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晚清,心里就憋闷得慌。那时候咱被列强欺负得够呛,签了一堆不平等条约,据说有1356条之多。像《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些,简直是把中国往火坑里推,国家主权被肆意践踏,老百姓的日子也苦不堪言。有人说这是封建王朝到了末期,必然的结果,根本没法跟列强抗衡。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中国历史上,有个超有骨气的朝代,就算快到灭亡的时候,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不仅没怂,还把侵略者狠狠收拾了一顿,逼得西方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这个朝代就是明朝。这和晚清比起来,反差太大了,也让人好奇,明朝到底哪来的底气和实力,在风雨飘摇的时候还能让列强低头呢?
强大水师,就是硬气
明朝水师那可是相当厉害,这就是它敢跟西方列强叫板的重要资本。它最早是元末朱元璋的巢湖水师。当时朱元璋想渡江拿下南京,建立根据地,可水师不给力,正发愁呢,巢湖水师的俞氏父子,还有廖永安、廖永忠兄弟来归附了,一下就带来一千多艘大小战舰。这可帮了朱元璋大忙,很快就拿下南京,后来又在太湖和鄱阳湖把张士诚、陈友谅打得落花流水,为统一南方、建立明朝打下了基础。
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时候,明朝水师迎来了鼎盛时期。1420年,明王朝有3800艘船,其中1350艘巡船负责巡逻,保障海域安全;1350艘战船是战斗主力,时刻准备打仗;南京新江口基地有400艘大船和400艘运粮漕船,负责物资运输和储备;还有250艘远洋宝船,又大又结实,装备精良,那可是明朝水师实力的象征。大家都知道郑和下西洋,其实郑和船队只是明帝国海军的一支海上机动舰队。郑和每次都从苏州浏家港出发,带着船队远航,经过南海、东太平洋、印度洋,到过东南亚、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了东非、红海,甚至美洲一带,这比外国航海家早了100多年,充分显示了明朝水师在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初战告捷: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
15世纪末,大航海时代开始了,西方国家纷纷踏上海外扩张的路。葡萄牙作为早期的殖民强国,靠着先进的航海技术和武装船只,在全球到处抢财富、占土地。1514年,葡萄牙探险家阿尔瓦雷斯带着舰队到了珠江口沿岸,没经过明朝政府同意,就强行占了东莞的屯门,也就是现在深圳后海湾那一片,还想在这建立据点做贸易。他们在屯门修工事、设刑场、造火器,刻石立碑,对当地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纵容手下欺负百姓、糟蹋妇女,干尽了坏事。
1521年,正德皇帝去世,嘉靖皇帝朱厚熜即位。新皇帝一上台,态度就很强硬。之前御史丘道隆和何鳌上奏,要赶走佛朗机人(明朝对葡萄牙的称呼),正德皇帝因为对他们有好感,这事就被搁置了,现在嘉靖帝批复了奏折,下令把葡萄牙人赶走。广东海道副使汪鋐接到命令,要去完成这个任务。当时汪鋐都56岁了,但一点不害怕,毅然接受了挑战。
葡萄牙舰队装备精良,火器先进,海战经验也丰富,汪鋐知道这任务不好完成。葡萄牙战舰长10丈、宽3丈,两边有40多支大桨,船又低又尖,不怕风浪。每条船还有30多管火铳,船里有暗舱藏火炮,火力特别猛。明军第一次进攻,因为不了解西方的坚船利炮,被葡萄牙人的炮火打退了。但汪鋐没灰心,他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决定智取。他先买通了给葡萄牙人干活的中国水手,弄到了葡萄牙人的武器装备和军事部署等情报。在这些水手的指导下,明军成功仿制出葡萄牙的火器,增强了自己的火力。
