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某作家“民科”手法胡侃朱自清家族史
——兼谈连云港地区文史研究乱象
“民科”其全称是民间科学爱好者与民间科学家,也可以理解成民间科学爱好者。如今,与当下的“专家”一词相似,在很多场景里已沦为贬义词。“民科”的基本特征,是面对有依据的权威结论时,总是自认为很聪明,将自己伪装成一个在某领域有着丰富知识的“专家”,超级自信地指证出错误,发表惊人观点。然而这些观点大都是天马行空、富有想象力的无稽之谈。“民科”发表新奇、惊人观点不过是为了吸引关注、博取眼球,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已。
在连云港的文史研究界,这种“民科”现象还比较突出,特别是在挖掘海州人文历史方面。连市的许多内刊、官方公众号、个人自媒体上,时常可以看到“民科”们忙碌的身影,听到他们喧嚣的声音。
比如,似有“民科”特征的连云港某作家,在“方志江苏大讲堂”公众号上发文指责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我是扬州人》:文中多处“表述不清楚”;还曾发文说“朱自清把地名弄反了”,等等。这些惊人观点看似头头是道,把不明真相的听众、读者说得一愣一愣的。实际上,基本都是无稽之谈,不过为了博取眼球、哗众取宠。
不久前,笔者曾写过一篇短文,指出该作家对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解读有误。现对该作家文章中提及的“朱则余和朱鸿钧的职场”有关说法给予纠正。
该作家说:“朱自清祖父朱则余没有任何功名……” 然后议论朱家祖上如何运作关系网,先后都做上了“油水不小”的官。还说“目前还没有找到确切记载的资料。”
既然没找到确切记载的资料,如何能信口开河,而且还说得跟真的一样?既然没找到确切记载的资料,为何不去图书馆深入查阅史料,或者不耻下问,请教一下有可能掌握这方面资料的人士?没有找到确切记载的资料是武断编造的理由么?
历史真如该作家所说,“朱自清祖父朱则余没有任何功名”吗?
当然不是!
朱自清祖父、父亲都是有功名、有学识的,否则,如何能在其位谋其事?难道都是不学无术、仅靠关系网上位的浪荡子弟?
先说朱自清祖父朱则余。
据《重修沭阳县志》记载:“朱则余,字菊坡,浙江山阴人,监生,十六年代。” 朱则余不但有功名,而且还是正八品的朝廷命官,曾担任沭阳县县衙的二把手。至于到古海州州衙任职则是后话。
“监生”在清朝是个什么样的身份呢?这里结合有关史料,做一个简单介绍。
监生是指在中央官学——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监生包括恩监、优监、荫监(荫生)、例监四类。学习期满后,有资格担任七品及以下官职:州同、州判、县丞、主簿、吏目等。
关于监生的功名,《清史稿》也有身有明确的记载:“科甲及恩、拔、副、岁、优贡生、荫生出身者为正途,余为异途”。显然,监生功名是正途入仕的身份之一。
另外,秀才和监生是不同身份的读书人。秀才是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考中的读书人,监生则是中央官学的学生。两种身份有着不同的入仕途径。
翻开《嘉庆海州直隶州志》,我们可以看到古海州地区很多“监生”出身的官员。比如,乾隆那年间驻在古海州驼峰(今东海县驼峰乡)高桥巡检司的巡检官员(正八品)有:王拜善(顺天大兴人), 监生。上官成德(山西曲沃人),监生。赵嵩年(历城人),监生;李声彪(安徽太湖人),附监;王秉礼(乌程人),监生;凌云飞(广东平远人), 监生;丁涛(江西高安人),监生……
以上史实足以说明,连云港那个作家说的是毫无根据的胡侃!
再说说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
朱鸿钧也是“监生”出身。据《高邮州志》记载:“高邮州知州:朱鸿钧,浙江山阴县人,监生”。
史书白纸黑字,无需多述。
说什么“朱自清祖父朱则余没有任何功名”,说什么“朱鸿钧在海州一直赋闲”。“用中国传统的人情世故来推测”朱自清家族的仕途史,还提到收养朱子擎的朱家属于“师爷系”、朱子擎到花园乡做了学田管家……,史料依据何在?如果没有,不过是“民科”天马行空、靠想象力编造的江湖传奇罢了,有什么可信度?!
这样的“大讲堂”是不是以讹传讹的讲堂?是不是害人不浅?
先贤胡适在五四时期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强调在学术研究中要谨慎求证假设的真实性,至今值得让所有做学术研究的人士共勉。
【参考文献】
1.《重修沭阳县志》
2.《嘉庆海州直隶州志》
3.《高邮州志》
4.《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