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营,是地处广饶县城之南稍偏东的一个乡镇,向南与齐国都临淄相毗邻。此地以生产毛笔而著称,其生产的毛笔又称“齐笔”。齐笔历史源远流长,相传,制笔祖师为齐人秦将蒙恬。
明清以降,西营境内的北卧石、李璩、黄璩、张淡、贾庄、韩庄、封庙等村从事毛笔制作的有数百家。民国初年,其专业毛笔手工作坊已有30余处。一批手艺高超的制笔工匠如北卧石的黄化京、魏金相,李璩村的付义三、付学仁,张淡村的郭凤采,韩庄村的韩干臣,杨璩村的李文山、李文秀,黄店村的黄象同、黄久安等人,已名扬齐鲁大地和京津地区。
西营毛笔,其传统产品有羊毫、紫毫、狼毫和兼毫以及鬃笔等。笔杆以竹质为主,另有象骨、牛角、硬木等材料,经特别处理而成。制作过程,从选料到成笔,需要经过浸、拨、梳、并、连、濡、剔等百余道工序。
随着毛笔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出现了许多专业销售毛笔的商号。民国时期,经销毛笔的商号已在全国许多地方相继出现。其有名气的,在济南有于光祖、于耀祖兄弟二人开设的“成文堂”(后改为“世界笔庄”),有韩克俊的“俊兴笔庄”;在泰安,有王文奎、王文禄兄弟二人开设的“文山堂”;在周村、博山等地,有付文三的“三义堂”(后改为“三元堂”);在潍县,有付学章的“文聚堂”;在天津,有郭守先开设的“聚文堂”等。在这些“老字号”的笔商当中,以“成文堂”和“文山堂”最为著名,于右任先生曾为“成文堂”题写匾额;冯玉祥将军也为“文山堂”题词。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西营毛笔产业有了长足发展。西营乡成立了毛笔厂,集全乡制笔工匠200多人,搞科研、攻关,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吸取全国各地毛笔生产的先进工艺,使毛笔质量不断提高,品种、数量大幅度增加,曾研制出书画用笔40余种,年产量突破100万支。
西营毛笔以锋颖尖锐、丰硕圆满、修削整齐、健劲有力而著称,用起来刚柔相济,得心应手。1988年在北京举办的“文山堂”笔会上,有数十名全国著名的书画家用它润墨创作,赢得了广泛好评。其中的“东方明月”、“云峰”、“换鹅”等10余种产品进入省优行列,畅销全国各地,并远销日本、东南亚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如今,西营毛笔行业更为兴盛。“老字号”振奋精神,又继承创立了墨文斋、艺文斋、曰信堂、松竹斋及西营文具厂、裕文堂、洪福笔庄等制作和经销毛笔的商号,蜚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墨文斋,经理于保民,制作高、中、低各档毛笔,深受书画家和一般书画爱好者及中、小学生习字者的欢迎。他开拓进取,在山东就广销临沂、日照、潍坊、淄博、德州等地。京津地区亦有客户。著名画家黄胄及其弟子马南坡等人均用过他生产的笔墨,深受好评。
艺文斋,经理黄振林,生产、经营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有方,兼做装裱书画之工艺。他经营思路广,制作精益求精,买卖日益兴隆。其产品广销内蒙、河北、江南和东北三省及泰安、东营一带,知名度颇高。
曰信堂,经理景曰信,其子景宁又设“松竹斋”,则更是出手不凡。景曰信使濒于失传的茅龙草笔获得新生,并享誉书画文坛。茅龙笔相传为明代陈献章(世称“白沙先生”首创,但他甚为保守,艺不传人。天津顾志新老先生将其私藏数辈的茅龙残笔赠予景氏,以资借鉴。景曰信从1988年开始,走遍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历尽艰辛,精选茅草数十种,经过反复实验,精心研制,终于获得成功。著名作家、画家冯骥才先生见之,称之为奇,爱不释手,当即作画,曰:“茅龙笔放于手上,自有清脱之气油然而生,绝没有传统毛笔的贵族之气,因之作画亦有辣味儿。”国家博物院余明善老先生亦称:“曰信先生以新制管城见贻,属为试书,果然圆转如意,真制也。”并用其笔为周总理撰写碑文。
茅龙草笔的创制,为中国笔道填补了一项空白。由是,景曰信先生开设的笔庄名声大振,全国书画界人士慕名而来,不远千里,争相购之。
西营文具厂,厂长景曰先,生产毛笔、墨汁、浆糊、丹红纸等产品。其厂形成规模,产销一条龙,有作坊、有科研、有营销点,营销形势看好。
总之,西营毛笔选料严格,制作精细,刚柔适中,经久耐用。所制作的“长锋”、“金不换”、“锦绣章”、“鸡狼毫”、净红裙”、“七紫三羊”、“五紫五羊”、“十八学士登瀛州”、“墨里金针”、“大白云”、“文光射斗”等毛笔,曾受到著名书画家启功、王学仲、刘炳森、范曾、孙墨龙、顾志新、余明善、马南坡、杜子岭、乍启典等先生的赞许。
本文作者:岱宗
内容来源:《广饶文史集粹》
编辑:钟艺馨