同时,汪鋐改变了进攻策略,学三国时“火烧赤壁”的战术,在明军军舰前面安排火船先冲。火船借着风,快速冲向葡萄牙军舰,一下就把葡萄牙人的战船点着了,顿时一片火海。葡萄牙军舰太大,不好躲,很快就被大火包围。趁着混乱,汪鋐又让会潜水的士兵潜到水下,把葡萄牙军舰凿穿。在火攻和凿船的双重打击下,葡萄牙军队乱了阵脚。汪鋐抓住机会,下令士兵跳上葡萄牙军舰,近身搏斗。明军士气高涨,奋勇杀敌,一番激战之后,把葡萄牙人打得大败,成功把他们赶出了屯门。屯门海战是中国第一次抗击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战役,最后明朝获胜,收回了被葡人占的“屯门岛”,还有经常被骚扰的“屯门海澳”和“葵涌海澳”。
可葡萄牙人不甘心失败。1522年,又派了一支由五艘舰船组成的舰队,在末儿丁的带领下入侵西草湾,想再找明朝麻烦,找回面子,重新获得在华贸易的特权。他们嘴上说来和中国订“和平条约”,却要求在“屯门岛或其它合适处建堡垒”,其实就是心怀不轨。明朝早有防备,备倭指挥柯荣、百户王应恩带兵抵抗。这时候的明军,经过屯门海战,不仅装备了仿制的葡萄牙火器,战术也更成熟了。双方一交战,明军士兵潘丁苟第一个登上葡军战舰,给明军打开了突破口。
明军士气大振,一起往前冲,全力进攻。一番激战后,明军活捉了包括别都卢在内的42人,斩首35人,救回被葡军掳掠的男女10人,还俘获了葡军两艘船。葡军剩下的三艘船反攻,虽然把明军俘获的战舰烧了,但还是改变不了失败的结局,残部灰溜溜地逃走了。后来,明廷把俘虏的葡军处死,还把头砍下来示众,起到了警示作用。
西草湾之战的胜利,让葡萄牙彻底见识到了明朝的实力,之后二十多年,都不敢轻易来中国沿海捣乱。这两场战役的胜利,不仅显示了明朝水师的强大和顽强,也向世界表明了明朝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
澎湖之战:守护领土主权
17世纪初,荷兰摆脱西班牙统治后迅速崛起,靠着强大的航海实力和商业资本,成了海上贸易的新霸主,被称为“海上马车夫”。1602年,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司,开始往东方扩张,想在亚洲建立殖民据点,垄断贸易。162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派舰队,在雷尔生的带领下,气势汹汹地朝中国沿海驶来。他们一开始想占领澳门,打开中国市场。可进攻澳门的时候,遭到了葡萄牙人的顽强抵抗。葡萄牙在澳门经营多年,防御工事坚固,武器装备也先进。荷兰舰队打了半天没打下来,还损失惨重,没办法,只能撤离澳门,把目标转向了澎湖列岛。
澎湖列岛在台湾海峡南部,是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门户,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对荷兰人来说,占了澎湖,就控制了中国和南洋之间的贸易通道,能赚大钱。1622年7月,荷兰舰队到了澎湖,很快就占领了这个岛,还在岛上修城堡、建炮台,打算长期赖着不走。他们到处烧杀抢掠,奴役当地百姓,还把中国沿海的商船和渔船当攻击目标,严重威胁了中国沿海地区的安全和百姓的生活。福建沿海的老百姓可遭了殃,原本平静的渔村被战火笼罩,大家流离失所,生命财产损失巨大。
荷兰人的侵略行为,让明朝政府非常气愤。明熹宗朱由校马上命令福建巡抚南居益,必须把荷兰人赶出澎湖,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南居益接到任务,知道很艰巨,但没退缩,决心尽全力完成。他一边加强福建沿海的防御工事,招募士兵,筹备军饷,一边想办法破敌。当时荷兰战舰又高又坚固,装备先进火炮,威力很大。明军的战船在体型和火力上都比不上荷兰战舰,正面打很难赢。南居益就琢磨,怎么才能找到荷兰人的弱点,给他们致命一击呢?
