元代统治者在历史上的记载大多声名狼藉,不被汉人接受。清朝统治者似乎倒是很少面临这个问题。想来这是因为元代和清代统治者对百姓拥有着截然不同的管理方式。
清人入关山河易主
161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横扫草原,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国家——大金,这就是清王朝的雏形。1644年,清的第三代继任者顺治登基,草原上的精兵良将倾巢而出,在摄政王多尔衮的带领下直奔山海关而来。
吴三桂为这些铁骑打开了山海关的大门,清军顺利入关,从此中原一马平川,清军夺取城池犹如探囊取物。
1644年10月,清朝定都北京,从此开启了对华夏大地276年的统治。
常言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身为游牧民族,在草原上生活了数代的清朝统治者阶层和一直是农耕民族的汉人有着难以逾越的文化鸿沟。
再者,汉人一直以来深受儒家思想沁润,拥有着“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风中”的民族气节。因此,清朝统治者阶级想要完全掌管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是很困难的。
在清之前,蒙古曾建立过元朝,元朝贵族和官员以极其暴烈的手段压制和奴役汉人,这样的统治政策没能掐灭汉人夺回家园的念头。最终,汉人朱元璋以乞丐之身号令群雄,将元朝彻底粉碎。
有这样的前车之鉴,清朝的统治者变得慎重了许多。他们深谙“一味的压制是没有意义的”这一道理,选择了相对来说更加柔和的政策。
在清朝统治阶级的调和下,满族八旗子弟既能够同汉族人在这片土地上和平共处,又能够巩固自己的统治阶级利益,享受高于别人的权利,不可谓不聪明。
清朝统治者对汉人的政策大致分为四点,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给予汉人可以看得见的利益和尊重,另一方面则是对不听话的汉人施以铁血打压。
如此恩威并施,江山在爱新觉罗家族的脚下也变得格外牢固起来。
学习文化提拔官员
在清朝统治前期,统治者制定了“满汉一体”的政策,弱化了自己侵略者的身份,很大程度地缓和了战争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矛盾。
很多年后,魏源曾经在海国图志中建议当时业已腐朽的清王朝“师夷长技以制也”。
而在很多年前,大清的初代统治者就无师自通了这个道理,努尔哈赤拜汉人为老师,让自己的孩子们也学习汉字,去熟悉这个他们即将占领的国家。
因此,当爱新觉罗家族开始真正统治中原时,上至皇族下到贵族都对汉文化很有了解,这缓和了很多对文化对撞的冲击。
如果说尊重对方的文化是一种精神上的尊重,那么延续科举制度对汉人来说则是一种肉眼可见的好处。
清朝的第二任皇帝皇太极自幼受汉文化熏陶,登基后重开科举,不但允许八旗子弟参与,还允许给八旗贝勒家为奴的汉人参加考试,一旦在科举考试中被录用,就可以入朝为官。
没有人想要永远的为奴为婢,如果汉人一直是被八旗贵族压制剥削的身份,那么他们迟早有一天会揭竿而起,夺取权利。而一旦他们找到了向上爬的渠道,就会大大降低造反之心。
纵观清史,无数有才学的汉人在其中留下了姓名。张廷玉,雍正时期的宠臣,曾被任命为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和户部尚书,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刘统勋,乾隆时期的风云人物,被委任为军机大臣,死后还被追赠为太傅。
正是因为清朝统治者任人唯贤,不苛待治下的汉人,清朝才得以绵延数代,而不是转瞬即逝。
文化钳制压制反抗
作为统治者,一味施舍好处是无法彻底驾驭百姓的。除了给汉人以尊重和便利,清朝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打压汉人的造反之心。
首先被用来做文章的就是科举考试。科举考试本来是为了选拔有才能的人,纳入朝廷,为国家所用。
但是,在清朝中后期,清朝统治者对科举考试的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限制,由此延伸出了大名鼎鼎的“八股取士法”。
此时的科举考试对考试的内容和答题大方式有了很大限制。学生只能学习规定的考试书籍而无法学习和拓展更多更新的知识,这使得所有想要科举考试的学生思想僵化,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更不要提升起什么反抗统治的念头。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十分高级和柔和的愚民政策。然而,也正是这样的科考方式使得清朝逐渐变得人才凋零,日渐腐朽。
清王朝的另一钳制方式就显得尤为血腥和残忍,那就是文字狱。
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划定了学者和汉人可以学习阅读的书籍文化,通过文字狱来制止这些学者和汉人学习其他书籍或者心生反意。
在整个清王朝的统治生涯中,文字狱此起彼伏。朝廷通过从书籍里摘录只言片语,断章取义,以此网罗所谓“反清”的罪名,大范围抓捕相关人员,再对他们屈打成招,供出更多的学者群体,对他们统统处以严厉的刑罚。
只是乾隆年间,文字狱就有140余次。
为了讨好皇上,民间检举揭发之风盛行,人人自危,稍有不慎就会被打入大牢,就连亲朋师友都不被放过。
在这样的铁血政策之下,汉族最有气节和煽动能力的文人群体的反抗意识被彻底摧毁了。文字狱是清朝最恶毒、最黑暗却也是最行之有效的稳定政权政策。
如此一来,仅有300万余人的八旗子弟才能统治三亿汉人276年。
然而也正是这样的思想钳制导致后来的清朝无人才可用,朝堂之上,大人们观念腐朽,朝堂之下,百姓们麻木不仁。
清朝诗人龚自珍身临晚清朝堂,目睹朝堂人才凋零的现象,曾作己亥杂诗
“九州风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912年元旦,溥仪退位,最后一位大清的皇帝离开了那把矗立了近三百年的龙椅。这个勇敢的、聪明的、傲慢的草原皇族从此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