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这样一幕剧情,到了该给幕僚邬思道发工资时,田文镜贵为巡抚,居然穷到连工资都发不出来,还得跑去跟别人借钱发工资。当时他需要发放多少呢?就是八千两,对于一个巡抚来说,八千两应该不是什么难题吧?
那么为何田文镜却发不出来呢?每年八千两银子的幕僚费,身为河南巡抚的田文镜是否有能力支付?其实从理论上说,田文镜负担得起。清承明制,官员工资奇低,清官绝无拿出八千两银子的可能性(贪官另说)。
但雍正元年推行新政改革,搞火耗归公和养廉银制度后,由于巡抚一级通常都有一万至一万五千两的养廉银,所以理论上说,电视剧中恰好在雍正元年荣升巡抚的田文镜是能拿出这笔幕僚费的。关于火耗和养廉银,这里解释一下。所谓火耗就是指银子在运输或重铸期间的损耗,这笔损耗朝廷不承担,所以基层官员收税时就连带正税一起把火耗也一并收了。
至于要收多少,各地标准不一致,而养廉银就是从火耗银中提取的,所以各个省的养廉银数额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总督能分到一万五千两左右,巡抚能分到一万二千两左右,布政使能分到九千两左右。既然田文镜有能力支付,为什么他不愿意支付呢?
其实看过电视剧的人应该都知道,不是田文镜想赖账,而是邬思道掐准了时间,在田文镜没钱的时候以咄咄逼人之势让田文镜对他产生厌恶感,继而设计跑路。这话应该怎么理解呢?我把前后剧情大概讲一下。由于看穿了雍正的人品,邬思道一直寻求退隐的时机。
可是他这种大能人想退隐,怎么可能嘛?雍正首先就不答应。所以邬思道就采取报高价的策略,先给田文镜当幕僚,麻痹雍正。他这么干,有四点好处。
一方面来说,八千两对于田文镜,不算高不算也低,正好合适。因为要价太高,田文镜拿不出,邬思道要了也是白要。太低了,田文镜掏钱没负担,他给的不心疼,邬思道到时候也不能借这件事情激怒田文镜,让他赶自己走了。
第二方面,邬思道最早给李卫当幕僚,但他们太熟,混在一起,雍正肯定不放心。所以邬思道又转投了田文镜。相比于李卫,田文镜不认识邬思道,在雍正印象中,邬思道貌似也不认田文镜,这两位做合作伙伴,雍正心里踏实。
第三方面,田文镜是直肠子性格,对雍正绝对忠诚,但他做事按部就班,不懂变通,只会按章办事。所以尽管邬思道不认识他,但凭借智商碾压,邬思道想要洞悉田文镜的内心,操控他的情绪,并无压力。
第四方面,八千两银子不是小数,邬思道要价八千两银子当幕僚。雍正听到这个消息会乐坏的,他肯定会想,原来邬思道也爱钱财啊?只要是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叫事。只要雍正高兴了,邬思道才有机会跑。并且邬思道借机在田文镜身上捞点钱,退隐之后也有钱吃饭过日子。
算计好了之后,邬思道就在田文镜的后衙住了下来。他整天什么事情都不干,就等着时机成熟跑路。终于,这一天来了。在某一个暴雨夜,邬思道找到田文镜,跟他讨要薪水。当时田文镜在黄河大堤上忙了整整一天,一肚子愤怒。
邬思道此时来讨要薪水,而且他还咄咄逼人,不给田文镜商量的余地,这让田文镜的愤怒达到了顶点。另一方面,田文镜是清官,这毋庸置疑,可他毕竟是巡抚,衙门里总是要雇佣一些兵丁和家眷的,他的俸禄加养廉银中,有一大半都给了邬思道。
导致其他的幕僚或下人收入微薄,让大家对邬思道产生了抱怨,所以田文镜对邬思道下逐客令时,整个衙门里面没有一个人出来说好话。从表面上来说,这是墙倒众人推,邬思道这个害群之马终于滚蛋了。
不过作为画外人,咱们应该是知道的,这就是邬思道想要的结果——不是我要走的,是你赶我走的啊!到时候皇帝问起来,这事可怪不得我喔。很显然,田文镜心里没有那么多小九九,他不知道邬思道的算计。
所以直到雍正巡视河南问起邬先生时,田文镜才恍然大悟。而雍正帝知道邬思道已经逃跑了后,念及他的忠诚,也没有再继续追查。以上就是田文镜赖账的前因后果。并不是田文镜拿不出银子,而是邬思道设计,让田文镜产生邬思道不值八千两的印象。
而这种印象恰恰就是邬思道想要的结果。那么八千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如果用购买力换算来看,清朝中期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200块钱,八千两银子,差不多就是160万了。
不过这种简单的换算方法不合理,不能真实体现出八千两银子在当时的实际购买力。所以要想搞清楚八千两银子合现在多少钱,我们还是要用更准确的方式:以古代底层老百姓勉强维持温饱的月入对比现如今底层老百姓勉强维持温饱的月入。
举个例子,民国时期,北京最底层居民的平均收入是1.66银元/月,咱们现在北京平均最低月收入差不多是3000左右,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民国初年的2个大洋,约等于现今的3000元,1块大洋等于现在的1500元。
雍正时期,七品县官的月工资是3.75两,这可是堂堂县太爷。底层老百姓只少不多,估计也就月薪一两多银子。从这可以看出,一两银子在当时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大概就相当于现在2000块钱在我们心中的分量。那么8000两银子,简直堪称是天价工资了。
而邬思道妥妥属于年薪百万到千万级别的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