想来想去,南居益决定智取。1623年11月,他派人去厦门,邀请荷兰代表来谈判。荷兰人以为明朝政府要妥协,就高兴地去了。可他们没想到,这是南居益设的圈套。在宴会上,明军突然动手,把荷兰代表全囚禁了。与此同时,明军袭击了停在厦门港的荷兰战舰,烧了一艘,重创一艘,还活捉了60多个荷兰人。这一下打了荷兰人一个措手不及,大大削弱了他们的实力和士气。
首战告捷后,南居益没放松。他知道荷兰人不会善罢甘休,肯定会报复。于是继续加紧准备,招募更多士兵,买了很多船只和武器,还招降了一些海贼海盗,壮大了明军力量。1624年2月,南居益亲自乘船到金门,指挥明军渡海出击,收复澎湖。明军先锋王梦熊带着部队,从吉贝岛冲进镇海港,和荷兰军队打了起来。荷兰军队靠着坚固工事和先进武器,拼命抵抗。明军一时攻不下来,双方陷入僵持。
为了打破僵局,南居益调整了战略部署。他让明军分多路,从各个方向围剿荷兰军队。同时,召集所有兵力,准备总攻。这时候,明军参战人数超过了一万人,战船有200多艘,而荷兰军队只剩900多人,力量悬殊越来越明显。7月,南居益下令总攻。士兵们奋勇向前,朝着荷兰人的阵地猛攻。荷兰军队节节败退,一直退到红毛城下。红毛城是荷兰人在澎湖修得最坚固的据点,城墙又高又厚,防守严密。明军多次进攻,都没打下来。
双方在红毛城下僵持住了。但南居益没灰心,他仔细观察红毛城的地形和荷兰人的防御部署,找突破口。一番侦察后,发现红毛城一侧地势低,防守相对薄弱。于是决定集中兵力,从这一侧进攻。8月,明军再次分三路,直逼红毛城。一路明军正面佯攻,吸引荷兰人注意力;另一路从侧翼迂回,切断荷兰人退路;南居益亲自带主力部队,从地势低的一侧强攻。明军架起云梯,拼命往上爬,和荷兰人展开近身搏斗。荷兰人虽然抵抗,但在明军的猛烈攻击下,渐渐顶不住了。最后,荷兰人没招了,只能撤离占领了两年的澎湖,逃到了台湾。
澎湖之战以明军胜利告终。这场胜利捍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也让荷兰人知道了明朝的实力和决心。之后,荷兰人虽然还盯着中国沿海,但有段时间不敢再轻易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了。南居益因为在澎湖之战中的出色表现,受到朝廷嘉奖和百姓赞誉。他用智慧和勇气,为国家和民族立了大功,成了明朝的英雄。
料罗湾海战:碾压式胜利与不平等条约
时间到了1633年,荷兰这个“海上马车夫”,靠着强大的海上力量和先进航海技术,在全球到处扩张,想建立庞大的贸易帝国。他们盯上了中国,想独占中国的对外贸易,赚大钱。这一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舰队闯进中国沿海,在台湾长官普特曼斯的带领下,13艘装备着几十枚加农炮的战舰,直逼福建金门东南海岸的料罗湾。荷兰人提出无理要求,让明朝马上停止和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海上贸易,只能跟荷兰人做生意,不然就接着打。
这时候的明朝,日子可不好过。国内有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到处战火纷飞,起义军势力越来越大,严重威胁明朝统治根基;国外有清军在北方虎视眈眈,不断侵扰边境,明朝精锐部队大多被调去北方抗清,国家面临巨大军事和政治压力。可面对荷兰人的无理要求,崇祯帝朱由检一点没退缩、没犹豫。他知道国家尊严和主权不能丢,就算明朝已经困难重重,也绝不能向侵略者低头。于是,崇祯帝果断下令,狠狠收拾荷兰侵略者,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和尊严。
明朝水师在郑芝龙的带领下,迅速集结力量,准备迎战。郑芝龙原本是东南沿海的海盗,后来被明朝招安,成了明朝水师将领。他在海上作战经验丰富,势力强大,手下有很多船只和水手,对东南沿海海域情况非常熟悉。这次,他带着崇祯帝的重托,决心给荷兰人一个狠狠的教训。
