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古老文明的中国,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下来了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无数勤劳智慧的中华先人用自己的行动创造出了,众多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如对于人类文明进程起到了重大影响的“四大发明”,而在四大发明之外,还有着众多独特的创举,如被人们称为“第五大发明”的科举制。
科举制由隋炀帝首创,之后在唐朝被发扬光大,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为长久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一共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给众多中下层的民众有了阶级跃升的希望,从此大家都开始向往着“一朝成名天下知;暮登天子堂”,非常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而在科举制运行的这一千多年中,也是成功地为中国选拔出了不少优秀的人才,其中有一个叫做李蟠的状元尤其特别。李蟠出生在1655年,当时满清入关没有多久,还是顺治皇帝的年代,他从小就天资聪明,饱读诗书,但是可能因为当时家庭环境不是特别好,所以去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别人都是带着肉食进入考场,而他却是带着36个馒头便去参加了考试,可谓是典型的穷书生。
为何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自备干粮呢?这也与科举考试的严格有关,因为科举考试能够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前途,所以尽管严防徇私舞弊,但是依然有人不惜铤而走险,所以朝廷便规定每人在一个小隔间中考试,一切吃喝拉撒都在其中,在此期间不得与他人接触,以防止作弊的行为。
同时真正考完一场科举的时间有点长,所以大家都需要自备食物,大概因为李蟠吃得比较多,所以当他带着36个大馒头进入考场的时候,考官们都被惊到了。等到其他考生都已经交卷了,李蟠还在不慌不忙地吃着他的馒头,馒头吃完已经是到了深夜,但他依然没有交卷,这时候考官们默默在他房间中点上了多根蜡烛,以帮助他照明,结果一直搞到凌晨一点多才交卷。
考官们将诸多考生的卷子一一评定,将李蟠的卷子排在第三名也就是探花,等到考官们评定完毕一户便将他们选出来的前十名送给皇帝康熙去御览,康熙也很奇怪为何这么晚,一问原来是有个考生吃馒头的时间比较久,便对李蟠心生好奇,着重看了李蟠的卷子,发现还不错,又把李蟠叫过去仔细考问,把原本是探花的李蟠钦点成为了状元。
可以说李蟠之所以能够成为状元,这36个馒头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功效,他的好友因此作诗笑话他:“木下还生子,虫边还出番。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说李蟠这个状元是最难以让人学习模仿的,因为他可以吃36个馒头。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