1633年10月22日,决定历史走向的料罗湾海战正式打响。明朝水师一共集结了150多艘战船,其中50艘是炮舰,另外100艘是用小型战船改装的火船。这些战船虽然在体型和火力上比不过荷兰战舰,但灵活性高、机动性强,而且明军士兵士气高涨,一心要保家卫国。荷兰舰队由9艘带加农炮的盖伦帆船组成,这些帆船又大又坚固,装备先进加农炮,火力超猛。另外,荷兰人还联合了海盗刘香的50艘战船,想借助刘香的力量增强自己实力。
战斗一开始,荷兰舰队凭借先进武器和强大火力,先向明朝水师发起攻击。他们的加农炮响个不停,炮弹像雨点一样落在明朝水师战船上,一时间海面上硝烟弥漫、火光冲天。可明朝水师没被荷兰人的炮火吓倒,靠着灵活战术和顽强斗志,马上反击。
郑芝龙知道,正面交锋,明朝水师火力比不上荷兰舰队。于是决定智取,学“火烧赤壁”的战术,用火船攻击荷兰战舰。明军先派部分辅助兵力牵制刘香的海盗船队,主力明军则直接冲向荷兰舰队。等明军战船靠近荷兰舰队后,在己方炮舰火力掩护下,水兵们果断点燃100艘装满硫磺、火药等易燃物的火船。火船顺着风,像发疯的野兽一样,朝着荷兰战舰冲过去。荷兰舰队被这突如其来的火攻打得措手不及,他们从没见过这么猛的攻击,一下就乱了套。
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火船很快靠近荷兰战舰。荷兰水手们吓得不知所措。一些火船成功撞上荷兰战舰,瞬间引发大爆炸,荷兰战舰被大火吞没,船上士兵纷纷跳水逃命。那些没被火船撞上的荷兰战舰,也在明军炮舰攻击下伤痕累累。在明军猛烈攻击下,荷兰舰队彻底乱了阵脚,士兵们惊慌失措,四处逃窜。
一番激战后,明朝水师取得了碾压式胜利。荷兰舰队9艘盖伦帆船,两艘刚开战就被火船烧毁,两艘在炮战中被击沉,一艘被俘,其他几艘都受了重伤逃走了。刘香参战的50艘战船,也全军覆没。据史料记载,这场战役明朝水师烧死、生擒不少荷兰人,抓了大概100名荷兰俘虏,明军也付出惨重代价,86人战死,132人受伤。
料罗湾海战胜利后,明朝重新掌控了从日本到南海的全部东亚制海权。荷兰人被打惨了,只能认清现实,低头认输。为了在远东继续做贸易,荷兰人被迫和明朝廷签订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荷兰人要到大员(台湾古称)去,不能到中国沿海;荷兰人要赔偿战争损失;中国人载货到大员做贸易,荷兰人没有直接和中国贸易的权利。另外,荷兰人每年得向明朝船队交12万法郎进贡,才能保证在远东水域安全。这对当时欧洲海上霸主荷兰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
以史为鉴,砥砺前行
明朝这些海战胜利,尤其是料罗湾海战的辉煌战果,让我们看到一个王朝在艰难时刻捍卫国家尊严的坚定决心和强大实力。和晚清时清政府面对列强侵略的软弱比起来,明朝的表现简直天差地别。明朝水师不管是在国力强盛时,还是国家内忧外患时,都能勇敢迎敌,用实力和智慧打赢,让列强签不平等条约。这不仅显示了明朝的国威,也让我们看到一个民族的骨气。
可惜明朝灭亡后,中国命运发生大转折。清朝初期,在军事和领土扩张上有一些成绩,但后期因为政治腐败、闭关锁国,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西方列强再次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时,清朝政府根本抵抗不了,只能被迫签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国家主权和尊严被严重践踏。曾经被明朝水师打得屁滚尿流的西方列强,现在却在中国土地上横行霸道,太悲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